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間,我們活著《關於活著這一件事》
10月
29
2013
關於活著這件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8次瀏覽
李祐緯(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關於活著這一件事》,整個演出以舞者為核心,用光貫串全場。光線和生活,對於大多數仰賴視覺維生的人們來說,這兩者可以說是密不可分。我們生命的過程,其實就是不自覺的對光的追尋,每天一睜開眼睛就開始找光,但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直覺的就循著光線指引我們的方向開始生活,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因為有光,我們才知道怎麼活著。整場演出舞者和光源之間產生的連結,直接的傳達活著和光密不可分的關係,使得每一次的暗場,除了用以轉場,更讓我思考沒有光的生活是什麼?台上的舞者沒有光的時候在做什麼?黑暗中傳來的腳步聲、碰撞聲、細碎的磨擦聲,身處在黑暗之中更確立了我們對光的需要。

整支舞的一開始,是全場白光大亮,舞台和觀眾席都一樣,亮到我聽到後面的觀眾細語說:這麼亮是可以的嗎?然後舞者走上舞台,在一個沒有加諸任何劇場效果的乾淨舞台上跳舞,此時表演者和觀眾間存在著一種相當純粹的觀演關係,不用去思考劇場中被賦予的肢體語彙,舞台上存在一個真實的人,真實地跳著舞。在過程中慢慢的收掉觀眾席的燈,以一種漸進的方式引導著觀眾進入主題,也讓觀眾切身的感受到光的流逝和即將陷入黑暗這件事。

白光收盡之後,接下來的片段幾乎是圍繞在舞者和光源上,光源是來自一種帶著弧形燈罩的燈泡,在科技的運用下可以自體旋轉還可以在場上移動。只是這些生冷的機械在舞台上卻顯得毫不生硬,可以看出控制者在整齣戲製作過程的參與度相當高,舞者和燈泡有著大量的互動,操控燈泡的人可以說是沒有出現在台上的另一個演員,並且很直接的用光線和觀眾對話,引導觀眾去閱讀台上的故事。而半弧形的燈罩設計,在台上切割出光和影兩個場域,並且搭配旋轉和移動,不同角度的燈泡明暗,不斷的重新切割舞台空間,讓舞者遊走在其中,用最簡單的方式使原本的空台產生更多的想像力。

除了光和舞者間的互動之外,這次的演出還使用了其他的素材,出現在其中兩個段落中,其一是黑板和粉筆,另一段是投影和乾冰。在使用黑板的段落中,舞者坐在黑板前,頭頂懸吊一盞大幅度左右擺盪的燈,舞者手持著粉筆,背對著黑板開始不完美地描繪自己身體的形狀,筆觸是強硬的,粉筆和黑板的磨擦聲也帶給人一種強烈的攻擊力道,而始終畫不成的圖,像是自己還不了解的身體,尖銳的磨擦聲則是來自身體的咆哮。投影的片段是錄製的雨景搭配雨聲,投影從背幕延伸至舞台地板的前緣,看起來像是一條湍急的河流,舞者走進投影之中,搭配著兩側漫入的乾冰煙霧。這兩個段落迴異於其他片段,前者在敘事的力道上很強烈,後者則是降低了畫面上的溫度。這樣的安排像是生命中,心境狀態的改變,但是因為使用的篇幅較短,使得這些物件的語彙和整個主軸沒有這麼緊密連結。

這是一個好看的演出,但不一定是能夠觸動每一個人的作品。也許就像是林璟如老師在演後座談上說的,因為經歷的關係,她和其他創作者在生命的體驗上已經有所不同。在探討活著的這件事上頭,似乎很難讓所有的觀眾能夠有所連結,畢竟所有人的生命經歷都是不同的,唯一相同的是,我們都還活著,到了今天。

《關於活著這一件事》

演出|周先生與舞者們
時間|2013/10/27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約略分為七個段落,無意闡述各自對「活著」的觀點,而選擇以燈光明滅串聯起生活片段的畫面與情境,猶如詩般寫意抒情的(時)光之舞,留給觀者無限想像空間,無疑是一場成功的跨領域展演。(莫嵐蘭)
11月
05
2013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