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迫與(消失的)身體《赤土》、《路吶LUNA》
8月
08
2019
赤土(TAI身體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7次瀏覽
羅倩

《赤土》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2019/07/27 19:30

地點:納豆劇場

《路吶LUNA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

時間:2019/08/03 19:30

地點:臺南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 羅倩(專案評論人)

前陣子看了TAI身體劇場的《赤土》,開始好奇原住民當代舞蹈的觀眾組成。在多數時候以漢人/閩南人為本位思考的情況下,並不會特別想到創作者的族群差異問題。然而在看TAI身體劇場或布拉瑞揚舞團作品時,明顯感覺到不同的觀眾群、氛圍與熱情。

螢光色、污染、霓虹的光

《赤土》在納豆劇場的演出令我驚訝,完全無法預期表演者的身體動作,給了我充滿驚喜的觀看經驗。《赤土》取自新‧索伊勇談土地與環境問題的同名短篇小說《赤土》。表演者身上塗滿圖騰式的螢光漆,讓原本的身體消失。螢光色其實充斥在日常生活,如夜市、招牌、電子花車、流水席、廟宇彩繪等。《赤土》的螢光色給予身體被過度污染後腐蝕的附身狀態,連結到海洋的環境污然;於是人成了非人,有藍色的皮膚,失去了可辨識的臉,僅是一具具會動的軀體。其中不得不提一位唱著歌的表演者,使空間充斥著情慾的魅惑,搭配夜店般節奏強烈的配樂與雷射光,他像摻著有毒的砒霜,隨音樂搖擺散發出酷兒媚態,腐蝕一切。最後被綠色漁網打撈,團團包圍著不斷旋轉的身體,漸漸同其他角色失去了人的狀態,變成只帶有螢光色的殘餘。《赤土》給出了既情色又絕望的壓抑感,象徵人在都市聲色的暗角與海洋污染邊緣中的載浮載沉。

從(消失的)身體所釋放出的壓迫感

布拉瑞揚舞團的《路吶LUNA》作品說的是原住民上山打獵的過程(進山、相遇、祭槍歌、打獵、報戰功、回家),【1】其中一段跳出舞蹈敘事外的兩位舞者的對話時間,成為《路吶LUNA》關於當代爭議打獵文化的知識脈絡補充──兩位舞者從禮貌的對話到情緒的飆喊,一位堅持要繼續維持上山打獵的傳統文化,另一人則不明所以的爭執著,為何不讓都市生活的便利性以及動物權取代傳統文化的實質行動,只保留傳統文化的精神即可──既荒謬又詼諧的對話呈現族群內部關於傳統領域打獵議題的分歧意見。雖然聽不懂報戰歌與族語,但這個段落所呈現的聲音與身體卻非常精彩。《路吶LUNA》用全身力量給出的吶喊、粗獷、陽剛與黝黑的身體質地,與今年新作《#是否》呈現的歌唱與歡快相當不同,不過都擁有某種內在的壓抑與哀傷。

雖然布農族的吟唱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非常好聽,可是,對我來說,《赤土》裡透過身體動作傳達出來的生存壓迫感,在《路吶LUNA》的身體動作中也一樣清晰可見。塗黑的身體與頭上僅存的探照燈(光),彎著腰、低著頭一步步的行與走,多數時間裡身體消隱與看不清。視覺上,人物也一直處在類似厚重質感的帆布銀幕框下,人的形體只有原本一半的存在,有一股被地面緊緊吸附而朝下的力量。如屁股、手、腳著地的「橫移」與四肢著地「走著」的緩慢移動,無形壓迫的力量,使《路吶LUNA》的身體質感顯得非常沉重。其中一段較清楚的身體肢體敘事,是原本一位自由舞動身體的表演者如何被後方的人限制身體的移動、遮蔽他的嘴與雙眼、阻撓他原本自由舞動的身體,最後使他倒下。彷彿就在悠遠吟唱的美好歌聲中,身體透過動作把被壓抑在深層的痛苦記憶(或現實)表現出來。

另外得提的是,近日閱讀《台灣理論關鍵詞》,學者林亞婷提到的華身論(Sino-Corporealities),以史書美所提出的「華語語系研究」(sinophone studies)概念,將台灣、香港、紐約的華語語系社會作為個別案例,其中提到了台灣的布拉瑞揚舞團形成的「台灣原住民的華身論」。【2】華身論是從關鍵詞的創造著手,對於身分認同與身體系統做一方法上的脈絡整理。跳脫島內,從更大範圍的世界之於台灣的視角來看,原住民自然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作為一名非原住民的觀眾,自認還理解不夠深刻。【3】不論是TAI身體劇場或是布拉瑞揚舞團的作品,在時局浮動且混亂的現狀下,就創作上如何處理(或面對)自身文化的議題與困境,值得繼續關注。

