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低語般悄然《風》
8月
19
2021
風(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5次瀏覽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一開始,我是心動的。

作為在地深耕多年的高雄城市芭蕾舞團,這次以「風」為主題進行年度創作,其中引發的諸多聯想,彷彿一開始就將觀眾帶進了飄渺似幻的方外之地,準備述說一陣又一陣的婉約氣質。但有別於過往製作《光》(2017)、《水》(2019)的絢麗複雜,《風》在燈光、服裝,甚至是肢體的呈現上,都遠比過去極簡許多。燈光設計林育誠在上半場的牆面,僅憑一道光影,便定錨了整體的主軸與氛圍:「空氣感」,而舞者的肢體以手部運行為主,在揚起動能的可能性當中,添加了轉圈、足尖踮立與轉換重心等等,賦予了動作線條具辨識度高的弧形特徵。某個程度上,或許也可以說是屬於編舞家康士坦丁的創作輪廓,可惜康士坦丁的編排因疫情影響而被迫完成於線上網路,因此也可以看出舞者彼此間似乎有一層名為距離感的薄膜,也更遑論情感上的接觸,以及肢體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狹長框架與邏輯性。然而,年輕舞者王語薇的加入,雖然在群舞中,偶有與他人技巧執行上的不均等,但屬於青少年的花火也是在她身上最為明顯,其強烈甚至得以傳達到觀眾席的側邊,這一點相當符合高雄城市芭蕾舞團一直以來的方針:從不拒絕新血的加入,且在過程中由經驗豐富的舞者來領路。

話說回頭,《風》的上半場並不長,【1】在不到二十分鐘的呈現裡,唯一有強烈故事情感的符號,應是作為開場同時也是結尾呼應的眼神投射,此處由前雲門舞者黃筱哲單獨執行,筆者認為這是此次作品中相當重要的亮點之一。但後面持續鋪排的線索不足,於是在更多舞者進場之後,情感的留白被一系列的肢體編排所取代。反觀下半場,由戴鼎如創作的編排,則顯見其企圖心之強烈,同時也更加緊密,只是同樣的提問仍然反映在芭蕾技巧的華麗背後,作為觀眾的角度,我們究竟可以閱讀到多少的反饋與反省?

或許講一個字前,呼吸要先有寂靜,而揚起一陣風,亦然。

風(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1948年,美國舞蹈家George Balanchine擔任New York City Ballet【2】的藝術總監,在筆者的記憶中,當他產出大量現代芭蕾舞作品的同時,也突破了芭蕾舞者使用肢體上的規範(包括編排),尤其是將單腳腳掌半踮送出,形成一個推跨且off balance(失衡)的動作讓人印象深刻,而後另一位美國舞蹈家William Forsythe的《In the middle, somewhat elavate》更將拆解、失衡等肢體概念運用地更為極致。一言以蔽之,過去的大師在面對創作時,他們幾乎掀起了傳統上的革命,而延伸至今晚《風》的演出,筆者並非否認古典美學之必要,只是不免在過程中,也期待能被創作中推翻既定印象,譬如說:「空氣感」。

在前面的引述中,筆者提到燈光設計林育誠定錨的「空氣感」,帶來了極簡的空白且使得舞者眼神的投射更為強烈,到了下半場後,他在燈光上的設計逐漸有了更強烈的營造,同時結合戴鼎如的編排,舞者身上傳統的技法也顯得繁複許多,在雙人、群舞等能量不斷的堆疊下,筆者認為《風》的輪廓已然成形,只不過那仍然是典雅而俊美的芭蕾之風,舞者與創作者的穩定都在觀賞者的意料之內,我們沿著戴鼎如鋪排的軌道,看見了許多飄逸和悄然而逝的美好,但卻未必能悄悄出走,看見不一樣的角度與面向。或許作品之中還需要更多的寂靜、空白與空氣感,隨後的舞步才能夠更加強烈?又或許是之前疫情與排練時間的影響,才導致不可避免的保留?筆者至此尚未能定論。

在舞蹈版圖逐漸自由的這個時代,即使如歐美的芭蕾舞團、劇場,也逐漸引進當代舞蹈家的進駐與創作,2014年由英格蘭國家芭蕾舞團(ENB)與舞蹈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合作的《Dust》便是其中一個例子。而高雄城市芭蕾舞團長年關注年輕創作者,同時堅持保留芭蕾元素中不可或缺的硬鞋此兩點,筆者給予相當的肯定與支持,但隨歲月的更迭,傳統與突破的選擇,想來也會是藝術總監張秀如不得不面對的關卡,尤其是在南部的舞蹈地圖還較為平坦的狀態之下,未來高雄城市芭蕾舞團如何挖掘更多,某個程度上來說,或許也將會是南部的風向儀之一。

註釋

1、此次《風》的演出,上半場為康士坦丁編舞,因政府邊境管制之政策而無法入台,故採線上視訊創作,長度約二十分鐘;下半場為戴鼎如編舞,長度約四十分鐘。

2、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1904-1983),又被舞者暱稱為「B先生」,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1933年定居美國,曾任New York City Ballet紐約城市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被譽為美國芭蕾之父。

《風》

演出|高雄城市芭蕾舞團
時間|2021/08/14 19: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擷取民俗文化之素材或靈感,經由創作者對於琵琶音樂語彙不同程度的熟稔與想像,轉化為琵琶作品之時,越加考驗演奏者的理解與詮釋能力。(楊宜樺)
9月
25
2019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