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為一種「舞台意象」《第十二夜》
3月
24
2020
第十二夜(台南人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50次瀏覽
林映先(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台南人劇團將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改編為中文/爵士/音樂劇的創意,立基於:把這個在歐洲某地(伊利里亞)發生的故事,設定於1920至30年代正是紙醉金迷的上海灘,並讓當時流行的衣裝、爵士大樂隊與裝飾元素呈現在舞台上。

上海不僅僅是上海,作為此處和他處的差異,上海是二十世紀東亞地區體驗現代性都市生活的展示櫥窗,是一個得以將西方洋里洋氣的文學經典改編成大千世界中千嬌百媚的各色敘事的環境。正如同「海派」這個詞語所指涉的時代氛圍與藝術作品,上海的魔力即在於它於封建與資本、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間的邊界性。二十世紀初的上海在本劇演出之前,就已存在著一種可被辨識的世界觀架構,其地域性乘載於影視文本再製的符碼中。

但是,場域設計的弔詭性也存在於此。1930年代的上海跟當下台灣觀眾的距離,讓觀眾可以輕鬆地去理解一種架空的、任意性的文化環境,而不需深思一種歷史的可能性。例如:芳心獨處的秦冬梅大小姐家的別墅,該是坐落在上海的哪個區?李金城動不動就說要回去的東北(每每說出都成了觀眾的笑點),該搭火車還是坐船?也就是在這個前提下,劇本的改寫(趙啟運)、作曲(柯智豪)及導演(呂柏伸)讓本劇一氣呵成、緊密結合,且暢快淋漓地承擔了改編莎劇《第十二夜》的千斤重擔。

這使得本劇從開場幾乎沒有序曲、前奏和過場就奏起的全劇第一首大合唱歌舞片段《瘋狂的世界》,呈現的當下就抓住了觀眾的眼與耳。當這首歌曲在劇終又再度出現時,「瘋狂的世界」的具體意義便形成一個重要的收束功能,讓《第十二夜》回歸統一的調性中。與此同時,劇中角色的名字和身分也適時地「在地化」,隱約地帶入角色的背景與性格,成為觀眾欣賞時的諧音趣味。於是,本劇成功改編莎劇的第一步實出自於此。

《第十二夜》就像是一臺無法止步、沒有意圖性的暫停時刻的列車,將劇情經由一連串的歌舞場景變換而單向通車地驅使著。人物的心情和話語被藏在海量歌曲的歌詞中,有時若不細細思量,便會被作品快速推進的節奏拋諸腦後。似唱似說的快節奏歌曲,也更讓觀眾不一定能夠聽清楚劇中角色的每一句話(在沒有字幕的輔助下)。於是,這反映出創作者希望讓《第十二夜》呈現出來的整體面貌以及現有台灣劇場環境下對音樂劇的製作能力,更考驗音樂在不同曲風間轉換連接、導演場景調度、舞台空間設計、演員吸收表演歌曲與舞蹈設計的能力。

飾演梅春帆/梅東琴的劉廷芳和飾演秦冬梅的買黛兒‧丹希羅倫在身分掩飾的真真假假之間的對話:「我傳來我家老爺的話語」、「可親可愛的小姐」,就在世故的恭維話語中,暗自掩藏了兩個人渴求超脫自我表面社會身分的真心,也讓兩位演員展開了一場精采的針鋒對決。劇中角色秦鐸畢(張智一飾)、李金城(林玟圻飾)與夏大仙(謝孟庭飾)則透過歌曲表現出的那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胡搞打鬧,為這齣愛情喜劇添上丑角式的笑料。在一個人人都瘋狂的世界裡,受到最大愚弄的人必然是那個最正經的人,也就是由崔台鎬飾演的秦家管家馬萬重。他在秦家一干人等的使弄下,以為自己將超越表面的管家身分和階級,然而卻被關進了瘋人院受盡折磨。馬萬重於本劇的存在,遊走於小奸小惡的可愛反派與心思單純的世故蠢材之間,而演員崔台鎬清晰地把握了這個角色的雙重性,並作出精彩且出色的演繹。可惜的是,《第十二夜》在下半場賦予了周浚鵬飾演的梅東琴的雙胞胎哥哥梅春舫一定的演出份量,卻在劉廷芳飾演的梅春帆光芒四射的魅力中顯得稍稍黯淡了些。

本劇將「上海」作為一種「舞台意象」加以表現出來,裡面登場的人物,就像是受著一種不知名的規律而合理的錯愛、假扮、相遇、笑鬧,最後再大團圓。劇中角色們既藉著登上舞台唱出自己的心內話,也貫徹了「處於這個時代與這個場域中,特定形式下的演出本質」。舞台上,大紅布幕搭配上霓虹燈泡、舞台景片和鏡面地板的閃爍,以及在舞台上呈現樂隊的後設巧思,形構出一種紙醉金迷的歡樂氣氛。

《第十二夜》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地點|2020/02/22 19:3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代莎劇改編如何走出新意?核心在於:文本中的意識形態不可視而不見。但,這次的《第十二夜》,導演對這兩個棘手問題的處理顯得避重就輕,尚是可惜。像是馬總管遭到眾人霸凌,最後被送進瘋人院的委屈(其實台上的其他角色才瘋),戲的最後並未交代善後,狼狽回到舞台上與眾人尷尬唱跳,便是一個遺憾。(程皖瑄)
3月
24
2020
音樂滿溢或戲劇上未有明確層次切分的情況下,時而戲中許多轉折之處被匆匆帶過了,時而歌中各小段比重類似,使得每段都成了重點,節奏上缺乏輕重緩急,以致讓原本音樂推動劇情的美意,時常僅止於音樂介紹劇情。(吳政翰)
10月
22
2018
抓住劇場(尤其喜劇)與觀眾同在的需求,再用歌曲勾起觀眾自身文化土壤中的相關記憶;而外放的表演方法,加上對所有角色情感細膩的形塑,總和起來,喜劇的空間,因此被拓展。(張敦智)
10月
16
2018
歌曲安排不往戲樂扣合、以樂帶戲的西方音樂劇方向走去,而是回歸到寶萊塢歌舞敘事邏輯,不僅帶有更多表現色彩,讓樂舞純粹成為視聽景觀的一部分,亦將純粹的生命欲望和能量,以更直接、豪邁地的姿態盡情揮灑。(吳政翰)
12月
15
2016
不僅僅弄巧成拙使得整個製作看起來像是個不成形的音樂劇,更突顯了導演對於莎翁語言的不信任。莎劇語言──莎士比亞最為人稱道、四百多年來仍被世界津津樂道細細品嘗的文學遺產──在此製作中幾乎蕩然無存,淪為第二線的次角。 (劉威昇)
5月
19
201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