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失落的童心綠洲《藍馬》
9月
03
2019
藍馬(表演工作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5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帶著驚詫、好奇與期待的心理,前往欣賞表演工作坊創團以來首次的兒童劇演出《藍馬》。演出結束後帶著滿意的微笑與感動離場,還不敢說這齣戲會成為殿堂級的佳作,畢竟這還需要時間淬鍊;不過,說這齣戲可以成為兒童劇創作參考的「正常典範」,洵屬肺腑雅言。

在這裡提出「正常典範」,其標誌的美學形式,當然對映了許多台灣兒童劇走偏不正常的創作形式與創作態度。什麼是走偏不正常的創作形式與創作態度?比方把兒童劇當兒戲輕慢隨便,充斥氾濫無節制又無意義的互動;劇本主題概念與情節過於簡單老套,時見邏輯不通荒謬無稽;表演刻意矯作可愛,或停留在誇大搞笑的浮面層次……,這些長久以來將兒童劇醜化定型成像綜藝節目的舊習,可喜的是在《藍馬》裡通通看不見。

依節目單所述,《藍馬》的創作靈感源自賴聲川從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912年創作、現典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畫作《藍騎士》而來,據之編成給女兒的床邊故事。「賴家的故事不應該成為私藏。」這是賴聲川下定決心創作首部兒童劇的初衷,並交付給新生代的蕭慧文執導,以及女兒賴梵耘改編劇本,在表演工作坊成立三十五週年之際實現,可謂意義不凡!

如果熟悉西洋美術史,應該知道康丁斯基於1911年在德國號召了幾個同好,成立了一個企圖革新創作手法和理念的前衛藝術團體「藍騎士」,他們化身騎士往前,勇敢無畏地去實踐色彩、線條如音樂結構的抽象構成。毫無疑問,康丁斯基的藝術思想,也浸透影響著《藍馬》這齣戲。

此戲中的兩條故事線,分屬現實與想像,既可獨立,又不時密合交集。現實部分描寫的是女孩琪琪和她家人的生活,又以琪琪其實不喜歡鋼琴,卻一直被逼迫學習和比賽的心境為主軸。同時關照琪琪家人的心境,因為琪琪的爸爸經常在外出差工作,於是琪琪的媽媽要照顧琪琪,又得照顧逐漸失智的外公,加上身為職業婦女,蠟燭多頭燒的沉重重擔,時時要在扮演嚴格虎媽或不權威的民主教養母職角色中掙扎與焦慮。逐漸失智的外公,看似無憂,心裡卻仍惦記著早逝妻子的美麗身影,還有她創作的歌,引領著他追尋尚未失落的夢想和快樂。當外公意有所指的告訴琪琪,公園湖邊什麼都看不見了,又從他常跟琪琪說的〈藍馬〉故事中提煉出深具意涵的話語說:「沙漠表象看不見的綠洲,只有用心才能看見。」《小王子》裡的經典名句:「只有用心才能看見。事物的本質用眼睛無法看見。」於此也巧妙地寄生脫化。

為何借引《小王子》的名句,就連沙漠場景意象也處處呼應《小王子》?我們便要好好研究一下《藍馬》另一條故事線──外公說的〈藍馬〉故事。故事始於沙漠女巫控制了世界,四處都變成灰色,然而仍有一些綠洲保留著其他色彩,由沙漠老人和藍馬死命守護著。《小王子》裡不也敘述著沙漠很美,因為有個地方藏著一口井,用心自會尋見,感受到水之甘甜。康丁斯基在《藝術的精神性》如此形容色彩對心理的作用:「色彩是一個媒介,能直接影響心靈。色彩是鍵、眼睛是錘、心靈是琴弦。」康丁斯基在提示色彩與感覺反應的相互關係時,亦說明色彩的和諧必須建立於心靈的「內在需要」。沙漠女巫看不見真正的「內在需要」,只是滿足於「愛一切都是混沌」,好讓她展現至高無上的權威。沙漠老人和藍馬看見了「內在需要」,綠洲或井,美麗多彩的世界,萬物和諧共生如音樂旋律繞轉,相信那才是快樂的所在。

正如康丁斯基所言:「灰色沒有聲音,沒有運動。……灰色因此是不動性,沒有喜悅。」灰色帶來的沉悶窒息感,恰是琪琪的生活寫照。所幸她從外公那兒知道了外婆和那首未唱完的歌,在外公的幫助鼓勵下,喚起自己的「內在需要」,決心偷偷練習吉他並作曲,唱出自己心中的那首歌〈需要一個聲音〉。另一方面,藍馬超越時空幻想,來到琪琪的房間,帶著她進入故事情境,借助琪琪歌聲的力量,協助打敗沙漠女巫;換言之,琪琪尋找到自己的聲音,通過音樂的自我療癒,也揮發了音樂的力量拯救了幻想故事裡的危機。至此,我們應可明白,藍馬這個角色為何是藍而非其他色彩。藍色固然有憂鬱的負面象徵,也可以像康丁斯基從正向看待說的:「藍色是典型的天空色彩,它有高度穩定感……。」如天空的色彩,也是自由的象徵,所以藍馬的存在,是用來解放琪琪心中的桎梏,還她純真自由之心,去享受音樂帶來的喜悅自在。而只在回憶裡的外婆身影,被設定是年輕美麗的狀態,抱著吉他率性做自己的才氣洋溢,實也隱喻了外公的追尋,不僅僅是追尋舊愛、追尋記憶,更是追尋那已然失落的純真快樂吧!老了,所以喟嘆;又因快完全失智,所以有「什麼都看不見」的最後覺醒。

雖然在藍馬故事中,舞台上乾淨灰白,呈現灰色沙漠的景象,但視覺心理並未因此陷入荒枯抑鬱的感受,因為編導細膩掌握了兒童心理的需求,把演出氣氛控制得不慍不火。雖然拋去兒童劇慣用的熱鬧模式,反而使創作者能更真誠的面對自我、面對兒童,才能把一個故事說得委婉有致,像一首古典鋼琴奏鳴曲迴盪,不用堆砌複雜炫麗的技巧和形式也能動人。

《藍馬》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19/08/24 14:30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