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暈裡的身體能動性《春鬥 2017》
3月
21
2017
春鬥2017(雲門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4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黃懷德《亮》

因為黑暗,才看見光亮。幕起燈亮,一個舞者雙腳岔開,一手向右側伸直,另一支手臂彎曲向下,這靜默的短短幾秒,捕捉了在時間暫停狀態下的身體,在鼓聲響起時,舞台後方的黑幕往上略為升起,光線也轉變為明亮,群舞者的臉上略施白粉,暗示著去除面部表情與情緒後的漠然。在鼓聲急促的咚咚聲響中,身體與音樂尋找相互呼應的關係,這些動作彷彿延續了黃懷德去年在松菸演出的作品《撕裂》中的身體實驗,舞者藉由肌肉迅速地收縮與放鬆,使身體產生類似顫動的效果,時而展現出機械舞的味道,而舞者的行進方向詭譎多變,他們或反身坐臥倒地,身體向後倒的移動,手指關節的彎曲與分離,在越來越強烈如舞龍舞獅般的聲響中,堆疊出一種怪誕(Grotesque)的意象,某個片段舞者以蟹行的方式側身橫移,加上二度空間的彎曲手臂和平面手掌平移,讓人想到尼金斯基《牧神的午後》精華動作的經典呈現。在群舞的片段,不時出現拉扯中被掌控的身體,如欲往某方向而不得,暗示了內在與外在趨力的衝突,而末尾處舞者們偏著頭,略低的身形彎腰,細碎踏步,呈現出一種集體焦慮的徬徨之感,在奔跑中群舞者集體流動,而後一人被冷落拋下的孤寂,黃色的昏暗光暈中,噠噠噠的聲響漸急漸大,在扭曲變形的肢體動作和震耳欲聾的音樂下,益發彰顯觀眾腦海中留下的明亮清晰。

陳韻如《潛》

在銀白灰藍色調的燈光下,譜出這支舞蹈的漂亮色澤,略帶著一點浪漫芭蕾的遙想,卻是處理充滿強烈議題性的衝突,形式與內容上皆有巧妙呼應之處。一男一女擁抱彼此,女子細膩地撫觸男子,而那充滿愛慾的溫柔輕觸,並沒有得到男子的回應;下一秒,男子蹲下,開始回應這些觸碰,他背著女子,兩人斷續的撫觸開始慢慢變形,從輕柔和緩走向粗暴強制,女子被摀住嘴角,似無法呼吸,而在這衝突緊張加深之際,其他幾位舞者一個個無所謂的從舞台旁經過,偶用定格身軀暗示了窺視的目光,卻在男女掙脫不成,拉扯而幾近暴力的互動中,默然地離去,好似事不關己,當燈光逐漸轉為藍綠色的幽冥,角落的舞者開始悶笑出聲,而旁觀者的毫不在意,讓人感到不安。下一個段落,一名女舞者獨自比著手語,一邊訴說著「在等待什麼...什麼離得很遙遠....每個人都慢動作在跑....與世界隔離....任人宰割....在空氣中靈魂出竅....我怎麼還會在這裡.....看著我....我在等待什麼.....」的私密獨白,而另外五人也加入口白,以群舞的方式整齊劃一地比著手語,再各自分開,繼續著各自的低語。當兩女輕輕依偎旋轉、旁人也靠近溫柔撫觸,燈光更藍,兩人的轉圈被眾人圍住、輕觸,女舞者被拖舉著,想離去時又被其他舞者拉回,可遇而不可得的衝突與掙扎在動作中浮現,即使手欲伸往向前,還是被相反的力量回噬,在冷凝的銀藍色燈光中,欲求似乎是不可妄想的奢侈,旁人無關痛癢的凝視,暗示了掙扎者之無奈。劇末,男子回首,抱住女舞者,兩人在劇場式特寫光束中轉圈依偎共舞,緩慢地,在音樂與燈光俱熄時,舞動方歇。

蔡博丞《瞳孔裡的灰牆》

幕啓時,在舞台中央的女舞者,重複一套主題性的舞蹈動作,她雙腳張開半蹲站地,雙手摀住耳朵,有些神經質的踩腳跺地、蹲地抖動。燈光反覆暗了又亮、亮了又暗,外圍舞者窸窸窣窣低聲細語,在每次燈暗燈亮後,舞者會出現不同的動作變化,雙人舞有著極美的質地,不但是舞者漂亮的舞姿,更是紮實身體訓練的顯現,在托舉、換位時轉圈,又或是在地板上掙扎時,在如觸電般顫抖之間,展現精熟的流暢感。男女舞者對峙的片段,四周圍繞著其他舞者,那套組的主題動作再次出現,舞者的低聲呢喃,配上突然的顫抖動作,流露出不安的質疑態度,他們拍打自己的身體、雙腳和雙手,而群舞者的撫觸與抬舉,也表演著彷彿沒有碰觸到彼此的打鬥。在燈光變換的同時,舞台前的灰色透明布幕半垂,被抬舉的舞者在空中翻身,又似流魚般在空中游泳,靠近地板處的拉抬,在極為抒情的音樂下,透過其餘舞者的支撐,舞者宛若鐘擺般前後或左右移動搖擺,在舞台上型塑出圓弧線之外方正直線。結尾處,被拉扯多時的女舞者半癱在地板上,僅有上半身從灰色布幕中透出來,宛如被獻祭犧牲般的半身雕塑,溫熱的身體,似在燈光歇息時已然已冰涼。

《春鬥 2017》

演出|雲門2
時間|2017/03/17 20: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