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演出和其線上直播的明天《點一首歌給明天》
7月
16
2021
合照畫面(再拒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03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作為《明白歌》2022年巡演的募資活動之一,再拒劇團的《點一首歌給明天》線上音樂會串連多位與該團合作密切的音樂人一同於網上歌唱,整場演出以Zoom會議的方式進行,並同步於Facebook粉絲專頁免費公開直播。參與募資方案的觀眾享有進入Zoom會議室的權益,能在會後或換場期間透過留言問答或即時語音的方式「近距離」地和演出者們互動。

在募資音樂會的定位下,《點一首歌給明天》的表演內容不像先前的外場音樂會或音樂劇場,並沒有太嚴密的主題鋪排。大多時候是歌手選唱自己的創作/再創歌曲(除了一節錄自《明白歌》的段落),再交由主辦單位排定出場順序,串成一場微型音樂節似的,實際全長超過三小時的節目。歌曲之間穿插著劇團主持人與音樂人的談話,氣氛時而輕鬆、時而感性,也少不了獨家贊助的業配橋段。雖然概念鬆散,但這些歌曲隱然的共同基調仍有跡可循:如余佩真的〈學〉講述當代社會所重視的多元差異與包容,黃衍仁〈自己人!團結唔會被打沉〉直接地和香港社運相關聯,蔣韜選唱的〈幌馬車之歌〉則更是一首白色恐怖的名曲,【1】這些都和再拒劇團及其作品歷來的社會關心有所切合;至於王榆鈞〈沉默的左手〉(出自再拒的同名作品)以及曾柏豪與兩位聲音演員合作的《明白歌》片段,和再拒劇團的緊密關係則更不言自明了。

余佩真演出畫面(黃蘭貴提供/再拒劇團協助) 

除開歌曲的內容,演出的形式本身在無形中也契合著再拒的調性。由於疫情下的嚴密集會規定、以及線上直播的種種軟硬體限制,表演編制被限縮到了極原初的樸素形式,幾乎每個人都是拎著自己的(電)吉他自彈自唱,在各自的時段內獨挑大樑(除了壓軸的林奕碩「偷吃步」地使用了預錄的伴奏音檔);其中黃瑋傑在頸邊架著口琴,承自Bob Dylan一代風潮似地那樣唱著,不難使人想到「社運歌手」一類的形象。在這之中,身為觀眾的我們感受到一種克難、掙扎、甚至關乎「草根」、「安那其」等詞的不均質質地——受限於各演出者各異的網路環境、收音器材等等,《點一首歌給明天》的音量時大時小,收音品質也不盡相同(同樣的困境發生在現今的對談型Podcast製播上),其中一位歌手也只苦笑地和觀眾說「自己就是自己的PA」。這是疫情時代下的不得不然,困難重重之餘也勾勒出了小人物(單人編制、小成本)與大時代(疫情)之間拔河對抗的圖像。這不正呼應著再拒劇團所帶有的民間力量/相對弱勢之社群意識的形象嗎?相較於講究觀賞經驗平順、形式和諧無菱角的布爾喬亞式想像,《點一首歌給明天》近乎土炮式的Zoom平台直播,演出的本身便是帶有政治行動(act)的一件事了。

不過,想想「演出場域」這件事,《點一首歌給明天》或許就不那麼美好了。端看再拒劇團的幾個外棚演出,其選址大多是和當地有深刻的意義連結的:如去年的《寂靜的迴響》舉辦於前身為國防醫學院的台大水源校區,《明白歌》的下鄉巡演則有喚起鄉鎮歷史記憶、與在地故事連結的功能。而Zoom和Facebook兩平台呢?回望《點一首歌給明天》曲目裡的幾個議題,平權、香港社運、轉型正義⋯⋯等,大多帶有國家級議題下放民間,去中心化的左翼民間運動意識,偏偏這兩個直播平台在意識形態的層面上是和再拒劇團背道而馳的——Facebook狹帶巨量用戶,至今仍是知名度與聲量經營難以迴避的社群軟體,象徵著社會極度中心化一面;同時,該公司享有用戶使用權益的生殺大權,恣意宰制的能力幾乎超脫於國家政府。究其根本,那「大權」的來源不正是其龐大的金錢資本嗎?背後的運作邏輯無疑是右翼的。至於Zoom這個自去年起接連引發資安疑慮的平台軟體,和作為香港社運歌手的黃衍仁、乃至於多數台灣民間運動在政治色彩上的隱然衝突,仍是難以忽視的一環。在直播期間,主辦方也說到他們幾經掙扎,最後是因音訊功能上的優勢而選用了Zoom平台,這實在是疫情之下的另一層面的不得不然。

我無意在此談論狹義的政治問題,對於一場以募資為導向的演出,要處理上述的政治意識形態隱憂未免包袱太重。我比較關心的是,在音樂表演全權仰賴線上,型態極度受限的現在,我們難道沒有能同時兼顧品質與去中心化兩者,甚至得以跨空間地在線上同時多人表演的可能性嗎?我的意思是,即使Zoom的音訊、發言權限設定等功能再怎麼完善,整場《點一首歌給明天》的呈現質地仍然偏向「會議」而非表演,充其量只是在「募資音樂會」以及「疫情」的名義下我們得以寬容罷了;此外,網路資料上下傳送所造成的時間差也使得合奏/jam變得不可行——畢竟音樂節拍的整齊與否,在幾十毫秒內便有天壤之別!回顧《點一首歌給明天》的幾個時刻,最後的全體表演者(一點也不齊的)大齊唱,實在是娛樂效果大於藝術性的大亂鬥;而採用預錄伴奏的林奕碩,其伴奏音檔似乎是由主辦方播送,觀眾這端聽來和歌者有拍點之差。也只有這時我們才會發現,音樂與聲音相較於影像是多麽地纖細脆弱,其重要性在疫情前又是多麽地被我們忽視。

音樂產製與演出固然是場資金技術的硬仗,要一時間擺脫對目前既有平台系統的依賴也非易事,但要小成本地打造開放式音樂演出媒介並非不可能。如音樂人官大為近年便致力於音樂程式自耕與開放軟體/網站的嘗試,近期他所嘗試的幾個線上練團軟體聽來效果奇佳,【2】或可挪為他用。在疫情禁令與線上大資本公司宰制的雙雙窘境下,音樂人也許還有自救空間,尚需極度努力的嘗試與發展。當然,線上多人的音樂演出無法也不該取代物質的現場表演,多位評論人早已在其他表演藝術領域上著筆論述,音樂想必也絕非例外。疫情終有結束的一天,但數位時代還會永無止盡地發展下去,線上多人的音樂直播演出要如何找出自己的「調性」,才是在《點一首歌給明天》的歌唱完之後,值得我們在每一個明天不斷思考下去的。


註釋

1、完整表演歌單可見再拒劇團Facebook粉絲專頁,網址:https://reurl.cc/GmQOND。

2、可參考〈用自由軟體來「線上練團」好好玩!〉一文與影片。

《點一首歌給明天》

演出|再拒劇團
時間|2021/07/11 15:00
地點|線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