註釋

1、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路吶LUNA》/布拉瑞揚舞團文化基金會 藝術家訪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265&v=qk8-hhWMpQ4(查閱日期:2019/08/06)。

2、林亞婷:〈華身論〉,收錄於史書美等編,王驥懋等著:《台灣理論關鍵詞》,新北市:聯經,2019,頁251-260。

3、除了上述三個演出的觀看經驗,還有去年松菸啟動計劃展演「無時鐘特區」展覽的演出:瓦旦・督喜《織布》,及台北當代藝術館「翻動 MICAWOR - 2018 PULIMA 藝術節」展覽的開幕演出:布拉瑞揚舞團《海是很漂亮》。

《赤土》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赤土》不存在原民性究竟是本質主義或混雜本真性的比較,也不再重演原漢、原日壓迫結構的歷史情節(結),而是直接從「原民銜接」的創作行為,通過原著的科幻文本,介入對未來的想像,將原民劇場的思想界面更加開拓出來。(吳思鋒)
8月
27
2019
舞者們演繹的是共有的感性肢體,基於在愛情中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大量情緒,從最美好到最哀傷的快樂既痛苦分級表中,解析與拆分情感在身體上的表現,唯有從獨立的個體中發散,並不評判男性無法如此性感,也不妄語女性不可能堅毅,他們也不推舉與拉扯彼此,就是在群我關係中展現自己,適度中與對方互助與扶持。
3月
22
2023
邊觀賞此舞作(搭配耳中聽到的多變音樂),可以感受到事物在爆發地破碎後被修復,以及舞台空間背後隱喻的、被傷害撕裂後的療傷過程,這樣的黑暗感性使人在不安之餘奇怪地為之著迷⋯⋯
3月
22
2023
比起近年來台灣舞蹈家的溫文儒雅,劉冠詳的瘋狂猶如一條前衛到無以復加的歧徑,將筆者心中對舞蹈既有的型態,推翻到難以想像的境地,筆者甚至曾好奇,是怎麼樣的心態,會讓一名藝術家會想要紀錄自己母親生前的聲音,並轉化成作品來回憶?
3月
20
2023
作品中,出現高頻率的顫抖、跳躍、抓癢的肢體動作,觀者將以上動作視為編舞者面對離別的錯愕,對於性愛的渴望,以及說謊時的心虛反應。然而,作品中令觀者最為之動容的竟是沒有敘事,只有純粹的肢體配合著印度風樂曲之段落。
3月
16
2023
人們多以狂歡、放縱去處理,希望藉由能量(體力)的消耗、短暫的快樂,去掩蓋負面的感受,而這往往只會讓人們陷入更加空虛無助的境地,猶如作品的脈絡,在兩者之間來回衝撞。
3月
16
2023
作為L-E-V舞團「Love Cycle」系列的最後一部,《心碎蠻荒之旅》(L-E-V: Chapter 3: The Brutal Journey of the Heart),或許是Sharon Eyal取名journey的理由,這趟旅程節暫告結束。不過,當舞者們越是能故作冷漠地挑戰肌肉極限跳好跳滿五十分鐘,愛的激情就越是疏遠我。我不覺得眼前的他們去了哪裡,他們顯得被困住了。第三章的《心碎蠻荒之旅》雖相當好看,卻不足為奇。
3月
15
2023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畫面,莫過於三位舞者在接近尾聲之際,不斷地用自己的頭髮、雙手等沒有效率的方式掬水,並從上舞台的泳池直奔至下舞台懸吊的塑膠桶中將其裝滿,這樣事倍功半的竹籃子打水,不僅耗盡了舞者如燭火般的最後一絲氣力,同時也為《死》這部作品,照亮一道截然不同的曙光。
3月
12
2023
編舞者許程崴環繞死亡議題的創作,總是夾雜著驚喜與未知,就好像一瞬間被畫成一幅畫,總有不同的情緒與面向,帶出每一位舞者獨有的角色與定義,舉棋不定的步伐與節奏,夾雜著一絲性感,炸裂的感性所產出的是響徹雲霄的回音,走出劇場時,身體很寧靜,頭腦卻還在暴動,最美的回音就是直到演出結束,卻好似這個作品不曾畫上句號,持續迴響。
3月
1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