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京劇解構莎劇《艷后和她的小丑們》
4月
02
2012
艷后與她的小丑們(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002次瀏覽
謝筱玫

《艷后和她的小丑們》是一齣很有紀氏風格的戲,不僅是語言上的嘻笑嘲諷,更是意識形態上的。透過「歷史可以重新書寫」的唱詞,編劇告訴我們他無意忠於原著,甚至直接挑明「原著被我們搞丟了」。將莎劇文本拆解重組,並加入說書人這樣的角色,以便抒發個人議論;但他的個人觀點又常是分裂的、多重辯證的,於是乎說書人一分為三,居中的「說書人」為主要評論者、解釋者(就像莎劇原著劇本總伴著諸多註釋,而這齣牽涉羅馬帝國建國軼史的戲更需此一職),而左右兩名「歌隊」則一搭一唱,不時反問說書人,甚至自行加詞、質疑編劇;在解構莎劇的同時,也進行自我顛覆。

紀蔚然雜文與劇本中常見的「耍嘴炮」功夫,也在說書三人組的如珠妙語中展露無遺。例如,「喬藝」一段;喬者,政治也。這段對於政客如何「喬」事情的議論幽默犀利地置入了編劇對於當今時局的觀察與調侃。而接下來安東尼、屋大維、萊比多思三攝政的政治協商這一場十分精彩。高低音交錯(小生屋大維的高亮嗓音與老生安東尼的寬沉)與快板構成的音樂張力,再加上導演李小平以椅子與走位變換暗示三人各懷鬼胎(令人聯想到他在《金鎖記》打麻將一景的場面調度手法,也是善用走位/椅子交代各人心事),緊湊且生動地將三人這種爾虞我詐、一觸即發的關係呈現出來。對於這樣一個高難度的文本,導演在戲劇節奏上掌握得宜,很能跟得上編劇跳躍式的思考、「戲中戲」框架內外的游移,以及角色間一來一往的唇槍機鋒。只是有幾處似乎又跑太快了,讓人目不暇給,稍一閃神或反應稍遲,馬上便被編劇與導演遠拋在身後,錯失劇本中的機趣。

本劇使用了「劇中劇」的結構,將故事設定為某劇團正在排演「粉飾版」的莎劇Antony and Cleopatra,讓角色出入於戲裡與戲外。刻意加高的主表演區,在視覺上點出敘事的框架。有時我甚至覺得這種敘事在雙層(第一層是古羅馬埃及、安東尼與女王的戲,第二層是劇團排演的部分)之外又多了一層。例如,導助對提詞人說,你現在摀住嘴的這段也是編劇寫的,這時,提詞人對照劇本並念出舞台指示,發覺自己的動作果然早被編劇設定進去。此刻,觀眾充分意識到了這「劇團排戲」的第二層也是戲。編劇給我們當頭一棒,就是要我們認清自己是在看戲,是跟著「編劇」超然坐在觀眾席,是在戲中戲之外的第三層。疏離復疏離啊。

至此,我發覺自己懷著一種矛盾的心態看著此劇,一方面像是在欣賞高空走索,想看編劇這招險棋還可以怎麼下,這戲耍京劇、莎劇、觀眾的可能性可以推到多遠。這部分的成果令人激賞。傳統戲曲改編莎劇,幾乎都將背景進行在地轉譯,於是米蒂亞化身樓蘭女、馬克白改為敖叔將軍、威尼斯猶太商人變成大食人,而此劇的時空仍維持在古羅馬與埃及,(舞台設計也巧妙地以正反景片轉換埃及壁畫與羅馬浮雕,召喚異國文化想像),甚至進一步加入「以戲談戲」的現代場景與後設框架。這場實驗讓人發覺,原來(國光的)京劇演員也可以有這麼高的靈活度與可塑性。

但另一方面,就像劇中女侍夏蜜安在安東尼氣數已盡、劇情即將轉悲之際所抗議的:「不要再疏離了!」我也想俗氣地在劇末痛痛快快為劇中男女主角之死一掬同情淚水,但是編劇在劇始精采地演繹了男歡女愛中的權力關係之後,卻在劇末拒絕了我想哀悼這對癡心男女的滿足,雖在意料之中,但還是不免悵然若有所失。

《艷后和她的小丑們》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2/03/30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艷后和她的小丑們》裡,紀蔚然的觀點很鮮明,他不斷透過劇作執行他對於劇場的觀點,也就是所謂的當代與原著之間的對話,而這始終是他在理論裡陳述的改編的真諦。不過,就像我在前頭所說的,紀蔚然過度地有意識在執行,他甚至害怕觀眾不知道他想講什麼。(吳岳霖)
5月
09
2012
黃香  
《艷后和她的小丑們》堪稱上乘喜劇,國光劇團自深沈的悲劇《金鎖記》之後,再創臺灣新編戲曲高峰,見證了國光「陰柔的軟實力」在包圍「陽剛的硬道理」之後,突破重圍,更上層樓,再從哀婉幽微、低抑深旋的氛圍中,殺出一條幽默、輕狂、誇張的血路,擴大了演出幅度,也拓展了戲劇類型。(黃香)
4月
23
2012
上個世紀德國戲劇家布雷希特,三零年代在莫斯科看了梅蘭芳的京劇表演,引發靈感而發展「反幻覺主義」及「疏離效果」的劇場理論──大白話來說就是跳出劇情「破梗」,讓觀眾適度保持「身在戲外」的清醒──追根究柢不無出於「誤讀」,不意卻開創西方劇場新猷。如今當國人搬演新編京戲時,反身大量使用已普遍為現代劇場採用的「破梗」手法,寧不為最大的反諷?(林乃文)
4月
03
2012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