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立意恢弘的標籤撕下《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
4月
21
2021
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0次瀏覽

黃俊凱(社會人士)


當過往歷史的「眾生相」因《天橋上的魔術師》一劇而引起普羅社會大眾的緬懷與熱烈討論,那麼,以這樣「逝去的群像」的觀點看來,導演王景生在《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顯然有著更大的企圖心;至少,時間軸的起點可以往回推至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舞臺上的攝像及影片則搬演彼時迄今的台灣發展史。

這是一個新加坡導演的詮釋,或者,是否我們亦可就此解讀成:這極可能是一個(或任一個)外國人看待台灣過往政治及國民政府殖民歷史的觀點?

無論是何者,相較於2010年李小平導演以王海玲豫藝人生,斜槓台灣豫劇發展史的《梆子姑娘》,《千年舞臺》較之擁有更恢弘開闊的格局及野心,其以京劇名伶魏海敏的人生故事及藝術生涯為敘事核心,於諸多看似無有關聯的台灣歷史鏡頭中,為其穿針引線。此劇目魏海敏一人獨角,以六個自身演藝生涯裡頭別具意義的角色穿插其中,時而陷入回憶般的內心獨白,時而展現傳統戲曲的精湛唱念做打。

《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的開場硝煙幽曖、鼓聲四起,想是戰亂烽火中,國民政府敗戰而遷植台灣,也是這樣一個的際遇機緣,京劇藝術的種子隨著老蔣軍隊輾轉落根台灣。飾演自己的魏海敏在這樣時空背景下,多年後,十一歲的她一腳踏進京劇之門,此後一生,都在忙碌喧鬧的舞臺上度過。

「為什麼我沒有感覺?」——對於「政治」?進入劇校後,魏海敏過著每天練戲練功的與世隔絕日子,大概我們可以這樣猜測,導演安排一幕是這樣的:苦練倒立的京劇演員(是否我們可以理解成這就是小魏海敏),在日復一日的練功中,無感於台灣社會在政治體質上、在經濟發展上,兩者都開始面臨劇烈的蛻變;而魏海敏與當時的台灣社會,可以說是兩個平行時空。但是,當時的戲曲演員真能將政治排除在外嗎?換個角度想,當時幾乎是為了勞軍而存在的小海光劇校,明顯在存在意義上就難以與政治做切割,它的本質本身就是一個「政治正確」。所以「政治」其實從來就沒有從魏海敏的人生缺席,也因此,當勞軍的「國劇」劇團遭解散後,魏海敏於《穆桂英掛帥》裡頭所唱的那一句:「難道說我無有為國為民一片忠心?」就顯得格外耐人尋味了。

導演在魏海敏六個藝術角色時序的安排上,以《穆桂英掛帥》的時間點最為高明。穆桂英之「接印」,除了授受軍命,更令人聯想到魏海敏當時拜入梅葆玖門下,為自身、為台灣京劇界承接了真正道地的梅派藝術。照魏海敏自己的說法,拜入梅派之前她將京劇視為一種「技藝」,拜入梅派後,京劇則成為她窮極一生企圖窺探、鑽研的一門「藝術」。

《太真外傳》〈華清池賜浴〉一段本是梅蘭芳大師優美身段藝術的極致表現,更是梅蘭芳當年被選為四大名旦之首的重要關鍵。〈賜浴〉一段,楊玉環入池後一連串水袖的舞動身段活脫脫像極了熱氣氤氳、水花四濺,水袖所演繹的滌洗沐浴意象真切,最是讓人佩服。很可惜,《千年舞臺》此段的戲服設計似乎表現不如預期,雖在造型上相似,但作為肢體延伸的水袖卻展現不出該有的活潑靈動,這樣說好了:少了水花,楊玉環這澡還真真洗不了。

導演王景生於《金鎖記》選段捨棄了傳統的西皮二黃鑼鼓點,被視為魏海敏個人藝術巔峰的《金鎖記》本該是《千年舞臺》值得期待的其中一項亮點,遺憾的是,捨棄了傳統京劇配樂後,此處的《金鎖記》唱段儼然就像曹七巧被姜季澤捨棄了的一顆熱切真心。

