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套的劇作,澎恰恰的演員劇場——回望《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的「懷舊」
5月
20
2022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10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對於2019年《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下文簡稱「麗晶」)的首演版,劇評人吳岳霖指出其販賣「懷舊」情懷,行銷價值多於情感表達,找來澎恰恰飾演主角尤其加乘了市場化的導向。【1】而我看完《麗晶》今年在北藝中心的版本後,卻對「懷舊」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也許,那不只是票房長紅的利器,它還紮實地構成了一套劇場美學的基礎;甚至,澎恰恰本身也是其中的關鍵。


懷舊之一:老套作為方法

以故事的情感內核而言,《麗晶》是一齣關於回憶、懊悔與已逝美好的音樂劇。

在基隆港營業幾十載的「麗晶卡拉OK」熄燈在即,老闆娘陳麗卿(澎恰恰飾)獨身一人,坐看店裡繁華落盡,叼著菸,憶起她幾近跳港的心境曲折,隻手撐起卡拉OK店的艱辛,與客人以及小姐們的甘苦回憶⋯⋯還有,她最疼愛又傷她最深的坐檯妹妹小玲(張芳瑜飾)。自始至終,都聽得見麗卿的恆久嘆惋:「小玲,這首歌點給你」「小玲啊⋯⋯」。這時我們已隱約知道,小玲是麗卿終生難以放下的傷痛。

每個人心中,不都有過這種無法和解的悔恨?愈隨年紀增長,悔恨之事愈多。這個故事核心雖顯尋常,卻能讓所有觀眾心有戚戚;在第一幕的麗卿獨白,隨著菸一根根燃起,我也溼透了眼眶,可說是老套但非常有效的故事原型。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後續的故事細節同樣老套。例如,小玲借款潛逃,最後吸毒精神錯亂,讓麗卿抱憾終身;例如,麗卿惹上癌症,又面臨畢生心血遭徵收在即的不捨⋯⋯。再看看人物的形象塑造:劇中角色一個個幽默掩蓋悲傷,不善以言說傳達情感⋯⋯,這些屬於上一世代的性格特徵與戲劇套路,實在讓人想吶喊,會不會太過老掉牙了!不過,了解到編劇詹傑僅三十餘歲的年紀,我們就明白,這些並非上世代人的同語反覆,而是跨時代的觀察與描繪。換言之,詹傑想必是「故意」營造這種劇情與人物氛圍的。

雖說《麗晶》是詹傑親訪基隆的田調成果,但在今年的版本,劇組已不再強調陳麗卿與「麗晶卡拉OK」的真實存在,只表示這是「一首寫給港都基隆的時代情歌」(引宣傳語)。對於「田野作為創作方法」、人物的再現還原度等,【2】我們應也不必過於鑽牛角尖。反向地來看,詹傑從一有效的故事內核出發,刻意塑造與今日(特別是八年級後段生的我)產生隔閡感的語彙與故事設定,可說是一種作為劇作方法的「老套」。


懷舊之二:澎恰恰的演員劇場

另外,值得談論的,是主演澎恰恰的反串呈現,及秀場主持般的精彩臨場能力。

現今的戲劇作品不乏議題性,男女反串或酷兒等設計多有情慾或性別政治的姿態。但遙想八、九O年代的電視綜藝節目,如《鑽石舞台》的「陽婆婆」、《鐵獅玉玲瓏》的「貴寶」與「珠寶」等經典角色,這些反串並沒有要主動帶起性別議題,反而是單純樸素的搞笑。而在《麗晶》的陳麗卿一角,性別政治意味同樣稀薄,雖也有製造笑料的效(笑)果,但更多的是澎恰恰深入肌理的女性心境摹仿,是扎實的方法演技。

