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的後西遊時代《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
9月
16
2019
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耳東劇團提供/攝影李欣哲、陳九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8次瀏覽
林恕全(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

不知道第幾次接觸以《西遊記》為藍本的改編作品了,進劇場之前,多少還是有點猶疑。囉嗦的唐三藏、撒潑的孫行者、只會說「大師兄救命」的豬悟能、存在感薄弱的沙僧,這四個既定的人物形象難以翻動,導致不管哪一版影視劇翻拍重演,能開創的成果皆十分有限。林奕華於2007年導演的《西遊記-What is fantasy?》,結合現代時裝時事,演的不是取經降魔這些老哏,比降魔更重要的,是叩問人性,調伏人心。劇中四大段落 「人人都愛豬八戒」、「人人都怕孫悟空」、「人人都恨唐三藏」和「人人都看不見沙悟淨」,一方面回歸西遊文本,另一方面又開展出時代意義,是舞台劇改編西遊的作品當中,極為成功的例子。但那倏忽也是十多年前的戲了。

文學作品的改編與重製,向來是影視及劇場的難題,西遊被改編的次數太過頻繁,更是難中之難,如何在文本的舊脈絡裡翻出新意,或賦予時代意義,或闡發創作動機,這九九八十一難不斷考驗後面的來者,而來者卻又總是具備無可限量的勇氣,前仆後繼地改編西遊。而《西哈遊記》就是在這樣的勇氣當中誕生。庾澄慶(飾孫悟空)完成大部分的劇中歌曲,配合蕭敬騰(飾火孩兒)獨特高亢的嗓音,二位主演即是這部作品的靈魂,也吸引廣大觀眾包括我入場。兩位主演的劇場經驗雖然不多,而歌曲完整度與情感收放,還算中規中矩,每個角色的功能都無可取代,天堂大歌廳【1】其實沒有冗員。蕭敬騰飾演的火孩兒,玩心特重,與魔二代的互動很有看點,較之他先前的許多戲劇演出更為自然,清瘦的形象與沙啞聲線,意外地很有反派感。

主演群在唱歌時的舞台動作似乎還能有更多進步的空間,如果能配合舞蹈與走位,不致讓專業舞群看起來這麼局外,整體畫面會更加生動,主配角的關係也能夠更為融洽。相對於魔二代五人一組的合唱與共舞,取經四人眾的唱段都是偏向獨立作業,合聲對唱的部分偏少,藉此也烘托出致力團結魔二代的火孩兒,似乎比目空一切的孫悟空還來得有人性。【2】

然而,兩小時多的嘻笑怒罵,間或有些場次演員也不小心笑場,笑鬧基調從劇作名稱到演員謝幕一以貫之,對正劇來說,開場時調侃觀世音的名字這段笑點,雖然能有些許共鳴,但那僅是為了笑鬧而設計,反而有些拖沓;錄用盛竹如慢條斯理的聲音,配合投影扮演如來,即假即真雖然笑料無窮,但這個人物的出現於前無端,於後無著,後半場才突然加入天堂議事的行列,似乎也有點說不過去。

喜劇難寫,另一個值得碎嘴的小毛病,就是台灣喜劇常常演到一個階段,就一定要來場比賽,用比賽化解人物之間的衝突矛盾,很偷懶的劇本寫法。天堂大歌廳的衝突,最後是以歌唱比賽解決的,嚴格來說不能算是《西哈遊記》的缺點,這是台式喜劇的窠臼,也是創作人集體的噩夢。比較可幸的是,比賽的結果經過計算,象徵搖滾精神的金箍棒麥克風,由庾澄慶傳承給了蕭敬騰,庾澄慶作為整齣劇的發想人原著劇本兼樂壇前輩,這個四天六場的交棒儀式,足堪為樂壇美事佳話一則。

《西遊記》的續作與改編不輟,傳播最廣也最久的應該是周星馳演出的電影《大話西遊》系列,時空跳躍到取經的五百年前,只是時而笑鬧、忽又正經的節奏,把電影劇情弄得有點支離破碎。同為喜劇的劇場作品《西哈遊記》談的則是取經後的一百年,一如明代《後西遊記》的格局【3】,持續為後西遊時代提供新的觀點與笑料,試圖替人物增筆的野心,是這些續作值得一再玩味的特點。家喻戶曉的神魔大戰,透過形象鮮明的人物,開展出一趟民俗信仰文化繽紛璀璨的冒險之旅,無論在哪一種藝術類別中,《西遊記》的故事都會被不斷改寫翻拍重製,而後西遊時代也註定會延續下去。

註釋

1、「故事設定在唐僧師徒取經後千年的故事,玉帝和觀世音成立了天堂大歌廳,孫悟空從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齊天大聖變『歌王』,用全新創作大戰對頭魔二代火孩兒的精彩故事。」,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713105,台灣英文新聞,劉怡均報導。

2、領銜主演:庾澄慶、蕭敬騰、馬念先、姚小民、劉艾立;主演代排演員:崔台鎬、鮑奕安、賴盈螢;聯合主演:呂曼茵、吳世偉、廖原慶、蔡邵桓、林玟圻、柯辰穎、賴玟君。名單請見《西哈遊記》於國家兩廳院售票頁面:https://reurl.cc/Va3aW5

3、《後西遊記》,作者不詳,與《續西遊記》、《西遊補》合稱《西遊記》三大續書。

《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

演出|為所欲為音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耳東劇團
時間|2019/09/06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