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做為社會運動論述的場域《斷翅飛翔》
6月
26
2017
斷翅飛翔(沈君翰 攝,形藝祭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7次瀏覽
陳祈知(風靈雩舞踏團藝術總監)

自從2014年12月在新北市迴龍樂生療養院納骨塔旁特設帳篷觀賞「黃蝶南天舞踏團」秦Kanoko舞作《幽靈馬戲團》之後,我已經有兩年半的時間,沒有在台北看到很好的舞踏作品了,直到今年(2017年)6月2日,我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觀賞香港舞踏家莫穎詩獨舞《斷翅飛翔》,這支舞作張力十足,深深震懾我心。

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戶外陽台,在兩支平放於地面上的手電筒燈光直射下,兩排玩具坦克車整齊地列隊,令人直接聯想到1989年北京天安門學運,6月4日鎮壓大屠殺。莫穎詩全身塗白,身穿用氣泡紙、塑膠麻布袋……等物件製作而成,以白色為基底的衣物。她的頭上戴著紅色珠子串成的頭飾。蹲踞在兩排玩具坦克車之間,口中啣著一條紅布繩,繩子的另一端,繫著一顆生的豬頭,豬闔目,似笑飛笑,彷彿在睥睨著人間俗物。莫穎詩緩緩屈膝勉力前進,臉上露出詭譎癡愚的笑容。

隨後,莫穎詩進入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褪下繁重的衣物,身穿紅色睡裙。她鑽進二樓陽台的黑幕裡,影像映照在黑幕上。再度現身時,莫穎詩戴上面具起舞。這個面具,是一個巨大的佛頭,界乎人與神明之間的形象。隨後,她取下面具,將面具擺在豬頭上。她向上拋出數百張A4紙,紙上書寫了無數的文字、文章、規約、對白,布滿人們無法完全看得透的論述。觀眾們,包括我,任意遊走於演出場域之間,各自找尋安適的位置,並且在莫穎詩的身體靠近之時,迅速為她讓出空間來。演出之間,穿插著影像放映,影像的內容,包括莫穎詩的身體、京劇段子、以及六四天安門學運,為阻擋中國人民解放軍坦克車前行,以手無寸鐵的肉身站立在坦克車隊前的王維林身影……

接著,莫穎詩將頭埋進成堆倒叩的課桌椅裡,這讓我直間聯想到日本1960年代,「全共鬥」、「反美日安保鬥爭」時期的學潮。莫穎詩又站上高處,捏破一顆裡面裝著紅色血水的紅蛋,意象鮮明而驚人。她從嘴裡,一顆接一顆地,吐出了7顆催淚彈彈殼,這是2014年9月28日,莫穎詩親身參與其家鄉香港「雨傘革命」時,在事發現場撿拾到的彈殼。一旁的長條木椅上,放置了一群牛、羊、豬、馬等動物的小模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看著這些模型,我的腦海裡,浮現這句話來。

莫穎詩又進入牯嶺街小劇場二樓測邊小倉庫,從倉庫裡,拖出一個巨大的透明塑膠袋。她把自己罩在這個透明大塑膠袋裡,用塑膠束縛帶綑綁雙手,大塑膠袋內空氣稀薄,她試圖打坐,藉以自我安撫以尋求冷靜,尋求令自己存活而自在的空間;累積了諸多先前觀舞過程中的撼懾,看到這一刻,我落下了淚。

接著,莫穎詩又舞動黑傘,使傘面向外翻折,這不禁令我聯想起2014年9月底至12月間,震驚國際社會的香港「雨傘革命」。最後,莫穎詩撐著一把除去傘布,僅剩傘骨的傘,走到牯嶺街小劇場二樓戶外陽台,用傘骨的末端,輕觸在一旁已然由工作人員點好的篝火,使傘骨的每一個末端都燃上了火,她撐著燃燒的傘,口中吟唱著一首英文歌,歌詞的大意是:“Tree, stone, mud, water and sand. Everything is buring. One hundred, two hundred, three hundred years. Die burning. Keep fighting. Keep flying. Come here and sing.”唱著唱著,莫穎詩撐著火傘,走下陽台外的階梯,走出劇場。

莫穎詩是一位真正抓到日本舞踏神髓的表演藝術家。發韌於1959年的舞踏,由日本舞踏宗師土方巽奠定其美學基礎,始於處理1945年,美軍在日本廣島、長崎各投擲一枚原子彈,日本天皇透過廣播御音放送,宣告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原爆創傷」。日本舞踏舞者,許許多多也積極參與日本在1950、60年代的「反每日安保鬥爭」,亦即反對美國於第二次世界戰爭之後,於日本派遣駐軍,美日簽訂「安保條約」,使日本淪為美國的次殖民地,喪失國格的基進社會運動。舞踏舞者以自己的身體為媒介,藉由藝術表現傳達人道關懷。莫穎詩回應了舞踏發展初期的歷史脈絡,把表現的情境拉到她所經歷的中國北京「六四天安門事件」以及香港「雨傘革命」。

而《斷翅飛翔》這支舞作,不只是一支「地境舞踏」、一支劇場作品,更是行為藝術的一環,因為莫穎詩不限制觀眾身處的位置、任憑觀眾自由穿梭於表演空間,也運用各種物件,挑釁觀眾的感官知覺,使表演者與觀眾產生微妙的互動。

唯有斷了翅膀,才能召喚出內在巨大的渴望,渴望飛翔……

《斷翅飛翔》

演出|香港「形藝祭」
時間|2017/6/2  20:2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作品的好壞,牽涉到觀眾的自主意識,然而,對觀眾的自主意識如何挑逗、勾引、確認,如何拉近距離,如何劃清界線,是一個創作問題,是一個美學問題,但同時也是觀眾的自我提問。(劉純良)
6月
12
2017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