至於在音樂演唱的層面,澎恰恰的男性聲線也補齊了整齣作品中低音域之不足(其餘角色多由生理女性飾唱),增添音色豐富度,即使不是精湛的演唱,也讓人感受到他真摯投入的情感。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另外,不斷炒熱現場氣氛的,還有澎恰恰各種爆笑的臨場應變。講到陳麗卿積欠的大筆負債時,澎恰恰自嘲「報紙上都有寫」,暗諷現實中的自己一番;在和觀眾互動的橋段時,他與一位男性觀眾進行「我有水(suí)無?」「水」「那你要去看眼科」的機智對答也令人噴飯。由於字幕機無時無刻地亮著,我們明白這些笑料全是澎恰恰的臨場原創;配上歌廳式的舞台設計與觀眾(現場觀眾也就是劇情裡舞台底下的「觀眾」)的趣味參與,歌廳秀場的沈浸氛圍因而展開——陳麗卿/澎恰恰正是那華麗秀場的主持人。

對我來說,這幾乎構成了演員劇場的條件:如同《李爾在此》之於吳興國,《樓蘭女》之於魏海敏,【3】我也有點難想像不是由澎恰恰飾演的陳麗卿——她/他深刻的臺灣中年女性刻劃,與優異的秀場能力,實在是此劇的精髓呀!或者,不妨說《麗晶》用上述的「非議題式反串」與「秀場能力」,在澎恰恰身上美好地開展了另一維度的「懷舊」。


懷舊之三:音樂

如同劇評人吳岳霖所述,劇中使用原創音樂的比例並不高,多數時候是使用台語流行歌、《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喚起老一輩的情感回憶。【4】這裡要再補上二點:

一、在原創音樂中,也配上了大量那卡西的音樂元素,有時還配上老派到不行的水晶燈光,讓全劇在視聽上都洋溢懷舊的氛圍。二、在歌曲選擇上,也刻意呈現臺灣流行音樂史的歷史發展。劇中有一幕是卡拉OK店遭遇同業競爭,許多鄰店用上異國衣著與音樂攬客,陳麗卿則接連端出日本演歌、鄧麗君〈甜蜜蜜〉、《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音樂吸睛(金)。這個「日—臺(+港日)—港」的前後順序,恰好展現了臺灣的亞際音樂文化受納歷程,這些也都反映於當今中老世代的聽覺記憶之中。

然而,深入思考《麗晶》中戲劇與音樂的關係,會發現歌曲的功能十分節制。除了幾個介紹人物以及衝突的場景,劇中的音樂大多只用於刻劃人物情感,少有推動劇情的力道。特別要提及的,是陳麗卿與小玲的兩次對唱:不管是在醫院的最後一面,或是卡拉OK收店前的還魂,都沒有完全化解麗卿的人物糾結。在迎來特別來賓出場的結局前,麗卿仍是那個走不出回憶,受困於傷痛與懊悔、心碎的人。由於音樂始終停在強化人物情感的層面,並未深入戲劇的肌理,我仍較願將《麗晶》看作一齣歌舞情節飽滿的「戲劇」作品,或是一齣手法並未隨時代演進,手法老套守舊的音樂劇作品。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市場導向:平順動人的小製作

在此要言明的是,即使上述稍有批評,我仍打從心底認為這是齣賺人熱淚的作品。若真要說此劇是市場導向之作,那也是編劇詹傑細膩地捕捉了當今中老世代擁有的情感經驗與形象,普遍而精準地打進每個人的心坎裡。

這樣一齣精巧的劇,對於劇團而言,演出負擔相對也輕盈。固定演員僅需五人,主配角層次明確清晰,也沒有歌隊或舞團,舞台元素簡易,伴奏音樂皆以預錄帶呈現。如此看來,《麗晶》適合多地/多次搬演,不失為一精緻動人的小製作。


註解:

1、見吳岳霖:〈重製回憶與販賣懷舊:評澎恰恰X耀演《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PAR表演藝術雜誌》第314期(2019年2月),頁100–101。

2、見林立雄:〈記憶在真實與重現間的距離《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3377

3、見蔡孟凱:〈演員劇場的下一步?──從《樓蘭女》和《崔氏》談起〉,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5238

4、同註釋1。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

演出|躍演
時間|2022/05/01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
脆弱、凶險、恐懼,都是追隨挑戰的必要之伴。在一個自由表達、詮釋過多的時代中,我突然覺得《無涯之軀》的前衛性帶有種古典,那種對技術硬核的堅持,滿載、加值、不知終點所至
4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