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愛情的食糧,能有多甜就有多甜《第十二夜》
10月
22
2018
第十二夜(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陳少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74次瀏覽
吳政翰(2018年駐站評論人)

「音樂,假如是愛情的食糧,奏下去吧」,是莎士比亞喜劇經典《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全本中的第一句台詞,不僅點出了貫穿全劇的愛情主題,也暗示了隨著愛情而來的豐富音樂性。進一步來看,這兩個特點,不只存在於此劇,事實上幾乎可見於所有莎喜劇之中,構成了莎喜劇適合改編成音樂劇的契機:一來,劇本本身就富饒強烈而多層次的音樂性,不論是空間音場、環境聲響或結構上的戲劇節奏等;二來,因為愛情,所以角色充滿欲望與情感,不論是歡喜、悲傷或憤恨,符合某種常見的入歌邏輯——角色情緒高張到無法用講的所以只好用唱的。因此,這次台南人劇團所推出由呂柏伸導演、趙啟運改編、柯智豪作曲的「莎士比亞音樂劇-愛情篇」第一號作品《第十二夜》,在題材選擇上,已經有了一個穩固的基礎,加上豐富多元的調度、精緻多巧的設計、活力豐沛的表演,足以有發展成一齣良好音樂劇的的潛力。

此版製作將時空背景明確設定在老上海,這個夜生活斑斕又充滿各種可能性的城市,體現了原本地點「伊利里亞」所表徵的奇幻狂想。全部的角色名字都中文化、中國化,舞台和服裝等視覺元素也都在地化了。此外,舞台呈現了劇中場域的虛幻質感,流動於多個場合之間,其中不時出現了劇中本來所沒有的大舞廳,加上自始至終置於上舞台兩側的現場樂團,不僅增添了在地夜生活的熱鬧風味,也讓全戲充滿了舞動展演、解放自我的精神。整場不變的地板,質地充滿反射,顯像出朦朧的倒影,更添虛幻,而且貫穿全場,呼應了此劇充滿雙重、錯認、巧合、紛亂的世界觀。

演出由〈這是個瘋狂的世界〉一曲開場,不僅點明了這世界瘋狂的本質,整體詮釋上也幾乎依循著這樣瘋狂的邏輯去走,因而所有演員們皆為此戲從一開始就注入了相當豐沛的活力,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以極高的能量使勁撐起了這一台熱鬧至極的戲。然而,久而久之,一景又一景,為了熱鬧而得更熱鬧,顯得為瘋狂而瘋狂,直衝到底的能量,不僅毫無餘留空間給人沈澱,不免令人漸感疲累,而且失了層次,未能從原劇本裡上層社會與僕人階級兩線不同質感的嬉鬧中呈現出差異。不過,此版演出將原本劇中的傻子變成了瞎子,還附加了算命半仙的身份,可說是改編上的一大巧思,弦外之音讓人聯想到古希臘戲劇中常見的盲人預言家泰瑞西亞斯,把最傻氣的人成了最睿智的人,呈現出莎劇中傻子話語常被認為是真理的一面,而且時而讓他成為穿梭於兩家之間的愛情引線,時而讓他成了站在一旁伴奏的二胡樂手,隔出了一段距離,旁觀著這群明眼人的瘋狂行徑。

此劇的主題是愛情,而且情境和氛圍皆有所不同。演出精準地讓幾乎每一個求愛段落都入了歌,例如梅春帆代主人向秦冬梅示愛、梅春帆與主人談夏暉之間各自立場堅定卻又彼此充滿曖昧的愛情論述、管家馬萬重對女主人的瘋狂追求、安通明對梅春舫的同性情誼、梅春舫和秦冬梅兩人修成正果的愛戀等,曲目構思可見用心。不過,一如整體詮釋調性,一貫的熱鬧,也反映在音樂敘事上。歌曲以爵士風格為主,充滿節奏性和律動感,某種程度上,呈現了劇中的高頻熱鬧,但單首歌曲之中或歌曲與歌曲之間的熱鬧歡愉時常未有太大不同,以致於曲目調性多處雷同,層次較少區別。

再者,許多歌曲試圖串接多段時刻或場景,某些時候確實看到了串連的成效。例如在〈馬萬重那樣的神經病〉一曲中,從眾人背地裡責罵馬萬重開始入歌,激起了陸銀心的書信計謀,眾人合拍,達成共識,由此看到了劇情的推進。但,有更多時候,歌曲裡塞入了過多的場景或資訊,卻在音樂滿溢或戲劇上未有明確層次切分的情況下,時而戲中許多轉折之處被匆匆帶過了,時而歌中各小段比重類似,使得每段都成了重點、焦點,節奏上缺乏輕重緩急,起伏間沒有起承轉合,時而各小段之間並未找到明顯的主題貫穿,像是硬湊一塊,顯得紛雜,以致讓原本音樂推動劇情的美意,時常僅止於音樂介紹劇情。

