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地適應的《2021艋舺國際舞蹈節》
4月
27
2021
2021艋舺國際舞蹈節 0471特技肢體劇場《HEY NOW》(曉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5次瀏覽

陳盈帆(2021年度駐站評論人)


本屆艋舺國際舞蹈節(Want to Dance Festival)【1】因疫情多為台灣團隊參展,二十九團於在三天兩夜在七處地點輪番演出。本次有一主題貫串了數件作品,不約而同成為演出互動的物件。幾位編舞家對「繩索」各有所命題,然而也有共通之處。

《絲緒》(Silk)的黑衣獨舞將自身六處和書店綁在一起,將舞作縮限於群書環繞的直角地帶。在萬華糖廍文化園區草地上的《攏係為著你》(Because of You),白衣的兩位舞者綁住彼此的腰,留下兩米多的白棉繩在兩人之間成為實質與象徵的羈絆。《湧升之前》(Upwelling)的重力空間則較前兩者多變,兩位舞者蜷身於長長黑色繩索的兩端,各自被多重線圈圍綁,在天橋下的畸零空間演出。以繩索由短到長來看,《絲》的細繩最短,多為象徵作用,以可掙脫的圈鬆鬆地套在四肢及腦後。他的動作雖限制了範疇以致不能旋轉,但仍可從一面側身抵達另一面,四肢可高舉過頭也可壓低於膝,因此繩結的實際限制不大。探討二十面體【2】並非編舞家的目的,情緒是他表達的主題,但在現場獨白與預錄獨白之間,文本與身體的連動則難以解讀。《攏》的繩索次長,多次利用兩位表演者間拉鋸的力道,將距離及角度的變化透過繩索的線條更加清晰地展現在觀眾眼前。然而,建立幾何圖形變化並非《攏》的目標,此作也走唯心的路線,將情感動機作為動作的動機,兩位舞者依賴、分離、拉扯、離開,最後以氣球象徵放手。但此作未能在限制中探討自由,反倒因為在開放空間受繩索限制行動,微小的身體難以與環境作用,致使觀眾眼前的開闊草地平面化後,舞作也顯得侷限。繩索較長的《湧》,表演的腹地大小在《絲》與《攏》之間,而繩的限制使此作的動作特質與前二作品一致,大多為slow【3】和bound的結合。不過,《湧》在探討分與合,快與慢之間,大多以direct直行且拉長行徑路線,輔以alignment向外開之間往返,使動作多樣但避免了細碎的缺點。再者,《湧》的動機尚有環境與聲音的線索可以仰賴,在往來車輛隆隆的噪音中,水聲與鯨鳴將想像擴大,搭上大提琴則舒緩了都市交通的緊張,舞者彷彿在水中與泥凝和水草遊蕩,即便音響偶爾不良,依然是氣氛營造成功的作品。

以上三者使用了不同質地的繩,但皆未探索繩結與束縛能給予身體的限制或解放。反觀另一作品《與你相愛》(Fall in Love with You),則好好地運用了這點。編舞家利用兩層樓高的雙股長布條,在金屬支架上擴充了他專屬的高空表演空間。攀附而上的表演者須利用長布作為階梯,將自己穿梭於繩結中,他還能下墜,進而在高空顛倒重力,在觀眾的緊張中以優雅從容的笑容引人入勝。另外,使用多種物件,以妝容建立顯著角色,並與觀眾互動並的作品有《看舞練習》(The Dance You Never Understand)和《親愛的,It’s Happening》(Love, it’s Happening)。《看》幾乎是舞蹈式的double act【4】,精準諷刺了當今對舞者的期望,指涉了幾段過去的舞蹈史,還偷吃了近期台灣當紅舞作的豆腐,兩位表演者流暢的運用眾人共享的知識和習慣建立起承轉合,是不容錯過、不正經卻又超正經的內梗佳作。相較於《看》,《親》儼然是柔情嚴肅的作品。《親》以一個已婚女人和一個單身女人尖銳的獨白和舞蹈透露女人於社會中的危險處境,但同時也反覆確認了女人所珍愛的世界。一個母親與一個非母親在討論愛,在天橋上的普通生活景況中,穿著連身大花裙的女人和露出平滑胯下的扮裝女人跳起舞來挑戰自由,他們並不突兀,甚至使我暫時脫離了當下,是氣氛營造相當成功的作品。同樣流露真摯情感的雙人作品還有在天橋下的《HEY NOW》,特技表演者之間的信任抹平了觀眾擔心他們可能受傷的危機,兩人雕琢的線條乾淨優美,肌力拔群,默契十足,幾乎能讓人認為是因身形而區分動作的任務,與性別無異。和《親》一樣,《H》的兩個角色是平等的存在。


2021艋舺國際舞蹈節 0471特技肢體劇場《HEY NOW》(曉劇場提供)

最後,演出人數最多的《Be human成人》運用四位舞者,達到了其他獨舞與雙人作品無法企及的複雜度與氣勢,而四位舞者的技巧一致高明,細部動作與transition都十分細膩,走位及拍數也相當精準。他們成功利用戶外空間的水泥地、石塊、大門等元素達成布景道具的象徵意義,唯有結尾略略保守,或許還能更強烈大膽些。《Be》是於2020年「北北風舞創」比賽獲選的作品,於今年繼續雕琢,是我有幸觀賞的七支作品中完成度最高的一作。令人驚豔的是,此作的編舞家與舞者是藝術節中年齡相對小的團隊,平均十又八歲,尚在就學。能在校園展演之外看見成長中的舞蹈人,對一般觀眾是相當難得的機會。

在艋舺國際舞蹈節呈現的舞作,或是新創作,或是既有作品,無論何種性質,空間都大大地影響了舞作。這些作品在艋舺戶外場地演出,將成為一個特別的戶外版、天橋版、草地版,可能並非作品的原始構想,需改變表演方式以適應此特定環境,也可能限制了依地新創的作品未來於他處展演的適應性。或許因每作品可能於兩處不同環境演出,有多組表演者其實過度解讀了各式空間,規劃了不必要的利用方式,以致結構鬆脫並造成觀眾在開放空間的聚焦速度緩慢。不過,整體來說,舞蹈節可貴地容納了各種資歷的台灣舞作,且策選短版作品為多,是目前其他藝術節未能提供編舞家們的機會。這樣的共時多地演出形式,也給予觀眾高自由度可自選節目。節目之間皆有人員引導,並預留換場以及移動時間。雖然七處腹地接近,但難免因不想重複來回往返而忍痛放棄部份演出,轉而選擇鄰近區塊一網打盡。這倒是給了我不在預期中的驚喜,也就是艋舺國際舞蹈節好玩也難得的地方。


註釋

1、艋舺國際舞蹈節2021於演出外,藝術節期間也一併進行交流活動、PITCH大會以及四組論壇。https://www.wantodancefestival.com/

2、見拉邦動作分析術語。

3、見拉邦動作分析術語。

4、Double act等於comedy duo,於英國及日本特別興盛。

《艋舺國際舞蹈節》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21/04/16~18
地點|龍山文創基地周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由於這些節目多半處於「未完成」的狀態,所以觀看的重點得調整成創意性、可行性、技術性,至於作品最終的結構性、完整性、藝術性,只能暫時予以想像。底下並未依照表演順序,而是觸動我美感刺激的強弱次序,稍微紀錄一下這些片段呈現的內、外樣貌,純屬個人主觀感受,非關作品好壞或未來可能的發展性。(于善祿)
5月
04
2020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