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市場化是真的——《超級市場Supermarket》
9月
02
2022
超級市場 Supermarket(風格涉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25次瀏覽

紀慧玲

風格涉李銘宸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季推出的新作《超級市場 Supermarket》,不意外地,喚出了我們對李銘宸作品風格的一貫熟悉既視感:去中心視覺景觀及敘事、微小事物的日常聯覺或反差、身體展演與物的借代、生存狀態的恍忽或來回。李銘宸style置於技術導向的當代藝術光譜下,仍有其精確與細密的布局與構設,透過視覺、物件、操演、運動、聲響(含音樂與口語),試圖將一個劇場空間轉化為大眾熟悉的超級市場動態場景,並且,在最前面伏筆與戲尾的收束表露,意有所指的,將劇場(及其藝術)換喻為人人可自由索取的超市(及其購買行為)。

戲的結構不向中心靠攏,也難以區分層次,因此,重新回憶並試著分析非常困難。一個最明顯與最大份量的元素是,表演者的自我展演,包括一位提問「是否也有超級演員」的「演員」、一位重編童話故事者、一位講解麻油雞煮法的壞脾氣媽媽、一位家裡是牛肉攤商的女孩、一位月經長達十八天的女孩,以及其它一些或破碎(比如在觀眾席直播的 cosplay),或幾分自嘲(比如打電話給媽媽要她不要來看戲,因為『你看不懂啦』),或肢體表演(比如芭蕾 Tendu 動作)的總成。

 

超級市場 Supermarket(風格涉提供/攝影唐健哲)


這些「故事」,由十三名演員集體即興發展,銜負編導職務的李銘宸將之構成。如果按照李銘宸接受訪問的某些回答,之所以對超級市場感興趣,是對其物的擺設及其背後故事,及相應而生的銷售與購買行為,「既大且複雜⋯⋯」,很像「如何成為人(生)」的某種觀視與反思。【1】因此,將場上個人展演,如果視為擺設於這座「臨時超級市場」的架上貨品,似乎並不為過。亦即,李銘宸將各段展演視為一件件獨立貨品,各有姿色,各有陳說,有的連結到動保權與屠宰業,有的連結到真假(童話)故事與廣告,有的連結到女性與身體⋯⋯。他甚至安排了三段限時六分鐘的尬聊,四個不同組合演員,依著手上紙條,即席編造故事。這幾段最「展演」的展演,讓超市場景感瞬間褪去,成為清清楚楚、面朝觀眾的第四面牆的台口邊緣的演員位置。也就在第一段尬聊出現後,超市或舞台?解讀線索開始混沌後,接下來的構作手法與內容,就一步步更加離散,與重複。

一個很根本的困惑是,這些自陳的故事,要向觀眾表達什麼?由於彼此脈絡分離,很難將故事串連成有效的「敘事」。每個表演者各有特質,比如胡書綿演述母親教她的煮麻油雞方法,鑊氣很實在,演出該角色生氣的火氣也很實在。再比如馬雅講述家裡祖母一手好刀法,專賣牛肉,養活一家,口條與動作俐落分明,宛如庖丁,也讓人眼睛一亮。這些或可連結到超市必有的生食、烹煮,以及另兩段談到殺雞場、客家人宴客殺雞,以及一段包裝紙連結到衛生棉的段落,(例子還有,恕不舉證了)都與超市或有關連,但是,「他們」彼此共同被置放於這齣作品、這個舞台、此刻時空,為什麼?某種「演員教室」嗎?某種「型錄」嗎?

 

超級市場 Supermarket(風格涉提供/攝影唐健哲)


編導一定思考連結到超市作為命題的必要與充分條件,既如此命題,構作理應隨時呼應、迴盪、連結、歸納於此。超市作為現代都市人的生活足跡重點,除了買賣行為本身,更有空間、建築、資本、消費、社會習慣等等面向。但編導著力於再現或表現「超市作為命題」的成分似乎不重,相對地,誠如文章第一段提及,編導將超市換喻為表演藝術市場的用意,恐怕更用心。

不論是李祐緯兩段講述如何成為超級演員,以及莎劇、契訶夫台詞引用,或洪健藏不知如何跟媽媽說他正在演什麼,或楊迦恩從跆拳手改行演員,或舞者張堅豪自故自地「跳舞」,以及前述的尬聊、芭蕾群舞。這些「屬於」表演藝術,或劇場專屬的個人身分政治,同時,也具有專業、深度、藝術傾向的內容,與刀鼐鼎鑊的低層次、世俗、消費、生理(比如第一幕有個失憶老人在超市迷路)指涉,構成一定程度的衝突。我們因此不確知編導領銜下的集體發展,給出了什麼指令,朝向了哪些目的。我們也因此不確知走進這座臨時超級市場,是買精神食糧?還是熱炒食材?是高消費?還是平價?

