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演出型態
專題

舞台上一百分鐘濃縮的是從世界從1996年到2020年間的急速變化,自福山在訪談中(Francis Fukuyama)宣告「歷史的終結」到「不願面對的真相」、金融海嘯、社交網路興起,從對民主與資本主義的一片看好到「我們就是那99%的人」(we are the 99%)僅需二十五年⋯⋯
5月
09
2023
過去,對於本劇的詮釋多為撥開其喜劇的外殼而直取悲劇的核心,將《櫻桃園》轉手理解為向舊日封建社會告別的最後輓歌。提亞戈・羅提吉斯並未違抗這行之有年的傳統,但他相當程度地將幽默的部份具現化,而非以告別昨日世界的傷感作為唯一的主調。
4月
06
2023
當舞者的身體縱身一躍跳下舞台、遁入尋常風景,我們會期待看到的是有別於台上的身體形象,或猶仍是空間異地轉換後的舞蹈顯影?
3月
24
2023
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著墨林徽因與三個男人(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之間的糾葛。⋯⋯如果只是平鋪直敘的陳述,觀眾無法感受自由對林徽音之價值有多麼重要,此劇文本藉由不同的「失去」事件當作石子,在生命中打出陣陣漣漪⋯⋯(孫玉軒)
12月
08
2021
如果說要用一個詞語形容這個作品,我心中只有「勇敢」兩字。(劉俊德)
11月
04
2021
「人們需要的是故事的想像,不是歷史的真相」,在社群平台發展興盛的現代,社會大眾習慣性地將生活瑣事以半公開的方式,使其在社群媒體上發展成人人得以議論之的故事。⋯⋯能否在混音時代中,保有屬於自己的身與聲?或許是生在資訊爆炸的我們值得深省的課題。(蔡億霖)
10月
21
2021
《戲中壁X》以後設的方式呈現當代的創作者如何與史料及過去對話,在創作的過程當中進行田調蒐集,反覆思考、辯證、追問歷史真相,然而「真相」難以真正企及,人心複雜難料,記憶與言說紀錄都是反覆汰選的結果,每個詮釋都有其著力點,真假是非難分。(何玟珒)
10月
18
2021
簡國賢所創作的《壁》,是他敏銳地感受和分析往昔台灣社會後得出的文藝-實踐方案。儘管看似過時,透過《戲中壁X》的提煉,這套方案在昇華後重拾與當代共感共鳴的契機。(張宗坤)
9月
30
2021
創作題材越來越廣泛,跨界合作也不足為奇,然而,在選擇之時,或許要想想:為什麼需要加入這個元素?回過頭來思考身體在這些選擇裡能夠產生的火花。(孫玉軒)
9月
02
2021
相似的同理意圖,也呈現於另一個拄著拐杖的片段。周書毅架著兩支拐杖,奮力地撐著身子,彎曲左腳,右腳輕觸地面在台上幾近踉蹌地快速移動,待阿忠也拄著拐杖登上舞台,我才發現周書毅雙腳的樣態正式在模仿阿忠的雙腿。雖然阿忠對於拐杖的使用也說不上遊刃有餘,兩相比較下還是可以看出周書毅的吃力。當兩人相對,周書毅面向右下舞台,而阿忠些微背對著觀眾,憑藉著拐杖跳動,我清楚地感受到此動作所需要的強大肌肉力量,以及每一下跳動,接觸拐杖的身體部位所接受到的衝擊。此處,沒有馬麗書娜實驗中,科技延伸身體的動作發展,更多的是透過身體的動作,周書毅奮力(又徒勞無功)地同理著阿忠的身體,而觀眾席的我同理著周書毅的同理。(李宗興)
8月
23
2021
然而筆者認為這樣的空白卻似乎巧妙地被裝置的光源與高低落差等等給填滿,加上磁力、聲音即時性的運用,推疊的層次讓觀者目不暇給、于耳不絕,緊密的節奏賦予了故事氛圍的合理,這讓筆者對於六人彼此間所留有的包容性感到相當佩服,同時也喚醒了一個平凡人對於劇場的探索慾望和悸動。(簡麟懿)
8月
10
2021
在《奪》這部作品裡,我們並未看到歌頌站在成功面前意氣風發的人,反而看到了黃致凱導演作品中向來最細膩也是最動人的部份:小人物的故事,那些在過程中被遺落下來的人。那是歷史發展過程中最易被人們遺忘忽略的部份,卻也是為過程立下堅實基礎的人。不禁讓人想起,今日的繁榮昌盛是立基於多少前人的全心付出。這也是《奪》這個作品提醒我們的最重要事情:看見「勝利之外」的那些無名之人與事。(鄭宜芳)
5月
17
2021
先前已有戲劇專長的評論者對其做整體性的評述了。身為一介音樂類別的評論人,我在這篇文字想做的,比較像是補述,也就是從其聲音與音樂的層面切入,嘗試勾勒出一幅對於這部作品的「側」繪。(顏采騰)
5月
14
2021
相對於小說原著人物錯綜穿插的接力敘述,舞台演員成為小說情節的直線式口述者,⋯⋯而劇中關於環保的議題,又簡化為宣言式的教條,無法展現反思的戲劇效果。這些舞台上的多重迷失,造成了觀眾的悵然若失。(王秋今)
5月
11
2021
盧卡斯視角的《複眼人》,像是來自不同島嶼、也同樣要穿越不同語言的「阿特烈」,那些繁複的偶戲與聲光,都是一層再一層的轉述,是他想傳達給觀眾,即使把語言拔除,也能感受的意念。如果說,吳明益的小說具有「把臺灣帶給世界一看」的野心,那麼盧卡斯的《複眼人》,就是世界對臺灣發出的迴聲,無論你喜歡與否。(蔣亞妮)
5月
05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