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的再現與實驗《白蘭芝》
12月
14
2012
白蘭芝(李清照私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72次瀏覽
林立雄

《白蘭芝》這齣戲改編自田納西威廉斯《慾望街車》,此齣戲劇實驗性在語言的處理、以及肢體表現上,也讓其中角色極端的展現出白蘭芝(馬青莉飾)和史黛拉(韓霜飾)兩姐妹其中的愛恨情仇。

導演劉亮延將《慾望街車》中,白蘭芝和史黛拉這兩個角色直接地抽出來,試著以這兩個姐妹的觀點去觀看《慾望街車》中慾望的整體。導演將兩個姐妹的愛恨情仇抽取出來,將其中最極端之性格一一暴露在觀眾們前。一般而言,我們在觀看《慾望街車》時,對於白蘭芝總是投以同情的態度面對,對於史黛拉,總以一個好妹妹、完美女人的角度去觀看。而劉亮延導演在《白蘭芝》一劇中,將兩個姐妹中最細膩的情感,其中的競逐、炫耀等,讓兩個女性角色呈現得淋漓盡致。

白蘭芝的創傷和渴望,在於史黛拉的平實生活對於白蘭芝而言,事實上是一種侵略性的炫示。導演將《慾望街車》中的創傷片段(白蘭芝到史黛拉家投靠前,所遭遇的愛人自殺的創傷)、慾望片段(白蘭芝渴望男人、可望生活)等一一抽取出來,讓白蘭芝這個角色更佳的鮮明、極端,但,也藉由某些橋段,例如:史黛拉因為肚子疼而需要姐姐照顧,又或史黛拉最後將白蘭芝送進精神病院的結果,加上了更深的刻畫,讓史黛拉因其平凡生活,多了像是炫示的對照,而傷害了自己的姊姊白蘭芝。

一句「史黛拉我需要你」,顯示出白蘭芝的無助與兩人無法切割的關係之下,展開的爭奪與忌妒、愛與憎恨的情節。「我是白色我是飛蛾我是粉」白蘭芝對著觀眾們說,從天而降的粉末瀰漫在觀眾席之中,這樣的慾望是瀰漫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我們都不能避免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白蘭芝,每個都可能是史黛拉。

這次的實驗在於,將戲曲小嗓,或行腔念白,直接地融入在爵士樂中。其實這方面融入的非常巧妙,不顯突兀感,更有劉亮延在創作時本身的風格化語言產生了一種新的變化。肢體用的也是戲曲化,有京劇中跑圓場的步伐、仿蹺的高跟鞋、山水畫卷軸(甚至在圍著白蘭芝的衣服上也有畫山水樣圖飾)等等,但某些元素添加地有些許生硬,在山水畫卷軸落下時,我的腦袋是一片的空白,甚至那雙仿蹺的鞋子,被使用的時間也並不是持續著很久的時間,而後來是以顛著腳尖走路替代了踩蹻的肢體,反而有些像是芭蕾舞者的肢體。

這次的實驗,有不少成功之處是我們能清晰看到的,但,仍有些許的空間是需要被調整。白蘭芝在馬青莉的演出之下,個性顯得誇張且極端,表現得非常地出色。相對之下,史黛拉的演出在呈現方式上,雖然劉亮延導演極度想讓史黛拉的極端也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但其極端並未在肢體、言語中被顯現,史黛拉的個性因而並未完全被凸顯出來,這是其中最可惜之處。戲曲和爵士的融合,的確是一大創新,但音樂被放大之後,造成許多台詞的湮滅,讓整齣戲呈現的是以圖像式進入觀眾們的印象,但所謂兩人之間的辯證,便顯得單薄無依,而些許空洞。

《白蘭芝》

演出|李清照私人劇團、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時間|2012/12/09 14: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四館B(2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白蘭芝》是編導劉亮延對於自我的挖掘過程,挖得越深,才能讓這些看似膚淺的浮出表層,血肉般展演在我們面前。符號、貧弱的內在,以及演員語意不清之處,我們雖可歸咎於技術的問題,但這何嘗不就是我們身處的「喧囂世界」,到底何時才能真實地聽到彼此的聲音?(吳岳霖)
12月
13
2012
風格化手段的確達成觀視上詭奇感受,但文本貧虛,音場問題干擾,總總風格化都成了外表展示,無法觸及內裡。彷彿一對裝扮巧麗的女偶,在如同娃娃屋的空間裡,被擺設出特有的外形與動作,演述著一場場語意不明的衝突。(紀慧玲)
12月
11
2012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