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失落的童心綠洲《藍馬》
9月
03
2019
藍馬(表演工作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3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帶著驚詫、好奇與期待的心理,前往欣賞表演工作坊創團以來首次的兒童劇演出《藍馬》。演出結束後帶著滿意的微笑與感動離場,還不敢說這齣戲會成為殿堂級的佳作,畢竟這還需要時間淬鍊;不過,說這齣戲可以成為兒童劇創作參考的「正常典範」,洵屬肺腑雅言。

在這裡提出「正常典範」,其標誌的美學形式,當然對映了許多台灣兒童劇走偏不正常的創作形式與創作態度。什麼是走偏不正常的創作形式與創作態度?比方把兒童劇當兒戲輕慢隨便,充斥氾濫無節制又無意義的互動;劇本主題概念與情節過於簡單老套,時見邏輯不通荒謬無稽;表演刻意矯作可愛,或停留在誇大搞笑的浮面層次……,這些長久以來將兒童劇醜化定型成像綜藝節目的舊習,可喜的是在《藍馬》裡通通看不見。

依節目單所述,《藍馬》的創作靈感源自賴聲川從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912年創作、現典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畫作《藍騎士》而來,據之編成給女兒的床邊故事。「賴家的故事不應該成為私藏。」這是賴聲川下定決心創作首部兒童劇的初衷,並交付給新生代的蕭慧文執導,以及女兒賴梵耘改編劇本,在表演工作坊成立三十五週年之際實現,可謂意義不凡!

如果熟悉西洋美術史,應該知道康丁斯基於1911年在德國號召了幾個同好,成立了一個企圖革新創作手法和理念的前衛藝術團體「藍騎士」,他們化身騎士往前,勇敢無畏地去實踐色彩、線條如音樂結構的抽象構成。毫無疑問,康丁斯基的藝術思想,也浸透影響著《藍馬》這齣戲。

此戲中的兩條故事線,分屬現實與想像,既可獨立,又不時密合交集。現實部分描寫的是女孩琪琪和她家人的生活,又以琪琪其實不喜歡鋼琴,卻一直被逼迫學習和比賽的心境為主軸。同時關照琪琪家人的心境,因為琪琪的爸爸經常在外出差工作,於是琪琪的媽媽要照顧琪琪,又得照顧逐漸失智的外公,加上身為職業婦女,蠟燭多頭燒的沉重重擔,時時要在扮演嚴格虎媽或不權威的民主教養母職角色中掙扎與焦慮。逐漸失智的外公,看似無憂,心裡卻仍惦記著早逝妻子的美麗身影,還有她創作的歌,引領著他追尋尚未失落的夢想和快樂。當外公意有所指的告訴琪琪,公園湖邊什麼都看不見了,又從他常跟琪琪說的〈藍馬〉故事中提煉出深具意涵的話語說:「沙漠表象看不見的綠洲,只有用心才能看見。」《小王子》裡的經典名句:「只有用心才能看見。事物的本質用眼睛無法看見。」於此也巧妙地寄生脫化。

為何借引《小王子》的名句,就連沙漠場景意象也處處呼應《小王子》?我們便要好好研究一下《藍馬》另一條故事線──外公說的〈藍馬〉故事。故事始於沙漠女巫控制了世界,四處都變成灰色,然而仍有一些綠洲保留著其他色彩,由沙漠老人和藍馬死命守護著。《小王子》裡不也敘述著沙漠很美,因為有個地方藏著一口井,用心自會尋見,感受到水之甘甜。康丁斯基在《藝術的精神性》如此形容色彩對心理的作用:「色彩是一個媒介,能直接影響心靈。色彩是鍵、眼睛是錘、心靈是琴弦。」康丁斯基在提示色彩與感覺反應的相互關係時,亦說明色彩的和諧必須建立於心靈的「內在需要」。沙漠女巫看不見真正的「內在需要」,只是滿足於「愛一切都是混沌」,好讓她展現至高無上的權威。沙漠老人和藍馬看見了「內在需要」,綠洲或井,美麗多彩的世界,萬物和諧共生如音樂旋律繞轉,相信那才是快樂的所在。

正如康丁斯基所言:「灰色沒有聲音,沒有運動。……灰色因此是不動性,沒有喜悅。」灰色帶來的沉悶窒息感,恰是琪琪的生活寫照。所幸她從外公那兒知道了外婆和那首未唱完的歌,在外公的幫助鼓勵下,喚起自己的「內在需要」,決心偷偷練習吉他並作曲,唱出自己心中的那首歌〈需要一個聲音〉。另一方面,藍馬超越時空幻想,來到琪琪的房間,帶著她進入故事情境,借助琪琪歌聲的力量,協助打敗沙漠女巫;換言之,琪琪尋找到自己的聲音,通過音樂的自我療癒,也揮發了音樂的力量拯救了幻想故事裡的危機。至此,我們應可明白,藍馬這個角色為何是藍而非其他色彩。藍色固然有憂鬱的負面象徵,也可以像康丁斯基從正向看待說的:「藍色是典型的天空色彩,它有高度穩定感……。」如天空的色彩,也是自由的象徵,所以藍馬的存在,是用來解放琪琪心中的桎梏,還她純真自由之心,去享受音樂帶來的喜悅自在。而只在回憶裡的外婆身影,被設定是年輕美麗的狀態,抱著吉他率性做自己的才氣洋溢,實也隱喻了外公的追尋,不僅僅是追尋舊愛、追尋記憶,更是追尋那已然失落的純真快樂吧!老了,所以喟嘆;又因快完全失智,所以有「什麼都看不見」的最後覺醒。

雖然在藍馬故事中,舞台上乾淨灰白,呈現灰色沙漠的景象,但視覺心理並未因此陷入荒枯抑鬱的感受,因為編導細膩掌握了兒童心理的需求,把演出氣氛控制得不慍不火。雖然拋去兒童劇慣用的熱鬧模式,反而使創作者能更真誠的面對自我、面對兒童,才能把一個故事說得委婉有致,像一首古典鋼琴奏鳴曲迴盪,不用堆砌複雜炫麗的技巧和形式也能動人。

《藍馬》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19/08/24 14:30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