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的再現與實驗《白蘭芝》
12月
14
2012
白蘭芝(李清照私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7次瀏覽
林立雄

《白蘭芝》這齣戲改編自田納西威廉斯《慾望街車》,此齣戲劇實驗性在語言的處理、以及肢體表現上,也讓其中角色極端的展現出白蘭芝(馬青莉飾)和史黛拉(韓霜飾)兩姐妹其中的愛恨情仇。

導演劉亮延將《慾望街車》中,白蘭芝和史黛拉這兩個角色直接地抽出來,試著以這兩個姐妹的觀點去觀看《慾望街車》中慾望的整體。導演將兩個姐妹的愛恨情仇抽取出來,將其中最極端之性格一一暴露在觀眾們前。一般而言,我們在觀看《慾望街車》時,對於白蘭芝總是投以同情的態度面對,對於史黛拉,總以一個好妹妹、完美女人的角度去觀看。而劉亮延導演在《白蘭芝》一劇中,將兩個姐妹中最細膩的情感,其中的競逐、炫耀等,讓兩個女性角色呈現得淋漓盡致。

白蘭芝的創傷和渴望,在於史黛拉的平實生活對於白蘭芝而言,事實上是一種侵略性的炫示。導演將《慾望街車》中的創傷片段(白蘭芝到史黛拉家投靠前,所遭遇的愛人自殺的創傷)、慾望片段(白蘭芝渴望男人、可望生活)等一一抽取出來,讓白蘭芝這個角色更佳的鮮明、極端,但,也藉由某些橋段,例如:史黛拉因為肚子疼而需要姐姐照顧,又或史黛拉最後將白蘭芝送進精神病院的結果,加上了更深的刻畫,讓史黛拉因其平凡生活,多了像是炫示的對照,而傷害了自己的姊姊白蘭芝。

一句「史黛拉我需要你」,顯示出白蘭芝的無助與兩人無法切割的關係之下,展開的爭奪與忌妒、愛與憎恨的情節。「我是白色我是飛蛾我是粉」白蘭芝對著觀眾們說,從天而降的粉末瀰漫在觀眾席之中,這樣的慾望是瀰漫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我們都不能避免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白蘭芝,每個都可能是史黛拉。

這次的實驗在於,將戲曲小嗓,或行腔念白,直接地融入在爵士樂中。其實這方面融入的非常巧妙,不顯突兀感,更有劉亮延在創作時本身的風格化語言產生了一種新的變化。肢體用的也是戲曲化,有京劇中跑圓場的步伐、仿蹺的高跟鞋、山水畫卷軸(甚至在圍著白蘭芝的衣服上也有畫山水樣圖飾)等等,但某些元素添加地有些許生硬,在山水畫卷軸落下時,我的腦袋是一片的空白,甚至那雙仿蹺的鞋子,被使用的時間也並不是持續著很久的時間,而後來是以顛著腳尖走路替代了踩蹻的肢體,反而有些像是芭蕾舞者的肢體。

這次的實驗,有不少成功之處是我們能清晰看到的,但,仍有些許的空間是需要被調整。白蘭芝在馬青莉的演出之下,個性顯得誇張且極端,表現得非常地出色。相對之下,史黛拉的演出在呈現方式上,雖然劉亮延導演極度想讓史黛拉的極端也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但其極端並未在肢體、言語中被顯現,史黛拉的個性因而並未完全被凸顯出來,這是其中最可惜之處。戲曲和爵士的融合,的確是一大創新,但音樂被放大之後,造成許多台詞的湮滅,讓整齣戲呈現的是以圖像式進入觀眾們的印象,但所謂兩人之間的辯證,便顯得單薄無依,而些許空洞。

《白蘭芝》

演出|李清照私人劇團、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時間|2012/12/09 14: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四館B(2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白蘭芝》是編導劉亮延對於自我的挖掘過程,挖得越深,才能讓這些看似膚淺的浮出表層,血肉般展演在我們面前。符號、貧弱的內在,以及演員語意不清之處,我們雖可歸咎於技術的問題,但這何嘗不就是我們身處的「喧囂世界」,到底何時才能真實地聽到彼此的聲音?(吳岳霖)
12月
13
2012
風格化手段的確達成觀視上詭奇感受,但文本貧虛,音場問題干擾,總總風格化都成了外表展示,無法觸及內裡。彷彿一對裝扮巧麗的女偶,在如同娃娃屋的空間裡,被擺設出特有的外形與動作,演述著一場場語意不明的衝突。(紀慧玲)
12月
11
2012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