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敘事,時空歸零《寂靜敲門》
12月
16
2015
寂靜敲門(李欣哲 攝,葉名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8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編舞家葉名樺沉潛數年之作《寂靜敲門》,再造極地風景,以悠緩步伐、自然呼吸、相對視感,將喧囂歸返空寂,如冰山一角,表面無聲無息,底層能量蓄積,存載崩裂、內爆張力。寂靜輕敲,敲開了靜謐、閉悶,敲起了雜沓、渾沌,在人工與自然相互抗衡之際,在明暗、黑白、陰陽、動靜、人境、存無流轉交界之處,重新轉譯了時空,將一切止於接續不斷的即刻即景,並且,將移動的權利還給了觀眾,也交給了光。

這一天,陽光格外和煦,透過窗櫺,灑進一片。室內,偌大遼闊。一隅,鋼鐵製的三腳支架懸吊著一塊巨大冰岩,下方靄靄雪表,吐露幾點綠草,冽寒極地中蘊藏一絲生機,然而另一邊,漆黑大空。光,彷彿對比出兩個世界:一明亮,一幽暗;一有,一無。觀眾散落四處,自由行走,出入兩境,不限定點,整面舞台彷彿廣袤大地,各處皆是風景,遠近深淺,高低寬狹,視角隨人。水滴音效,一邊輕點不斷,計數著時間,一邊透過迴音殘響,震盪出寬敞而多層的空間感。

女子(葉名樺)現身,徐行,緩爬,俯地,由明入暗。靜默片刻,男子(陳武康)隱顯,與之拖拉,沈睡般踏步,如夢如醒,由暗回明。兩人繞行,貼掌,對趾,纏交,來回兩域,起於慢,止於慢,合呼吸脈頻,合自然原速,合宇宙軌跡。當慢,不斷反覆,漸入了靜,我的視線開始恍惚,巧妙的是,頓時視域大開,不只包含室內一切,亦容括室外所有,樹影迎風婆娑,建築冰冷灰暗,於是,焦點從舞者身上,擴展到整片大景、整個區塊,以至整座空間。同時,部分觀眾漸感不耐,開始亂看、亂晃、亂擺、亂走,亂成了動,動壞了靜,動靜抗衡之下,成了形變,成了衝突,成了戲。

不論對舞者或觀者(我)來說,旁人邊眾,是物,是景,是障,是限,是世界。時而吾人形形色色,來來去去,宛若浮游生靈;時而散眾阻隔畫面,淹沒視線,高低交錯,似山如巒,反倒融入了畫面;時而人群不斷游離、聚合、分散,如板塊漂移;時而人群躁動,踏步,搔癢,咳嗽,哈欠,絮叨,或笑或談,或吃或喝,或孩童奔跑,嘻嘻鬧鬧,或東西掉落,擲地有響。同步進行的電子音效,以不同層次、質感、速度,貫穿全場,繚繞不斷,如俗囂重組,或低迴,或嘶鳴,或輕薄,或爆裂。紛紛擾擾,皆入聲景,電子音效與在場碎聲合奏,人工與自然交雜,過去與現在重疊,相對又相合,矛盾又和諧。從此,隨著視野開展,一景,一芥,一響,一瞬,皆定格,皆串連,皆流動,都是當下,自成世界。我在幢幢群影中窺見女子,女子在茫茫人海裡覓尋男子,半晌,幽處一長方布幕微亮,明暗掩映之間,隱隱透視出一片漸層疊影,儼然蒼茫山水,盡收眼底,彷彿這世界以我為中心繞行,而我又被世界所包覆。霎時,景轉,幻覺全消,遁入空無,萬息靜了。偶然浮動的,是眾生,是百態。

旅人(Mark van Tongeren),拖著碩大帆布行囊緩步,如孤獨行者,踽踽緩步;如迷途羔羊,心無所向;如智慧先知,口述故事;如吟遊詩人,泛音詠唱。餘音迴繞,漫遊四方,開天闊地,無限延展,如祈禱,如垂憐,如聖嘆,如召喚,與大地對語,抑或本身即為自然載體,所過之處,所見之觀,此地是景,彼地亦是景。雪地裡蜷躺的男子是景,房間內聽書的女子是景,猛然墜地的巨大冰岩是景,體表肌膚、毛孔、紋理、皺摺所共構的地貌摹寫,皆是景。

感知不僅超脫了客觀空間,也超脫了客觀時間。下午四點到七點,晝夜交界之時,從日照到日落,室外由明漸暗,再漸轉賴燈光,室內得以維持照明,延續了時間,也創造了時間。整體在自然時間移出、人工時間移入之際,單景在非線性時間開展、錯序、並置之下,疊合多重時間軸線,同步運行,交會於光的出現與消逝。換言之,時間不是分秒,亦非晨昏,而是更簡約純粹的──明暗。於是,光,同步切塑了空間形狀,也控制了時間流速。

人在移動,光在移動,空間在移動,時間在移動;動,就在。暗處,男女原地甩動身軀,動作反覆,音樂重複,瞬間畫面如停止,如延展,如循環,彷彿時空趨近零度。轉瞬間,布幕上浮現同一展演空間,女子背影置身中央,此刻此景,是即時,抑或預錄?是當下發生,抑或回憶再現?畫面凝合古今,似動非動,似靜非靜,漸漸地,人影向深處走去,緩慢至極。頓時,亦動亦靜的女子,像是推動著時空,每一緩步,都在整座幽暗境域裏,刻下了一格新座標、新景觀、新存在。

《寂靜敲門》不僅開啟了文明與自然、現在與過去、存在與非在等多重對話,並且透過光,透過身軀,透過移動,重塑了空間,也重構了時間。旅途中,明暗不斷來去,就像歸返遠古,回到洞穴時期,人類躲在晦暗裡,渴望探索洞外世界,又站在明處,好奇窺探深幽之境。明暗,將一切狀態回歸到了初始,同時,也回歸到了所有可能敘事的母體。

《寂靜敲門》

演出|葉名樺
時間|2015/12/05 16: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的「動」一定也伴隨著聲音,或許是衣服摩擦的聲音、或者是腳步拖過地板的聲音、也或者是轉身激起的風的聲音。在《寂靜敲門》中,放大了我們平常不會聽到的聲音,舞蹈跟聲音的關係是有點像這樣子的狀態,我們聽到舞蹈本身的聲音,是動作帶出來的聲音,也包括其他加進來的聲音。(評論台編輯)
12月
22
2016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