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暈裡的身體能動性《春鬥 2017》
3月
21
2017
春鬥2017(雲門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7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黃懷德《亮》

因為黑暗,才看見光亮。幕起燈亮,一個舞者雙腳岔開,一手向右側伸直,另一支手臂彎曲向下,這靜默的短短幾秒,捕捉了在時間暫停狀態下的身體,在鼓聲響起時,舞台後方的黑幕往上略為升起,光線也轉變為明亮,群舞者的臉上略施白粉,暗示著去除面部表情與情緒後的漠然。在鼓聲急促的咚咚聲響中,身體與音樂尋找相互呼應的關係,這些動作彷彿延續了黃懷德去年在松菸演出的作品《撕裂》中的身體實驗,舞者藉由肌肉迅速地收縮與放鬆,使身體產生類似顫動的效果,時而展現出機械舞的味道,而舞者的行進方向詭譎多變,他們或反身坐臥倒地,身體向後倒的移動,手指關節的彎曲與分離,在越來越強烈如舞龍舞獅般的聲響中,堆疊出一種怪誕(Grotesque)的意象,某個片段舞者以蟹行的方式側身橫移,加上二度空間的彎曲手臂和平面手掌平移,讓人想到尼金斯基《牧神的午後》精華動作的經典呈現。在群舞的片段,不時出現拉扯中被掌控的身體,如欲往某方向而不得,暗示了內在與外在趨力的衝突,而末尾處舞者們偏著頭,略低的身形彎腰,細碎踏步,呈現出一種集體焦慮的徬徨之感,在奔跑中群舞者集體流動,而後一人被冷落拋下的孤寂,黃色的昏暗光暈中,噠噠噠的聲響漸急漸大,在扭曲變形的肢體動作和震耳欲聾的音樂下,益發彰顯觀眾腦海中留下的明亮清晰。

陳韻如《潛》

在銀白灰藍色調的燈光下,譜出這支舞蹈的漂亮色澤,略帶著一點浪漫芭蕾的遙想,卻是處理充滿強烈議題性的衝突,形式與內容上皆有巧妙呼應之處。一男一女擁抱彼此,女子細膩地撫觸男子,而那充滿愛慾的溫柔輕觸,並沒有得到男子的回應;下一秒,男子蹲下,開始回應這些觸碰,他背著女子,兩人斷續的撫觸開始慢慢變形,從輕柔和緩走向粗暴強制,女子被摀住嘴角,似無法呼吸,而在這衝突緊張加深之際,其他幾位舞者一個個無所謂的從舞台旁經過,偶用定格身軀暗示了窺視的目光,卻在男女掙脫不成,拉扯而幾近暴力的互動中,默然地離去,好似事不關己,當燈光逐漸轉為藍綠色的幽冥,角落的舞者開始悶笑出聲,而旁觀者的毫不在意,讓人感到不安。下一個段落,一名女舞者獨自比著手語,一邊訴說著「在等待什麼...什麼離得很遙遠....每個人都慢動作在跑....與世界隔離....任人宰割....在空氣中靈魂出竅....我怎麼還會在這裡.....看著我....我在等待什麼.....」的私密獨白,而另外五人也加入口白,以群舞的方式整齊劃一地比著手語,再各自分開,繼續著各自的低語。當兩女輕輕依偎旋轉、旁人也靠近溫柔撫觸,燈光更藍,兩人的轉圈被眾人圍住、輕觸,女舞者被拖舉著,想離去時又被其他舞者拉回,可遇而不可得的衝突與掙扎在動作中浮現,即使手欲伸往向前,還是被相反的力量回噬,在冷凝的銀藍色燈光中,欲求似乎是不可妄想的奢侈,旁人無關痛癢的凝視,暗示了掙扎者之無奈。劇末,男子回首,抱住女舞者,兩人在劇場式特寫光束中轉圈依偎共舞,緩慢地,在音樂與燈光俱熄時,舞動方歇。

蔡博丞《瞳孔裡的灰牆》

幕啓時,在舞台中央的女舞者,重複一套主題性的舞蹈動作,她雙腳張開半蹲站地,雙手摀住耳朵,有些神經質的踩腳跺地、蹲地抖動。燈光反覆暗了又亮、亮了又暗,外圍舞者窸窸窣窣低聲細語,在每次燈暗燈亮後,舞者會出現不同的動作變化,雙人舞有著極美的質地,不但是舞者漂亮的舞姿,更是紮實身體訓練的顯現,在托舉、換位時轉圈,又或是在地板上掙扎時,在如觸電般顫抖之間,展現精熟的流暢感。男女舞者對峙的片段,四周圍繞著其他舞者,那套組的主題動作再次出現,舞者的低聲呢喃,配上突然的顫抖動作,流露出不安的質疑態度,他們拍打自己的身體、雙腳和雙手,而群舞者的撫觸與抬舉,也表演著彷彿沒有碰觸到彼此的打鬥。在燈光變換的同時,舞台前的灰色透明布幕半垂,被抬舉的舞者在空中翻身,又似流魚般在空中游泳,靠近地板處的拉抬,在極為抒情的音樂下,透過其餘舞者的支撐,舞者宛若鐘擺般前後或左右移動搖擺,在舞台上型塑出圓弧線之外方正直線。結尾處,被拉扯多時的女舞者半癱在地板上,僅有上半身從灰色布幕中透出來,宛如被獻祭犧牲般的半身雕塑,溫熱的身體,似在燈光歇息時已然已冰涼。

《春鬥 2017》

演出|雲門2
時間|2017/03/17 20: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
對於三個迥異的死亡,武康選擇一視同仁,不被政治符碼所束縛,盡力關照每一個逝去的生命與其相會的當下,揣度他者曾經擁有的感受。不管可見與不可見,不管多麼無奈,生與死跨越重重的邊界。
6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