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活著這一件事》從宣傳看來像是周書毅的獨舞演出,實則是一場集結藝術界好手的跨領域展演。除了找來新銳視覺藝術家王仲堃,與戲劇背景的音樂人王榆鈞之外,第十屆國家文藝獎得主林璟如擔任創作顧問與服裝設計,甫獲得「世界劇場設計展(World Stage Design)」最佳互動與新媒體設計獎的周東彥擔任導演暨影像設計,獲得「最佳燈光設計」銀獎的高一華擔任燈光設計,堪稱視覺與表演界的黃金夢幻組合。
一支作品從個人的概念發想,轉變為六名藝術家的創意交織,彼此之間溝通媒合絕對不容易,更遑論是「關於活著這一件事」的提問既個人又隱晦。人到底為什麼而活?是為了愛?實現理想?傳宗接代?是哲學思考?還是推理演算?到底會以何種方式呈現?人生課題,每個人、不同階段需面對處理的絕對不同。如同創作顧問林璟如在演後座談中提到,一名接近而立之年的年輕創作者,如何演繹「活著」這個題目?進場前,我內心充滿期待也滿懷疑問。
舞始,有如日光燈投射出的白光,擴延整個劇場,王仲堃裝置的弧形燈軌好似宇宙星河,自幾億光年的星系遙瞰地球萬物。靜默中,周書毅進入空蕩如排練場的空間,兀自以專注凝鍊的肢體遊走。突然,一個轉身往舞台左後方走去,好似看見了什麼?但短暫指涉消失,身體旋即回歸以動力為導向的動作組合,沒有音樂的劇場更顯寂靜,「真實存在」的身體,在動靜快慢舞動間,自成節奏譜出流動的樂音。
白光漸收,劇場陷入黑暗,疾步來回走動的聲響,產生來自都會生活的急促不安感。昏黃燈源逐漸亮起,一盞鎢絲燈在空中晃盪不止,忽明忽滅中,依稀看見周書毅倚著背板,帥氣地面對觀眾坐著,隨著身體舞動,逐漸顯露出以反手勾勒,向旁觀看的人形輪廓,若有似無,好似可見又不可預知的未來描繪。
劇場再次陷入昏暗,燈光明滅間、閃燈產生的視覺暫留、重覆不斷穿脫衣,以及躺下復起的起床動作,描繪的是週而復始的日常生活。黑色布幕上雨景投影、再次出現的人形輪廓影像、捷運軌道運行聲、吵雜的人聲、瀑布流瀉的聲音等,在巨大光源裝置不斷變化中,好似走過一場場的人生風景。舞畢,自心中浮現的是蘇軾所寫,「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受。
光影是迷人的,「光」在這支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與身體的存在同等重要。燈光從早期為滿足劇場演出的簡單照明(讓觀眾看得見演員、舞者),至成為營造作品情境氛圍的魔手,總是認份地站在輔助作品的位置。然而,近期作品中,燈光逐漸躍升為主體成為作品中無可取代的核心。此舞約略分為七個段落,他們無意闡述各自對「活著」的觀點,而選擇以燈光明滅串聯起生活片段的畫面與情境,猶如詩般寫意抒情的(時)光之舞,藝術家們充分展現各自專業,又不至失去整體性,留給觀者無限想像空間,無疑是一場成功的跨領域展演。
若說《關於活著這一件事》中的「光」代表著時間之流,那麼,同一週組合語言舞團20週年演出的作品之一〈孩子磁場〉,「光」則代表母親永遠離不開孩子的關愛目光。編舞者顏鳳曦在藝術總監楊桂娟的設定下,以兩名舞者一盞燈,演繹顏艾琳〈孩子磁場〉一詩,沒有艱澀複雜的動作,而是藉由舞者手中燈光投射出的光影,在忽遠忽近的身體位移間,讓舞台顯得豐富迷人。
《關於活著這一件事》
演出|周先生與舞者們
時間|2013/10/26 19:30
地點|臺北市水源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