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在真實與重現間的距離《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
1月
29
2019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耀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49次瀏覽
林立雄(特約評論人)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歲月總是匆匆,而人總是念舊。無論是照片中的自己,又或是誰家巷口那家照相館、早餐店等等,都留存著每位曾經停佇、而後離去又再度歸來的人們的故事。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以下稱《麗晶》)是編劇詹傑以親人經歷為參照,並在田調的基礎上完成的作品。《麗晶》描寫了一位落魄女子陳麗卿(澎恰恰飾)隻身到基隆港尋死,尋死不成竟發願要開一間「足昌颺」(tshiann-iann)的店,也就是日後的「麗晶卡拉OK」。詹傑從身旁取材,就家鄉基隆找尋素材,創造了一位女子、一位卡拉OK老闆、一位漂浪之女。這位卡拉OK老闆不只是一位老闆,也是這家店的支柱,更是照料那些如自己那般渺小無力的女人們的母親、家長。

《麗晶》的劇情從卡拉OK「最後一夜」開始說起。最後一夜的狂歡後,陳麗卿孤獨地酒醒於店裡,回想在基隆港邊經營卡拉OK的種種,比如店裡那些正值青春的小姐,或是為情所困的好姊妹小玲(張芳瑜飾),又或是那個常到店裡消費的憨直熟客忽然死亡等等。一段段劇情,都以陳麗卿出發,寫著她如何應對困難,如何轉化失落的情感,向外投射自身經歷與內心的缺乏。《麗晶》讓大多數的觀眾能夠藉此接觸並理解、同理卡拉OK工作者,並看見小人物在社會中的掙扎、困境與情感。若是要挖掘出這部作品的核心,《麗晶》眼光所投注的是那些失意落魄的女人,她們如何藉由自己的力量在社會中掙扎、生存,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最後卻又在時代的變遷中失落的無奈。

就文本而言,《麗晶》仍有些可惜,劇作家錯過了卡拉OK場域的另外一面,關於情、關於欲,某些不可言說、難以言說的情感糾葛。一家卡拉OK,有老闆、有小姐,那麼客人呢?那些與陳麗卿有關、與小姐們關係密切的客人卻缺席於劇中,即便出現了,也不過是台詞幾句帶過。小玲為什麼愛得無可救藥?麗卿又為何不毅然決然地與等在燈下的那位有情人一起走?其他小姐之間是否存在情感糾葛、彼此競賽之心呢?甚至,陳麗卿是否曾為個人私欲與生活,無所不用其極地讓小姐多賺一點?換句話說,觀眾看不見劇中人真正的欲望,除了陳麗卿之外,小玲或其他小姐的形象都顯得過於單薄而徒具功能性。進一步再談,陳麗卿的人物性格描寫亦略顯平板,已經過相當程度地修飾,觀眾似乎只能看見卡拉OK老闆的好,而無法接近人物內心的真實欲望,其情感的糾纏不清也只在她與小玲彼此的投射與憐惜當中。最後,基隆作為《麗晶》的背景,也可惜於僅在字面上的提及,比如「媽祖間前的燒米漿」等。基隆的繁華與冷落,似乎無法在這部作品中被凸顯。

《麗晶》觀後,不免讓我聯想到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的《富麗秀》(Follies)。雖然在編制上,兩部作品無法相互比擬,但特別從「最後一夜」出發的劇情安排,很難不讓人連接到這部經典之作。《富麗秀》是從重聚派對開始,在每個人的回憶與欲望中堆疊出精彩的劇情;《麗晶》則是從最後一夜的狂歡後開始,以女主角陳麗卿的回顧編織了戲劇的整體。整體而言,《麗晶》的安排稍顯呢喃,較少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歌曲除了情感的流瀉,敘事能力亦稍顯不足(新編歌曲在旋律的安排上,似乎也不易演唱,缺乏韻律感)。相較於《富麗秀》,《麗晶》或許可以被歸類為溫情喜劇派的戲劇,不過劇情太過平鋪直敘、缺乏衝突,且容易想像,因此,對卡拉OK生態、女性議題感到好奇的我,不免想追問,這些人物難道都沒有自己想解決的問題?又或是渴望被完成的心願嗎?

近年,以田調為創作基礎的作品相當多。部分創作者希望能夠藉由劇場重現記憶,呈現出一段「歷史」,又或是透過再現對歷史加以詮釋、評判或翻案;部分創作者希望從「人物誌」獲得靈感,創作一段具有普遍性、通俗性,甚至是思考性、辯證性的作品。比如四把椅子劇團《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劇作家簡莉穎藉由對農安街事件的參與者進行訪談,寫作出這一部直指史事卻又與史事存在一段批判、省思距離的創作。前文提及《麗晶》亦是從田調出發,編劇詹傑試圖重現麗晶卡拉OK的風華絕代,亦希望能夠在作品中帶到基隆港的興衰,他不避諱地在節目冊中提到,「真的有個女人叫陳麗卿!在基隆港邊開了一間店,麗晶卡拉OK!」

然而,在舞臺上重現一段記憶畢竟是不容易的,劇作家經過田調、訪問整理、最後再構思、編寫、排演,成為一部可觀之劇後,仍必須面對「回憶終究是被創作者挑選、濃縮而成」的問題。《麗晶》在整體安排上,掌握了一定的通俗性、喜劇性,但掌握了這些之後,麗卿作為一位女人、卡拉OK店老闆的豐富性格,或是基隆作為特殊背景的情況,是否能夠在劇本中被展現?創作者或許還必須面對思考的還有:與訪談者如何保持距離觀看、創作?創作確實需要經過相當程度的考察,特別是針對社會、歷史類型的創作。但,記憶是可信的嗎?又或者,我們所創作的、在舞臺上要呈現的,真的能夠完全反映個人的生命經驗嗎?創作者在面對創作題材得面對的問題很多,但最最重要的或許是創作者必須面對訪談之人正存在於當下時空的矛盾與尷尬。而創作者今日所書寫的可能是較下層或不被看見的少數群體,可能會對密不透風的灰色地帶有所閃避,但訪談後的完整,或許也在創作的取捨中被瀝除在真實之外。

《麗晶》這部作品能夠思考的部分仍有很多,包含音樂、歌曲的編寫、安排,又或是導演的詮釋與調度等。本文希望聚焦於文本的討論,試圖點出「以田調作為創作方法」必須面對的種種問題與壓力,期許《麗晶》在日後改版、加演的進程中,能夠有更凝鍊的劇情安排、豐富劇中所有人物描寫,並聚焦於我們所不易看見的現實社會──那些善的,以及那些不輕易見光的欲望。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

演出|躍演VMTheatre Company
時間|2019/01/10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麗晶》的陳麗卿一角,性別政治意味同樣稀薄,雖也有製造笑料的效(笑)果,但更多的是澎恰恰深入肌理的女性心境摹仿,是扎實的方法演技。(顏采騰)
5月
20
2022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