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制」向來不是喜劇的美德《艷后和她的小丑們》
4月
23
2012
艷后與她的小丑們(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37次瀏覽
黃香

2012年台灣國際藝術節閉幕壓軸《艷后和她的小丑們》,由喜劇專家紀蔚然新詮莎劇,百變青衣魏海敏挑戰艷后,新科國家文藝獎得主李小平擔任導演,國立國光劇團精銳盡出,挑戰改編自莎士比亞晚期悲劇名作《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

國光新編戲曲終於跳脫多年來女性的、內省的、情愛的抒情韻致,呈現男性的、外放的、詼諧的諷刺觀點。儘管這男性觀點對女性有點不敬,帶些刻板印象,但是喜劇就是要把事實扭曲誇大,以收突梯滑稽之效。況且有些女性真是這樣,不只屢次試探情郎,還愛裝病博取同情,更想知道情敵長什麼模樣。(她有沒有暴牙?還是左眼太大?)當艷后惺惺作態,唱道:「節制向來不是我的美德。」讓人發噱狂笑的潛台詞就是:「節制向來也不是台灣的美德。」這種種反映臺灣集體躁鬱、政治對立的明嘲暗諷,剝開社會表象直探核心,實踐「劇場就是人間」的理念,更體現了高度風格化、象徵化的中國戲曲是有現實主義基礎的,從更高的層次來看也是寫實的。

《豔后和她的小丑們》更高明的喜劇層次則是後設的排戲情節所撞擊出來的喜感,藉由台上台下排戲過程中所發生的一樁樁離奇、不順、脫序,偷渡了對政治現狀的諷刺與批評,讓人激賞。紀蔚然擅長文字新詮:「所謂『靠背』乃指演員應理解劇情,不能靠死記把台詞背下來者也」;「喬藝」就是「喬事情的藝術」……在「台」到最高點的同時,達到「莎劇本土化」的境界。當扮演艷后侍女的夏蜜安(朱勝麗飾)在舞台上手舞足蹈、驚聲尖叫:「別再疏離了,讓我們盡情悲傷……」台下驟然笑聲轟堂,劇場疏離大師布萊希特如果還活著,或許會笑得從椅子上跌下來。

俄國劇場大師梅耶荷(Vsevolod Meyerhold)說道︰「中國戲劇的動作有其文化的現實基礎,都是由民間舞蹈── 由一種文化衍生出來的;在這種文化中,舞蹈家和扛著扁擔過街的人或者卸車運貨進倉庫的人,都把舞台上的動作視作舞蹈動作。」準此,在台灣文化中,藝文人士和猛看iPhone、iPad、iSomething 的人,或者身穿華服、手拿名牌包走進夜店之流,也都把《艷后和她的小丑們》舞台上的矯情乖張、浮誇笑鬧、文藝腔調,視作舞蹈動作。

然而,「自溺」是劇評或者觀眾很容易就貼在創作者身上的標籤,有論者便認為《艷后和她的小丑們》劇中,那些打破觀眾與舞台界限,揭露劇場現實的重重後設與精巧安排有自我耽溺之嫌。恰恰相反,這些盤根錯節的連連失誤和巧妙設計,是為了要鋪排並安插對政治現狀的諷刺與批評,台下通俗、喧鬧、碎嘴的錯中錯喜劇,正好和台上殉情的高蹈愛情悲劇形成冷酷對映,形而上和形而下之對映。高度風格化的表演,極盡嘲諷的台詞,精準的場面調度,斷裂似的雅俗並置、文白夾雜,這些時而疏離、或明或暗的黑色幽默,交叉辯證、參差對照,不斷提醒觀眾:「千萬別太認真,別太入戲,您這會兒只是在看一齣戲哪!」當觀眾被迫抽離劇情脈絡,在一直發笑的同時,不斷思考人性、愛情、權力、政治、戰爭,當然,還要思考劇場的真相。本劇的自溺正是對於政治權貴和高蹈文化的諷刺褻瀆,這是一件嚴肅無比的玩笑。

或許是一偏之見,我總認為喜劇是戲劇的最高典範,絕妙喜劇難得,因為讓人發笑著實比讓人哭泣艱難太多。《艷后和她的小丑們》堪稱上乘喜劇,國光劇團自深沈的悲劇《金鎖記》之後,再創臺灣新編戲曲高峰,見證了國光「陰柔的軟實力」在包圍「陽剛的硬道理」之後,突破重圍,更上層樓,再從哀婉幽微、低抑深旋的氛圍中,殺出一條幽默、輕狂、誇張的血路,擴大了演出幅度,也拓展了戲劇類型。因著這齣好戲,國光劇團的戲劇光譜更形完整,更為新編戲曲開發了嶄新之方向。

容我引用女性主義理論家唐娜˙哈洛威(Donna Haraway)在〈賽博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文中開篇一段,作為《艷后和她的小丑們》的最高禮讚:「或許比膜拜和認同更虔誠的信念就是褻瀆。褻瀆總是必須非常嚴肅地看待事物……褻瀆是在道德多數之中依舊堅持社群的必要。褻瀆不是背叛。諷刺則是將不相容的事物聚合在一起所產生的緊張衝突,因為它們都是必要且真實的,所以即使透過辯證之途也無法化解成更大的整體。諷刺是幽默和嚴肅的遊戲。它也是一個修辭策略和政治手段。」

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真是天大的謬誤,實則是:「上帝一思考,人類就發笑。」

《艷后和她的小丑們》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2/04/0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艷后和她的小丑們》裡,紀蔚然的觀點很鮮明,他不斷透過劇作執行他對於劇場的觀點,也就是所謂的當代與原著之間的對話,而這始終是他在理論裡陳述的改編的真諦。不過,就像我在前頭所說的,紀蔚然過度地有意識在執行,他甚至害怕觀眾不知道他想講什麼。(吳岳霖)
5月
09
2012
上個世紀德國戲劇家布雷希特,三零年代在莫斯科看了梅蘭芳的京劇表演,引發靈感而發展「反幻覺主義」及「疏離效果」的劇場理論──大白話來說就是跳出劇情「破梗」,讓觀眾適度保持「身在戲外」的清醒──追根究柢不無出於「誤讀」,不意卻開創西方劇場新猷。如今當國人搬演新編京戲時,反身大量使用已普遍為現代劇場採用的「破梗」手法,寧不為最大的反諷?(林乃文)
4月
03
2012
一方面像是在欣賞高空走索,想看編劇這招險棋還可以怎麼下,這戲耍京劇、莎劇、觀眾的可能性可以推到多遠。這部分的成果令人激賞。另一方面,就像劇中女侍夏蜜安在安東尼氣數已盡、劇情即將轉悲之際所抗議的:「不要再疏離了!」雖在意料之中,但還是不免悵然若有所失。(謝筱玫)
4月
02
2012
為了操作這組槓桿,被犧牲的不只是傳統的功夫基底與日新又新,對基進變革的嚮往也隨之被遺忘,只剩下個人主義的小革命。於是,越是解構英雄的生產機制,毫不弔詭地,其界定的所謂「革命」就越是形似而神非。
9月
16
2025
《嘉慶君夢遊臺灣》確實觸碰到有趣的問題意識:為什麼臺灣人一再重演皇帝遊臺的故事?電視的重播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記憶?但在具體舞台表現上,卻陷入形式上的重複與單調。當跨界的結果是壓抑了歌仔戲的能量、模糊了劇場的敘事力,那麼夢工場所期待的「讓戲曲被看見」就未必能真正實現。
9月
16
2025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