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退位,意識揚升《熱室》
5月
14
2018
熱室(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49次瀏覽
徐瑋瑩(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身為表演藝術工作者,特別能體會表演藝術是「真實的虛幻」,但是很少作品像《熱室》一般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真實與虛幻是如此之對立、卻又同源於一。整齣作品彷彿將心經上的「照見五蘊皆空」以夢幻般的創意具體布置呈現。此文我用舞蹈人的視角,以身為觀眾的身體感受出發,記憶《熱室》從肉身覺受到釋放肉身、意識揚升的過程。

《熱室》將表演空間設計成一個巨大的裝置,觀眾是此裝置空間中的「人體感應接收器」,從排隊通過漆黑走道進入觀眾席的時刻起,我在日常生活中不太作用的感官系統被迫要打開。摸黑走入劇場、席地而坐,我的觀看姿態、空間、視角早已被重新定位。坐在漆黑高大的舞台上(觀眾席正是在舞台上),我與前後左右的鄰座擁擠緊鄰,同時也覺得此身之渺小,猶如躋身於「難民營」的感覺。渺小的我必須「抬頭仰望」投影幕上的影像,有時還得左右環顧兩側的投影。於是,投影幕上的日常影像在我渺小身軀的仰望下,顯得巨大。而當眼前有上下兩個螢幕,左右又各有兩個螢幕時,我更能感受到以血肉身驅觀看的侷限,因為我無法以上帝的視角同時觀看四個螢幕。我的身體限制了我的觀看,我意識到此血肉之軀終將對觀看的可能性產生巨大的限制。

投影幕上呈現的是日常景物,阿比查邦稱之為「直播電影」。感覺沉悶的影像展示日常平凡、單調的真實生活世界。然而,日常生活是如此「真實」與「平凡」嗎?阿比查邦透過鏡頭序列的變與不變、影像停留時間長短,明顯的女/男配音與靜音的輪替,隱匿地拆解生活的真實性。重複卻又不完全一樣的影音在輪映中解構了被信以為真的真實性,提醒觀者看似堅固不變的真實原來是依靠感官(聲音、影像)與人為理智、記憶、聯想等諸因緣相聚而成,因此當所緣變動轉化,真實也隨之變異。那麼,我們信以為真且遊戲其中、為之歡樂或痛苦的世界到底是真實亦或是虛幻?

「直播電影」的影像令我疏離、有距離的觀看。泰國日常生活景象,如建築物、溪流、海邊、船上的人臉、少年仔倚物觀看景觀的身體姿態是那麼熟悉,以至於我難以被吸入畫面中神遊。然而,當舞台大幕隨著大雨聲升起,在煙霧朦朧的空間中幻化出與「直播電影」全然迥異的時空場景,我則完全被震撼、被包圍而神遊於虛幻卻真實的劇場空間。虛幻,是因為光影與煙霧無可掌握;真實,是因為整座劇場空間幻化出的景象與能量完全將我包覆其中。

劇場創作者通常使用真實、詭譎、怪異、絢爛、殘忍等種種的展演技法將舞台變成巨大的黑洞吸引觀者進入其中。這樣的劇場能量是內聚性的,所有能量都集中在舞台上那一方寸的神祕空間,觀者的注意力也被吸入其中。然而,《熱室》的展演卻反其道而行,大量的煙霧與光照手法透過視聽覺能量包圍觀者,猶如從遠方來的巨大能量直面撲向觀眾,襲捲整座表演廳。這個外溢在觀眾席四周的能量,透過光、煙霧與聲音的流變被覺受。坐在此能量四溢的空間中,我被捲入其中,且不費分文力氣。煙霧與光束先以螺旋姿態在我面前開啟以雲霧為「外環」的光之通道。視覺上也能觀察到雲霧不斷在環形通道外緣的光照下聚散變化的奇幻景致。接著是如雨點般的無數小光束掃過觀眾席,而後投射出平面的光域上下移動。扇形的光域由遠方的光點擴大到觀眾席,光域中流瀉著無窮變化的雲霧。當光域出現在我頭頂上方時,彷若觀看高空浮雲;當光域降落在眼睛前方,彷若初昇之日拉開地平線的奇觀;當光域降落在腳下,彷若整個人揚升雲端上。某些時刻幻,光的變化與煙霧的流動幻化出從空中鳥瞰山川河流的景象,就像置身雲端鳥瞰中國山水畫。

