繪畫、落語和偶戲的三層互動——《三人成唬》
3月
04
2022
三人成唬(不貳偶劇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74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三人成唬》的「三」指的不只是三位演員,更是他們代表的落語、偶戲和繪畫三項技藝,以及整部作品包含的三個故事〈虎屋〉、〈貓與金魚〉和〈耗子〉。至於「唬」,則可以是三個故事綜合而成的「傳說」,不真實卻有深意,也可以是融合三項技藝的「實驗」,巧妙統一或有待更多的打磨。

全劇開場和結尾,偶戲和落語的互動都極到位,可謂無縫接軌。舉例來說,一開始以偶戲呈現兩位上山打虎的路人(一位主動機敏,一位較為憨慢),隨後便是落語師登場,適才偶戲段落成了落語師口中角色的一場夢。偶戲和落語的形式轉換迫使我們注意落語師的登台,而故事又已經發生,落語師戴開成因此必須在登台過程中上戲,稍加扮演剛睡醒的人。這對主要發生在座席上的落語而言,應是相對少見的。


三人成唬(不貳偶劇提供/攝影林育全)

結尾處更是精彩。虎屋主人失落之餘,披上令他懷念的妻之蓑衣,遁走山林,怎料蓑衣越發沉重,竟幻化成老虎的皮毛;在其妻(實為一頭母虎)的潛在引領或召喚下,他終成一歸山虎,個人與充滿人味的世界就這麼轉換成山林整體和神祕的大自然。此間戴開成眼神丕變,由坐姿轉為似要起身的跪姿,聳起肩膀,神色凝重,一邊擔起那變沉的無形蓑衣/虎毛,又扮演對虎屋主人說三道四的路人甲乙丙,絕妙程度令人幾乎能感受到市井人聲和深山的風動。


三人成唬(不貳偶劇提供/攝影林育全)

雖然如此,在故事的接合上,斧鑿痕跡還是明顯。三個故事的主要交會發生在兩屋用雕刻對峙,以及虎屋之妻明白事情真相等橋段:招財又討喜的鼠(耗子)被鄰屋的「虎」嚇著,待工匠親臨指點,方知那不是虎,而是貓;不過隨即一個反轉,這貓又不是真貓,實為虎子,由於小虎將金魚逗弄而亡,遂被扒皮做成雕刻時的參考模型;虎屋之妻(母虎)知曉一切後,糾結於夫妻恩義和母子感情,終究化作一陣風,消散而去。


化三為一的難題

此番設定的複雜之處,在於視角的切換:時而工匠,時而老鼠,時而又是兩屋主人。雖得見三位藝術家的用心,但這般手法畢竟不俐落。加之觀眾聆賞時,由於座位跟舞台的距離和各種現場及個人因素,戴開成的正字圓腔有時反顯黏稠,聽者須花點時間才可會意,甚至聽不清楚便草草帶過,進而影響對劇情的理解。以上,姑且不論此前幾條故事支線稍嫌分散。

在繪畫、落語和偶戲的三層互動上,後兩者的配合挺說得通,它們分置不同時空(如一則夢境,一則現實),或共處同一時空(如落語師扮演類戲劇中旁白一角,說明與之同時發生的偶腳故事),皆能起到不同而實在的效果。


三人成唬(不貳偶劇提供/攝影林育全)

反觀前兩者的搭檔,或者繪畫對後兩者的捕捉和描繪,則多少有些勉強。似乎,繪師和落語師一下子是彼此閒談的哥兒們(同在一間書房或酒館?),一下子落語故事又是繪師於書房自娛時的想像(從全劇開頭來看,可能如此)。就算這兩者都成立,綜合落語和偶戲的互動,觀眾不只要頻繁切換視角,還要深刻意識到多重時空,著實不輕鬆。複雜不是不行,只是需有節有度。或許因為這樣,現場有不少觀眾在這個豐富的互動過程中,相當可惜地排除了繪師和繪畫的重要性。

最後,特別值得一提的,或許是彩樓、光影戲布、落語席位和書桌共同搭建的舞台。在牯嶺街小劇場二樓,這樣的陣式創造了與眾不同的氣氛,即使演出結束,仍讓人想多待一會兒,細細品嘗「縱虎歸山」前後的世態人情和玄奇際遇。

《三人成唬》

演出|不貳偶劇
時間|2022/2/25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