 

超級市場 Supermarket(風格涉提供/攝影唐健哲)


既然風格涉style是去中心與反線性敘事的,在上述這個平面展開的景觀平台上,與過去李銘宸作品同一手法比較下,《超級市場 Supermarket》顯然錯失了最為拿手的空間與時間調度,以及主要由身體性與聽感構成的感官聯覺的統合。雖然表演者換了多套服裝,肉胎裝可聯想到裸食包裝,零散的貨架與影像視框也出現於前幾幕,舞蹈也用上了塑膠玩具,音樂也有郭書瑤嗨歌《Honey》,但整體而言,時間空間的調度,以及訊息傳達的統合性,都未能有效指向「超級市場」或「超級劇場」此一(或二)命題。前幾場景不久,超市空間已淡化,諸多表演者自我展演內容,不再跟超市有關。空間是偌大的舞台,時間是表演時間而不是超市時間,感官接收是一個個獨立訊息,但,是要談消費,還是個人政治?是批判超級市場本身,還是批判表演藝術產業?可比逛超市經驗,這座臨時超級市場缺乏不著痕跡的陳布,缺乏有詭計的引導,如果只是一座自取自覽的集合場,自主意識較強的消費者,基於抵抗資本與機構結合的潛意識,恐怕只會更痛恨消費主義的大而無當。

 

超級市場 Supermarket(風格涉提供/攝影陳藝堂)


在最後一幕雪花片片飄落,翼幕闔上,仿超市回歸一座真的劇場舞台,《超級市場 Supermarket》的旨意昭然若揭。但同一刻,也是期待墜落的一瞬。曾經,風格涉帥氣不羈地揭露青年世代的反成功敘事,殘暴且溫柔的《不萬能的喜劇》(2012),戳破有意義人生假面的《擺爛》(2014),也曾勇敢地面對敘事線的寫實戲劇張力《再約》(2014,阮劇團製作,李銘宸導演)。隨著步入「熟成」,隨著明瞭「世故」,【2】隨著進入體制更多的外部意見、陪伴、策畫,甚至評論也自命高明下指導棋,風格依舊,卻保守了。在躍進大舞台的同時,我們同時看著市場與機制,可能無意地,消費了一位有創造力的編導,只為納為己有。

注釋

1、參考齊義維〈在超級市場裡探問「人如何成為一個人」〉,刊於Par表演藝術,網路閱讀時間至2022/10/12,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GCJ8MKF5NK

2、同上出處

《超級市場Supermarket》

演出|風格涉
時間|2022/08/20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導並未安排更流暢且有意義的換場,彷彿唱完一首歌,然後再下另一首的前奏,這齣戲就可以準備開始進入下一段,於是《織男・彼赫巫》大概就是十一首MV的歌單播放,不需要準確連結,也無法有效縫合、或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
10月
04
2024
《夜燈》不僅僅作品本身小而精巧,連觀眾人數也是不到五十人,因為空間有限,在小小的坐墊上互相緊挨著,形成一種親密的觀賞經驗。
9月
25
2024
綜觀三齣作品,「尋死」命題的有效,基本建立在對於勞動現狀莫可奈何的絕對信任上。然而從勞動狀態、精神缺失到尋死展演,真正具有推演關係的僅有末二者,也就是各種精神狀態的缺失才是促成死亡的動機。
9月
24
2024
假如不深入戲曲,而把焦點放在「如何跟沒經歷過當年的觀眾談一段歷史」,千禧世代演員詮釋九〇年代小劇場的嘗試,反而成了隔代迴響的亮點……
9月
24
2024
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9月
18
2024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
遊戲設定的「革命」,參照的是哪一種現實歷史曾發生過的革命?不可諱言,它仍蘊存一種異托邦的思維。
9月
12
2024
這次人力飛行劇團的重製,不僅僅滿足於以寓言的形式召喚(或固著)某種意識或共識,更反身地凸顯了導演與演員位置的流動性與多重性,並透過後設戲劇的安排來凸顯「闖入」與「岔出」的一體兩面:影像技術對劇場空間的闖入、不同語言與身體間的闖入、演員對戲劇的闖入、吳子敬與黎煥雄雙導演彼此的闖入……
9月
11
2024
馬修.伯恩的創作不僅是對古典作品的尊重,更是對現代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他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深度,讓這個經典故事在新的語境下煥發出不同以往的魅力。通過舞蹈編排、角色塑造與情節改編,他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的家庭、社會壓力與年輕人的困惑,並讓觀眾在觀賞中反思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9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