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喧囂外的禪意《定光》
5月
14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10次瀏覽

文 王嬿筑(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碩士)

雨過天晴的夜晚,我來到淡水雲門劇場。濕潤的草叢在月光下閃耀著晶瑩的光澤,空氣中瀰漫著木頭與濕土的氣息,大自然彷彿滲透進整個劇場,為觀眾帶來一場深度沉浸的感官體驗。

舞台潔白如紙,如同湖水反射清輝般的燈光,波光粼粼。沒有繽紛的色彩,也沒有澎湃的音樂,一切都極為純粹。舞台的簡約使觀眾的感官被放大,在昏暗朦朧的光影中,看不清舞者的樣貌,卻能感受到微微的呼吸,以及他們口中模擬出的蟬鳴、風聲與鳥叫。層層交疊的光影之間,依稀浮現舞者們蜷伏的身形。他們以四肢支撐身體,低頭背對觀眾,緩慢且有節奏地爬行。透過這樣的動作帶動背部肌肉,配合不同節奏的呼吸,使肌肉線條呈現出高低起伏的樣態,仿佛將看似靜止的大地因呼吸而充滿生機。

隨後,舞者們如雲瀑般層層覆蓋、堆疊與擴散,形塑出如山脈般的風景。這種編排方式宛如電影鏡頭,從一粒塵土逐漸拉遠至連綿山巒的全貌。此時,一位舞者緩緩站起,以手帶動軀幹,自在的穿行於身體周圍。他的軌跡如同登山時蜿蜒的山徑,引領觀眾隨之起伏流動。

燈光漸亮,如清晨的陽光透過樹葉灑落下來。舞者身穿膚色背心與米色長褲,身上點綴著淡淡的顏料。沒有具象的樹木、花朵等裝飾,他們如同詩行,自由地在舞台上以舞蹈書寫登山遊記。山林的白噪音持續響起,一位舞者豎立在如山脈般的群舞中,與獨舞者對立相望,他們以聲音呼喚彼此,在舞台上時而翻滾、時而繞圈,如兩隻老鷹於空中交會飛翔。古琴般的旋律在劇場中回盪,節奏簡約,質樸中透著禪意。燈光聚焦於獨舞者身上,他雙腕相扣,動作輕柔而優雅,彷彿於月光下綻放的一朵花,一瓣一瓣,緩慢地開展。

進入舞作尾聲,燈光漸暗,夜色低垂。舞者口中發出低沉的「嗡——嗡——」聲,如同寂靜中耳際泛起的共振。他們以跪姿散落在舞台上,靜止不動,山林的寧靜如山水畫般映現在觀者眼中。最後,舞者們如雲霧般緩緩消散,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離開舞台。燈光最終歸於全黑,唯有蟲鳴與鳥叫聲,仍在劇場中悠悠迴盪。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當表演結束,劇場重歸寧靜,那些未說出口的語言、未舞出的情感,卻仍在心中緩緩迴盪,如同餘音裊裊,不散的山林之氣。

《定光》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5/04/10 20:00
地點|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定光》只是常義的自然論,把緣起於「錠光佛」的「定」字之施行義,連結到不時響起的罄音、山上的光景與書法心學的光境,跟舞作結合成一套編舞的語義學,意圖於文化養成,倒退為一種德行化的美學規訓。(陳泰松)
11月
16
2020
在歌劇院大廳繞行的回音相當清脆又流暢悠長,而聲音的共振在此場館環境成為延伸身體動能的助攻。不過,舞者們究竟是聽聲音還是看動作繼續在《定光》的群體中往下跳呢?(陳盈帆)
10月
28
2020
相對於《十三聲》的嘈雜多聲,鄭宗龍於接棒後首部全新作品《定光》在宣傳上便以「安靜」為主軸,⋯⋯鄭宗龍創作上的迥變,反應出「雲門舞集」舞蹈美學的傳承,來自舞者長期訓練的身體。因此,《定光》一作實則凸顯了舞者作為《雲門舞集》創作的主體,舞者的身體延續了雲門的品牌與美學。(李宗興)
10月
22
2020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