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有海洋關懷的傳說故事《白鯨記》
10月
31
2016
白鯨記(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3次瀏覽
楊麗卿(社會人士)

這是一場充滿海洋味道的好戲。戲劇傳達人渴望徜徉大自然,也怕白鯨這種美麗的生物終究會葬身在鯨骨之海的擔憂,戲劇表現以音樂、舞蹈和動畫投影,成功的將西拉雅人善跑如風的傳奇、達悟人飛魚的傳說,梅爾維爾《白鯨記》船長的故事串連起來,成為有聲有色的海洋關懷,不管是主題或劇場技巧,都是可圈可點,這部適合親子觀賞的戲曾榮獲2016臺北兒童藝術節演出計畫獎,可說是實至名歸。

影響.新劇場一向善於利用布景表達諸多意象,別出心裁的製作道具,因而每每有意想不到的戲劇效果,而相對過去演出過的戲,這部戲在布景設計應該是最華麗的,聲光的刺激效果也是最好的。

戲劇開始幾何圖形的背景,予人繽紛又紛雜的不調和感,似乎在預告海洋潛在的威脅,果然不久就出現諸多不可思議的廢棄污染物,幸而這些令人發噁的物品,在演員的演譯下瞬間變成青蛙等有趣的事物,讓兒童純真的笑聲洗去汙穢難堪的的印記。雜貨店的畫面是很鮮豔的,連隨意打開的水桶、抽屜都有出人意表的驚喜……畫面無疑是幽默可愛的,但最最令人驚豔的該是小男孩阿海進入書中世界,離奇打開海洋奇幻的孔道,之後舞台上諸多的山脈、布景,礁石,各式靈活多彩的魚偶,和優游於大海的鯨魚投影,舉凡視覺和音效所營造的似幻若真的海底世界,都令人目不暇給。有時藉由鼓聲及演員大聲所唱的漁歌的歡笑熱鬧,不僅給海洋生物優游的舞臺,連漁船的簡單的線條,也彷彿有著卡通般的的趣味。

而燈光也幫上很多的忙,燈光不僅提供換場所需的時間,燈明燈暗之際,深沉的內心戲也悄然登場。每當船長宣布出發去捕鯨時,燈就暗下,闃黑中音樂與低沉單調的音聲,營造出一副風雲變色草木含悲的氣氛。像海盜們貪婪的講述完鯨魚驚人的經濟價值後燈光隨即暗去,而阿海那聲宛如暮鼓晨鐘的:「人為什麼要把鯨魚吃光」的浩嘆,瞬時爬上心頭,令人心痛不已。當再度亮燈,迎來啣著菸斗神秘恐怖的老船長的登場,畢生追逐大白鯨的船長,咬牙切齒而精準的描述白鯨的形象:「二十三公尺長,三公尺高,額頭有皺紋,尾巴被插了三孔」,一字一句在燈光及音樂搭配下令人不寒而慄,而當舞台上出現烏賊偶,代表危機的紅光隨即打出,執魚叉的海盜和搖動的船身,暗示危險性的捕捉活動於焉展開……藉由燈光的交替和音響急促及平和的變換,彷彿宣告著船長無法控制的,除了白鯨還有阿海純潔的心靈,末尾燈暗時阿海自言自語自己能為海洋做甚麼?引人反思人與自然可以是什樣的關係。整體而言聲光應用很成功。

本劇之所以高潮迭起,三位演員的賣力演出,功不可沒。他們雖分飾多角,卻能突破舞台的框架,靈活運用各種道具,生動演出海和捕鯨的驚心動魄,過程巧用物件引領觀眾在現實與虛構的時空交錯中進出,逼真演出阿海與船長兩個主要的角色的分野,他們與其說是邪惡與純潔的對比,不妨看作是大人與小孩的對話。阿海純真自然渴望徜徉大自然與白鯨為友,深怕海中美麗的生物葬身在「海翁窟」,而船長利慾糾結,念茲在茲的是報仇殺戮的痛快,總之在演員通力合作下,戲劇中洋溢著想像力和趣味。

整齣戲有濃濃的夏曼.藍波安的《冷海情深》,也有廖鴻基《鯨生鯨世》海洋關懷的影子,但一齣戲中包容這麼多的素材,觀眾如果沒有《白鯨記》及海洋生態甚至台灣本土神話等素養,導演的用心可能會大打折扣,這恐怕也是導演要思考的問題。但能於短短的一齣戲中,含括這麼多的元素,既要處理環保議題,又不能落於俗套;要給孩童歡笑卻又得維持戲劇的質感,實屬不容易,值得鼓勵並推薦導演及劇團的用心。

《白鯨記》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6/10/8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利用豐富物件,真實呈現原作的某些敘述場景。對於觀看這件事,明確傳達部分告別、現實、相遇,這些屬於成長脈絡的元素,也直白地傳達著環保,與永續生態的概念。(李承曄)
10月
22
2016
過程完全服膺神話學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提到的神話英雄成長啟蒙歷程:先是啟程,英雄受到召喚出發追尋;接著第二階段是啟蒙,英雄冒險途中會經歷無數考驗轉化;最後一階段則是回歸,英雄會帶著冒險旅程中得到的智慧和力量返家。(謝鴻文)
8月
11
2016
這場畢業製作最珍貴的饋贈,不在於它駛出了多遠,而在於它讓我們聽見:在那個被貴族遺棄的孤島上,卡利班敲打鐵鏈的聲響,正與觀眾席中此起彼伏的呼吸,漸漸匯成同一片潮汐。
5月
18
2025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