《千年舞臺》於敘事上讓人感到瑣碎,雖然導演大概當初就不以劇情導向來定位此劇,但是當大量記錄著台灣早期社會庶民群像的多媒體媒材穿插其中,若作為定音核心的魏海敏的生命敘事也是細碎無章(雖然一開始有較明顯的時間相續),難免令人感到不知所措。當然,魏海敏本身的藝術生命就有其血肉溫度及靈性深度,但硬要同時承載台灣整體大時代社會的發展,仍舊顯得吃力與突兀。

我們可以理解《歐蘭朵》、《孟小冬》都指涉了一種內尋及反思,一方面探究靈魂,一方面叩問人生的意義。但作為全劇的結尾及詩意的留白,舞臺上光燦燦徒留給觀眾一個思考靈魂深度的命題,結束得突然,且力度單薄。至少,至少,一齣好戲不該讓觀眾帶著滿臉疑惑及驚訝走出劇場才是。

《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

演出|王景生、魏海敏、張照堂、陳界仁
時間|2021/04/17 19:30
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評論的評論更能使人產生超出自我以外的觸發,實際上觸發我對《千年舞臺》的再思考倒非演出本身,而是多篇評論,它們立論極佳,使人從不同觀點獲益,進入其書寫脈絡時我能認同各評論人的解讀。但同時也激起我的自問,為何我的觀看並沒有得出類似的理解?(林偉瑜)
7月
02
2021
整體而言對台灣擴展文化視域是否利多於弊?而以全球化的民間和政府間的頻繁交往情況,僅挑選某一、二種理想模型來進行跨文化合作是否可行?這又對他文化的對等性產生何種影響?就像上述王景生對跨文化創作的二元對立情形的無法擺脫,如果我們同樣也無法全然擺脫跨文化製作上的文化不對等、甚至國際資本主義的強勢邏輯,或許力促一個具有能動性、反省性和彈性的文化調整體質,應不失為一種應對的策略。(林偉瑜)
7月
02
2021
誠然《千年舞臺》是以「紀錄劇場」的方式呈現,意即魏海敏在舞臺上的所有「臺詞」,都是排練場上她曾說過的話。但是,亦不可否認一切皆經過導演編排,被賦予新的意義。這本屬於導演的工作範疇中、是導演之於作品的權力。甚至,導演關於「政治的詮釋」本身也非問題。問題在於,當政治性強烈的幾位藝術家遇上一位完全不政治的演員,魏海敏的聲音在其中難免被削弱。「政治」面向的詮釋聲音過大,使得魏海敏,甚至整個臺灣京劇扁平化。這樣的呈現效果,可能也非導演的本意了。(許世霖)
5月
14
2021
觀眾在這位京劇演員的生命故事自敘中不僅看到了「外省人」在台生活的縮影故事,也了解到京劇是如何在國民黨政府出於「復興中華文化」的思想文化運動動員下,藉由軍中劇團的成立,茁壯成長於台灣這塊島國之上。⋯⋯魏海敏在片段的角色扮演中亦展現了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影響⋯⋯(吳依屏)
4月
21
2021
這些都是台灣京劇在一九九○年代全球化浪潮下,在傳統與現代的拔河間,嘗試創新的當代之作。這個歷程是京劇逐漸擺脫政治干擾,回頭尋找藝術性的過程,在許多的研究裡都已經有詳細的論述。而在王景生編排的展演結構下,京劇當代化的歷程卻成了台灣民主化以及主體性確認的註腳。但這樣的台灣主體性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體性呢?(許仁豪)
4月
21
2021
《千年舞臺》起手式就是將魏海敏個人與台灣政治連結,逼得魏海敏必須不斷提供私人故事,讓個人史成為台灣歷史。但如果有最大矛盾,如果回到魏海敏舞台生涯為主體,或許是魏海敏出生台灣,卻拜北京梅葆玖為師,梅派講究「繁華落盡見真淳」,魏海敏卻演盡壞女人,魏海敏大概真的不想認識台灣政治,但她曾演出京劇《媽祖》——在沒有被提起的解嚴後的「京劇本土化」年代。(紀慧玲)
4月
16
2021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