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迫與(消失的)身體《赤土》、《路吶LUNA》
8月
08
2019
赤土(TAI身體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16次瀏覽
羅倩

《赤土》

演出:TAI身體劇場

時間:2019/07/27 19:30

地點:納豆劇場

《路吶LUNA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

時間:2019/08/03 19:30

地點:臺南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文 羅倩(專案評論人)

前陣子看了TAI身體劇場的《赤土》,開始好奇原住民當代舞蹈的觀眾組成。在多數時候以漢人/閩南人為本位思考的情況下,並不會特別想到創作者的族群差異問題。然而在看TAI身體劇場或布拉瑞揚舞團作品時,明顯感覺到不同的觀眾群、氛圍與熱情。

螢光色、污染、霓虹的光

《赤土》在納豆劇場的演出令我驚訝,完全無法預期表演者的身體動作,給了我充滿驚喜的觀看經驗。《赤土》取自新‧索伊勇談土地與環境問題的同名短篇小說《赤土》。表演者身上塗滿圖騰式的螢光漆,讓原本的身體消失。螢光色其實充斥在日常生活,如夜市、招牌、電子花車、流水席、廟宇彩繪等。《赤土》的螢光色給予身體被過度污染後腐蝕的附身狀態,連結到海洋的環境污然;於是人成了非人,有藍色的皮膚,失去了可辨識的臉,僅是一具具會動的軀體。其中不得不提一位唱著歌的表演者,使空間充斥著情慾的魅惑,搭配夜店般節奏強烈的配樂與雷射光,他像摻著有毒的砒霜,隨音樂搖擺散發出酷兒媚態,腐蝕一切。最後被綠色漁網打撈,團團包圍著不斷旋轉的身體,漸漸同其他角色失去了人的狀態,變成只帶有螢光色的殘餘。《赤土》給出了既情色又絕望的壓抑感,象徵人在都市聲色的暗角與海洋污染邊緣中的載浮載沉。

從(消失的)身體所釋放出的壓迫感

布拉瑞揚舞團的《路吶LUNA》作品說的是原住民上山打獵的過程(進山、相遇、祭槍歌、打獵、報戰功、回家),【1】其中一段跳出舞蹈敘事外的兩位舞者的對話時間,成為《路吶LUNA》關於當代爭議打獵文化的知識脈絡補充──兩位舞者從禮貌的對話到情緒的飆喊,一位堅持要繼續維持上山打獵的傳統文化,另一人則不明所以的爭執著,為何不讓都市生活的便利性以及動物權取代傳統文化的實質行動,只保留傳統文化的精神即可──既荒謬又詼諧的對話呈現族群內部關於傳統領域打獵議題的分歧意見。雖然聽不懂報戰歌與族語,但這個段落所呈現的聲音與身體卻非常精彩。《路吶LUNA》用全身力量給出的吶喊、粗獷、陽剛與黝黑的身體質地,與今年新作《#是否》呈現的歌唱與歡快相當不同,不過都擁有某種內在的壓抑與哀傷。

雖然布農族的吟唱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非常好聽,可是,對我來說,《赤土》裡透過身體動作傳達出來的生存壓迫感,在《路吶LUNA》的身體動作中也一樣清晰可見。塗黑的身體與頭上僅存的探照燈(光),彎著腰、低著頭一步步的行與走,多數時間裡身體消隱與看不清。視覺上,人物也一直處在類似厚重質感的帆布銀幕框下,人的形體只有原本一半的存在,有一股被地面緊緊吸附而朝下的力量。如屁股、手、腳著地的「橫移」與四肢著地「走著」的緩慢移動,無形壓迫的力量,使《路吶LUNA》的身體質感顯得非常沉重。其中一段較清楚的身體肢體敘事,是原本一位自由舞動身體的表演者如何被後方的人限制身體的移動、遮蔽他的嘴與雙眼、阻撓他原本自由舞動的身體,最後使他倒下。彷彿就在悠遠吟唱的美好歌聲中,身體透過動作把被壓抑在深層的痛苦記憶(或現實)表現出來。

另外得提的是,近日閱讀《台灣理論關鍵詞》,學者林亞婷提到的華身論(Sino-Corporealities),以史書美所提出的「華語語系研究」(sinophone studies)概念,將台灣、香港、紐約的華語語系社會作為個別案例,其中提到了台灣的布拉瑞揚舞團形成的「台灣原住民的華身論」。【2】華身論是從關鍵詞的創造著手,對於身分認同與身體系統做一方法上的脈絡整理。跳脫島內,從更大範圍的世界之於台灣的視角來看,原住民自然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作為一名非原住民的觀眾,自認還理解不夠深刻。【3】不論是TAI身體劇場或是布拉瑞揚舞團的作品,在時局浮動且混亂的現狀下,就創作上如何處理(或面對)自身文化的議題與困境,值得繼續關注。

註釋

1、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路吶LUNA》/布拉瑞揚舞團文化基金會 藝術家訪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265&v=qk8-hhWMpQ4(查閱日期:2019/08/06)。

2、林亞婷:〈華身論〉,收錄於史書美等編,王驥懋等著:《台灣理論關鍵詞》,新北市:聯經,2019,頁251-260。

3、除了上述三個演出的觀看經驗,還有去年松菸啟動計劃展演「無時鐘特區」展覽的演出:瓦旦・督喜《織布》,及台北當代藝術館「翻動 MICAWOR - 2018 PULIMA 藝術節」展覽的開幕演出:布拉瑞揚舞團《海是很漂亮》。

《赤土》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赤土》不存在原民性究竟是本質主義或混雜本真性的比較,也不再重演原漢、原日壓迫結構的歷史情節(結),而是直接從「原民銜接」的創作行為,通過原著的科幻文本,介入對未來的想像,將原民劇場的思想界面更加開拓出來。(吳思鋒)
8月
27
2019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