神奇的是,在這個時空中我感覺我的身體「消失」了。倘若身體的存在感依靠感官作用對時間空間等具象物質的定位,當具象物質消失而被不斷變化的光/影與煙霧包圍、取代後,身體像似被遺落在他方,只有意識漂浮於所經驗的場域中。意識徜徉於劇場裝置所製造出的幻象,或飛越在漫無邊際的雲端中,或通過光之走道飛向永恆純粹的能量之源。當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自在與解脫的喜悅,卸下物質性、侷限性的身體,讓意識跟著光的能量遊走在無盡的宇宙中,感受平靜喜悅。對我而言,這不再只是觀看表演藝術,而是一場催眠、一場如假包換的夢境、一種另類療法,暫時讓我卸下物質性的身體,讓意識自由飛翔。相對於口語的催眠術,《熱室》的演出是將身歷異域的催眠療法或冥想練習推高到極致,是在人間無所逃離下的一個出口,是對身陷苦難世間的一種短暫出離。《熱室》不只呈(再)現夢境、而是將我襲捲入夢境,且清醒地存在於夢境中。

光影退去,一切消失,我的意識回到身體,回到擁擠的觀眾席。剛才彷彿遨遊天堂般的視覺效果隨著光的消失,雲煙霧氣也無從捕捉。突然,我的心中浮現「照見五蘊皆空」,眼耳所視、所聽,身心所受、所覺都是各種因緣合和,甚至此身也是多重因緣與力量的拉扯而成。那麼,現實世界真的有那麼真實,還是隨著各種因緣而變動不居呢?《熱室》為我上了一課,也讓我有機會出離此世間,讓意識遨遊於天際宇宙邊界與潔白純淨之光交融共振。雖然,那種寧靜暢快也是虛幻。

《熱室》

演出|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時間|2018/04/28 19: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真實與虛擬的影像」與「劇場」的關係,如何以不同形式與程度的組構改變了原本劇場(或戲劇劇場)中的觀看與展演方式,並不會改變劇場讓群眾短暫聚集、在場,共同參與或觀看的本質,而可能更豐富劇場作為展演之所,涵蓋的可能。(羅倩)
8月
31
2018
燈光有選擇的照射時而營造出漩渦將觀者包圍,時而變換海平面起起伏伏,《熱室》中的時間概念自然加之與觀者身上,這便是阿比查邦的目的——共赴一場最原初的夢境。(車曉宇)
5月
15
2018
阿比查邦偏偏不讓鏡頭動,這就使得觀者在其所營造的入夢效果中又疏離於夢境,從而達到一種既睡既醒半睡半醒的狀態。影像中緩慢而長的鏡頭,如行駛中的船頭的畫面,則給觀眾身臨劇場一般時間上的完整和真實。(何曉夢)
5月
11
2018
隨著各螢幕中所出現的空間,有時相關,有時無關,不連續的畫面使時間失去了脈絡,取而代之的是「被空間化的時間」,以不同的長度、狀態和樣貌出現,整體形成了敘事與時空維度之間有趣的多重辯證。(吳政翰)
5月
08
2018
阿比查邦的《熱室》正是打破許多的界線:電影與劇場、夢境與現實、可視與不可視、具體與抽象、世俗與神聖等等,這些都再於收束於柏拉圖所構造的洞穴之中,讓我們對於光所造就的陰翳俯首禮讚。(葉根泉)
4月
30
2018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