有時,歌曲中的各小段有著相同的主題貫穿,卻模糊了場景焦點。劇中一段,以國語老歌〈說不出的快活〉為音樂上的主題動機,先是由歌廳舞台上的女伶唱出此段老歌,延續到談夏暉與梅春帆兩人交流對於愛情和擇偶的看法,以現場展演呼應當下情境,由台上的獨唱延伸至台下的對唱,主題相扣,兩兩呼應。然而,後面卻又出現了傻子為談夏暉算出愛情運,加上受到刺激的談夏暉獨唱,雖然某種程度上都在表述愛情,但多重段落和訊息接續交疊之下,一方面反而讓原本此段中談夏暉與梅春帆之間若有似無的曖昧,少了些篇幅經營,而無法被彰顯,另一方面,原劇中也並無後面傻子的刺激,在情境上同樣成立,多此一段,模糊了此一場景在結構上的焦點,甚為可惜。

相較之下,馬萬重的重點段落,不論是讀信或是經典的黃色吊帶襪,皆表現得非常到位、俐落而且層層迭起。在讀信景中,馬萬重載歌載舞,以〈愛神的箭射向何方〉的旋律當作基底,而那些捉弄他的旁人手持與地面質感相似的磚板,形成反射,讓他對鏡自戀,不僅呈現出角色沾沾自喜的一面。也表現出演員唱跳俱佳的工夫;爾後,馬萬重向小姐示愛,除了展現了瘋狂的吊帶舞,場面上不僅善用了歌隊來放大此角內心的小宇宙,將整場的騷勁發揮到極致,還運用了不斷移動旋轉的床鋪當作調度軸心,疊合了床笫性愛的隱喻及迷亂瘋癲的意象。

更有意思的是,透過歌曲的使用,不僅讓安通明對梅春舫的同性情誼得以彰顯,讓原劇中這段不成重點的部分變得更為清晰、立體。同時,也透過節奏及拍點,宛若魔法靈藥般,讓原劇中秦冬梅與梅春舫的一見鍾情,變得合理,並且形成了妙趣。此外,音樂在聲響上增添了幾許巧思,除了以貝斯來揣摩戀人們小鹿亂撞的心跳,還讓樂手以現場擬音的方式,用板子拍擊來模擬槍聲,讓觀眾讀出另一層戲外戲的趣味。這些透過歌曲、節奏或聲響等音樂元素來轉化、強化戲劇情境的手法,正是音樂劇的力量所在。

「音樂,假如是愛情的食糧,奏下去吧」。整場下來,在奏個沒完的音樂裡,勾勒出了愛情的濃烈與甜膩,一方面全戲喜鬧有餘,但另一方面就像是後設地揶揄著原劇此段之後公爵的自嘲:「把愛情的胃口敗壞了,撐死了也好」。這百般愛情模樣所堆砌出的喧嘩和浮誇,到了結尾,急轉直下,導向管家被屏除於群體之外的孤立狀態。這悻然離去的腳步,這安靜有力的控訴,這悲喜交錯的氛圍,某種程度上,總算讓人不安,讓人不再洋溢於愛情的瘋狂夢幻。

《第十二夜》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8/10/14 14:3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代莎劇改編如何走出新意?核心在於:文本中的意識形態不可視而不見。但,這次的《第十二夜》,導演對這兩個棘手問題的處理顯得避重就輕,尚是可惜。像是馬總管遭到眾人霸凌,最後被送進瘋人院的委屈(其實台上的其他角色才瘋),戲的最後並未交代善後,狼狽回到舞台上與眾人尷尬唱跳,便是一個遺憾。(程皖瑄)
3月
24
2020
劇中角色們既藉著登上舞台唱出自己的心內話,也貫徹了「處於這個時代與這個場域中,特定形式下的演出本質」。舞台上,大紅布幕搭配上霓虹燈泡、舞台景片和鏡面地板的閃爍,以及在舞台上呈現樂隊的後設巧思,形構出一種紙醉金迷的歡樂氣氛。(林映先)
3月
24
2020
抓住劇場(尤其喜劇)與觀眾同在的需求,再用歌曲勾起觀眾自身文化土壤中的相關記憶;而外放的表演方法,加上對所有角色情感細膩的形塑,總和起來,喜劇的空間,因此被拓展。(張敦智)
10月
16
2018
歌曲安排不往戲樂扣合、以樂帶戲的西方音樂劇方向走去,而是回歸到寶萊塢歌舞敘事邏輯,不僅帶有更多表現色彩,讓樂舞純粹成為視聽景觀的一部分,亦將純粹的生命欲望和能量,以更直接、豪邁地的姿態盡情揮灑。(吳政翰)
12月
15
2016
不僅僅弄巧成拙使得整個製作看起來像是個不成形的音樂劇,更突顯了導演對於莎翁語言的不信任。莎劇語言──莎士比亞最為人稱道、四百多年來仍被世界津津樂道細細品嘗的文學遺產──在此製作中幾乎蕩然無存,淪為第二線的次角。 (劉威昇)
5月
19
201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