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細之倪與至大之域——呂紹嘉與NSO《馬勒第七》
4月
10
2018
馬勒第七(NSO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7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在受難節晚間聆聽相隔三十四年的兩首經典作品,皆為情感與智慧的淬練沉潛、凡塵與宇宙的平行交錯,分別為1871年布拉姆斯以賀德林的《希佩利翁的命運之歌》詩作入樂的《命運之歌》,以及1905年馬勒演出次數較少的《第七號交響曲》。

國家交響樂團 (以下簡稱NSO) 與台北愛樂合唱團有著多年的合作關係,絕佳的默契自然不在話下,2013年所共同演出的威爾第《安魂曲》仍令人記憶猶新,今年於三月底共同參與「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演出史詩型鉅作,再續前緣的《命運之歌》雖僅短短的二十分鐘,看似不具太多高難度的技巧展現,但所蘊含的情緒內斂深沉,必須一切面面俱到,方能呈現出內省、細緻、層次分明的境界。

呂紹嘉早在2010年接任音樂總監前,就已跟NSO有多次的合作,也早已建立相當程度的默契,再加上NSO多年來在古典音樂推廣持續耕耘,也已培養出一群具成熟鑑賞能力的觀眾,也因此更有能力向所有人挑戰較為冷門、非以優美旋律取勝的樂曲,而且音樂結構複雜,考驗每一位音樂家的演奏技術以及合作無間的群策群力、體力及耐力,長達八十分鐘的馬勒《第七號交響曲》就是最好的試金石。

這兩部作品有三個共同點值得注意:其一,作曲家皆試圖用單一節奏動機在樂曲中開展、漫延、變形、堆疊,樂曲中每一環節皆與這個動機有關;其二,不論是在合唱部份及純器樂的段落,兩首曲子皆具深刻的情感內涵;其三,皆為作曲家藉由音樂反思人生的代表作。所以兩首作品如同謎一般的深不可測,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幽微內省。

賀德林將古希臘的哲思訴諸於詩歌,因此布拉姆斯也依循古希臘詩歌吟誦的風格,以文字的抑揚頓挫宣敘般的吟唱歌詞,將浪漫主義最講究的優美旋律擺在一邊。全曲以三短一長的節奏動機貫穿,與1865所創作的《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 op.45)當中的第二樂章〈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手法類似。在音色上,也如同《安魂曲》的第一樂章〈哀慟的人有福了〉(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省去第一小提琴明亮的音色,《命運之歌》一開始使用細微的降E大三和弦開展,並讓小提琴加上弱音器、將長笛的部份放置在中音域,糊化燦爛的聲響,並且用音色具穿透性的低音管吹奏降B音,讓和聲的方向介於降E大三和弦的原位與六四和弦之間,顯然是作曲家刻意營造不穩定的三和弦聲響,並且小提琴連續拉奏增四度及減五度音程,展開充滿未知的命運之旅。對於德奧音樂鑽研多年的呂紹嘉,的確表達了超然虛實、躑躅不安的想像空間,讓整體音色黯淡下來。

布拉姆斯在音樂中時常強化管樂的獨特聲響,呂紹嘉將管樂聲部放置在絃樂聲部與合唱團之間,除了音色上的畫龍點睛之外,也讓合唱團與管樂群有更緊密的應答及交織。所以當合唱團女中音聲部引領唱出「你們在上面光亮裡,漫步於」的上行音,與長笛、雙簧管、單簧管的三連音下行音並行,回應導奏三長一短的節奏動機,女中音聲部的圓潤輕柔與木管樂的晶瑩剔透產生美好的共鳴。隨後進入聖詠式的段落,歌聲與器樂為啟應式的對答,表現出此起彼落的對稱感。

呂紹嘉試圖在《命運之歌》營造神界的飄渺與人間的不安,但在實行上並非易事。一開始極弱的力度讓音樂吹彈可破,降E大三和弦的木管部份在音高上有些遲疑不決,但到了低音號與單簧管以三連音扶搖直上,呼應定音鼓的節奏動機之後,就漸入佳境。而德文歌曲咬字更是錙銖必較,除了整齊度及清晰度之外,更講求音樂的細膩度,尤其《命運之歌》是如此的深沉內斂,並非每一個音節都只有一種表情,文字的抑揚頓挫在於吐字的明暗氣韻,中段的確有力拔山兮的氣勢,清楚聽見合唱團整體明亮的音色,但這樣的強烈吶喊應是悲憤而無奈的,所以聲音的使用要能收放自如且保持彈性,在四分音符與休止符所構成的切分節奏 (hemiola),更應猶如嘆息一般,讓每個音節既要粒粒分明,又需具延展性,因為休止符是為加強語氣而存在,但坐在四樓二排的筆者聽到是過短且乾燥的四分音符,音樂的張力反而有些四分五裂。

呂紹嘉與NSO皆非首次演出《第七號交響曲》,所以整首樂曲在詮釋上有一定的精練度。馬勒是用最少的素材,做出最多的效果,所以此曲在配器上表面上看來大費周章,但他善用每項樂器獨有的音色再加以組合、交替、交疊,甚至加上了樂團少見的吉他與曼陀林。整首樂曲與《命運之歌》一樣非以旋律獨大,並強調每一種樂器的獨特性,所以在細節處可讓每一位演奏家有絕對的發揮空間,在整體感又必須自然流暢。可感受到台上的這群音樂家很享受於演奏的過程,所以在第一樂章與終樂章之間的兩首夜曲及詼諧曲,每一個樂句都是深思熟慮、仔細推敲的,以致於整首樂曲的起承轉合如捉摸不定的謎團,譬如在夜曲中的幻想性、在詼諧曲中的隱喻性、在終樂章的壯麗性,台上的這群音樂家的確將整首曲子推向無邊無際的宇宙浩瀚。

布拉姆斯在天上與人世間尋找永恆的答案,而馬勒謎樣的第七號交響曲是凡事回歸於自然界,歌頌宇宙的浩瀚無涯,整場音樂會在呂紹嘉的帶領下,宇宙間的至細之倪與至大之域,皆以音樂訴說了宇宙的靈魂回音,帶給我們心靈上的洗滌及慰藉。

《馬勒第七》

演出|國家交響樂團、台北愛樂合唱團
時間|2018/03/30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