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的後西遊時代《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
9月
16
2019
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耳東劇團提供/攝影李欣哲、陳九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39次瀏覽
林恕全(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

不知道第幾次接觸以《西遊記》為藍本的改編作品了,進劇場之前,多少還是有點猶疑。囉嗦的唐三藏、撒潑的孫行者、只會說「大師兄救命」的豬悟能、存在感薄弱的沙僧,這四個既定的人物形象難以翻動,導致不管哪一版影視劇翻拍重演,能開創的成果皆十分有限。林奕華於2007年導演的《西遊記-What is fantasy?》,結合現代時裝時事,演的不是取經降魔這些老哏,比降魔更重要的,是叩問人性,調伏人心。劇中四大段落 「人人都愛豬八戒」、「人人都怕孫悟空」、「人人都恨唐三藏」和「人人都看不見沙悟淨」,一方面回歸西遊文本,另一方面又開展出時代意義,是舞台劇改編西遊的作品當中,極為成功的例子。但那倏忽也是十多年前的戲了。

文學作品的改編與重製,向來是影視及劇場的難題,西遊被改編的次數太過頻繁,更是難中之難,如何在文本的舊脈絡裡翻出新意,或賦予時代意義,或闡發創作動機,這九九八十一難不斷考驗後面的來者,而來者卻又總是具備無可限量的勇氣,前仆後繼地改編西遊。而《西哈遊記》就是在這樣的勇氣當中誕生。庾澄慶(飾孫悟空)完成大部分的劇中歌曲,配合蕭敬騰(飾火孩兒)獨特高亢的嗓音,二位主演即是這部作品的靈魂,也吸引廣大觀眾包括我入場。兩位主演的劇場經驗雖然不多,而歌曲完整度與情感收放,還算中規中矩,每個角色的功能都無可取代,天堂大歌廳【1】其實沒有冗員。蕭敬騰飾演的火孩兒,玩心特重,與魔二代的互動很有看點,較之他先前的許多戲劇演出更為自然,清瘦的形象與沙啞聲線,意外地很有反派感。

主演群在唱歌時的舞台動作似乎還能有更多進步的空間,如果能配合舞蹈與走位,不致讓專業舞群看起來這麼局外,整體畫面會更加生動,主配角的關係也能夠更為融洽。相對於魔二代五人一組的合唱與共舞,取經四人眾的唱段都是偏向獨立作業,合聲對唱的部分偏少,藉此也烘托出致力團結魔二代的火孩兒,似乎比目空一切的孫悟空還來得有人性。【2】

然而,兩小時多的嘻笑怒罵,間或有些場次演員也不小心笑場,笑鬧基調從劇作名稱到演員謝幕一以貫之,對正劇來說,開場時調侃觀世音的名字這段笑點,雖然能有些許共鳴,但那僅是為了笑鬧而設計,反而有些拖沓;錄用盛竹如慢條斯理的聲音,配合投影扮演如來,即假即真雖然笑料無窮,但這個人物的出現於前無端,於後無著,後半場才突然加入天堂議事的行列,似乎也有點說不過去。

喜劇難寫,另一個值得碎嘴的小毛病,就是台灣喜劇常常演到一個階段,就一定要來場比賽,用比賽化解人物之間的衝突矛盾,很偷懶的劇本寫法。天堂大歌廳的衝突,最後是以歌唱比賽解決的,嚴格來說不能算是《西哈遊記》的缺點,這是台式喜劇的窠臼,也是創作人集體的噩夢。比較可幸的是,比賽的結果經過計算,象徵搖滾精神的金箍棒麥克風,由庾澄慶傳承給了蕭敬騰,庾澄慶作為整齣劇的發想人原著劇本兼樂壇前輩,這個四天六場的交棒儀式,足堪為樂壇美事佳話一則。

《西遊記》的續作與改編不輟,傳播最廣也最久的應該是周星馳演出的電影《大話西遊》系列,時空跳躍到取經的五百年前,只是時而笑鬧、忽又正經的節奏,把電影劇情弄得有點支離破碎。同為喜劇的劇場作品《西哈遊記》談的則是取經後的一百年,一如明代《後西遊記》的格局【3】,持續為後西遊時代提供新的觀點與笑料,試圖替人物增筆的野心,是這些續作值得一再玩味的特點。家喻戶曉的神魔大戰,透過形象鮮明的人物,開展出一趟民俗信仰文化繽紛璀璨的冒險之旅,無論在哪一種藝術類別中,《西遊記》的故事都會被不斷改寫翻拍重製,而後西遊時代也註定會延續下去。

註釋

1、「故事設定在唐僧師徒取經後千年的故事,玉帝和觀世音成立了天堂大歌廳,孫悟空從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齊天大聖變『歌王』,用全新創作大戰對頭魔二代火孩兒的精彩故事。」,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713105,台灣英文新聞,劉怡均報導。

2、領銜主演:庾澄慶、蕭敬騰、馬念先、姚小民、劉艾立;主演代排演員:崔台鎬、鮑奕安、賴盈螢;聯合主演:呂曼茵、吳世偉、廖原慶、蔡邵桓、林玟圻、柯辰穎、賴玟君。名單請見《西哈遊記》於國家兩廳院售票頁面:https://reurl.cc/Va3aW5

3、《後西遊記》,作者不詳,與《續西遊記》、《西遊補》合稱《西遊記》三大續書。

《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

演出|為所欲為音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耳東劇團
時間|2019/09/06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