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有海洋關懷的傳說故事《白鯨記》
10月
31
2016
白鯨記(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4次瀏覽
楊麗卿(社會人士)

這是一場充滿海洋味道的好戲。戲劇傳達人渴望徜徉大自然,也怕白鯨這種美麗的生物終究會葬身在鯨骨之海的擔憂,戲劇表現以音樂、舞蹈和動畫投影,成功的將西拉雅人善跑如風的傳奇、達悟人飛魚的傳說,梅爾維爾《白鯨記》船長的故事串連起來,成為有聲有色的海洋關懷,不管是主題或劇場技巧,都是可圈可點,這部適合親子觀賞的戲曾榮獲2016臺北兒童藝術節演出計畫獎,可說是實至名歸。

影響.新劇場一向善於利用布景表達諸多意象,別出心裁的製作道具,因而每每有意想不到的戲劇效果,而相對過去演出過的戲,這部戲在布景設計應該是最華麗的,聲光的刺激效果也是最好的。

戲劇開始幾何圖形的背景,予人繽紛又紛雜的不調和感,似乎在預告海洋潛在的威脅,果然不久就出現諸多不可思議的廢棄污染物,幸而這些令人發噁的物品,在演員的演譯下瞬間變成青蛙等有趣的事物,讓兒童純真的笑聲洗去汙穢難堪的的印記。雜貨店的畫面是很鮮豔的,連隨意打開的水桶、抽屜都有出人意表的驚喜……畫面無疑是幽默可愛的,但最最令人驚豔的該是小男孩阿海進入書中世界,離奇打開海洋奇幻的孔道,之後舞台上諸多的山脈、布景,礁石,各式靈活多彩的魚偶,和優游於大海的鯨魚投影,舉凡視覺和音效所營造的似幻若真的海底世界,都令人目不暇給。有時藉由鼓聲及演員大聲所唱的漁歌的歡笑熱鬧,不僅給海洋生物優游的舞臺,連漁船的簡單的線條,也彷彿有著卡通般的的趣味。

而燈光也幫上很多的忙,燈光不僅提供換場所需的時間,燈明燈暗之際,深沉的內心戲也悄然登場。每當船長宣布出發去捕鯨時,燈就暗下,闃黑中音樂與低沉單調的音聲,營造出一副風雲變色草木含悲的氣氛。像海盜們貪婪的講述完鯨魚驚人的經濟價值後燈光隨即暗去,而阿海那聲宛如暮鼓晨鐘的:「人為什麼要把鯨魚吃光」的浩嘆,瞬時爬上心頭,令人心痛不已。當再度亮燈,迎來啣著菸斗神秘恐怖的老船長的登場,畢生追逐大白鯨的船長,咬牙切齒而精準的描述白鯨的形象:「二十三公尺長,三公尺高,額頭有皺紋,尾巴被插了三孔」,一字一句在燈光及音樂搭配下令人不寒而慄,而當舞台上出現烏賊偶,代表危機的紅光隨即打出,執魚叉的海盜和搖動的船身,暗示危險性的捕捉活動於焉展開……藉由燈光的交替和音響急促及平和的變換,彷彿宣告著船長無法控制的,除了白鯨還有阿海純潔的心靈,末尾燈暗時阿海自言自語自己能為海洋做甚麼?引人反思人與自然可以是什樣的關係。整體而言聲光應用很成功。

本劇之所以高潮迭起,三位演員的賣力演出,功不可沒。他們雖分飾多角,卻能突破舞台的框架,靈活運用各種道具,生動演出海和捕鯨的驚心動魄,過程巧用物件引領觀眾在現實與虛構的時空交錯中進出,逼真演出阿海與船長兩個主要的角色的分野,他們與其說是邪惡與純潔的對比,不妨看作是大人與小孩的對話。阿海純真自然渴望徜徉大自然與白鯨為友,深怕海中美麗的生物葬身在「海翁窟」,而船長利慾糾結,念茲在茲的是報仇殺戮的痛快,總之在演員通力合作下,戲劇中洋溢著想像力和趣味。

整齣戲有濃濃的夏曼.藍波安的《冷海情深》,也有廖鴻基《鯨生鯨世》海洋關懷的影子,但一齣戲中包容這麼多的素材,觀眾如果沒有《白鯨記》及海洋生態甚至台灣本土神話等素養,導演的用心可能會大打折扣,這恐怕也是導演要思考的問題。但能於短短的一齣戲中,含括這麼多的元素,既要處理環保議題,又不能落於俗套;要給孩童歡笑卻又得維持戲劇的質感,實屬不容易,值得鼓勵並推薦導演及劇團的用心。

《白鯨記》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6/10/8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利用豐富物件,真實呈現原作的某些敘述場景。對於觀看這件事,明確傳達部分告別、現實、相遇,這些屬於成長脈絡的元素,也直白地傳達著環保,與永續生態的概念。(李承曄)
10月
22
2016
過程完全服膺神話學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提到的神話英雄成長啟蒙歷程:先是啟程,英雄受到召喚出發追尋;接著第二階段是啟蒙,英雄冒險途中會經歷無數考驗轉化;最後一階段則是回歸,英雄會帶著冒險旅程中得到的智慧和力量返家。(謝鴻文)
8月
11
2016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