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哀傷,原來是《我並不哀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
10月
08
2018
我並不哀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攝影登曼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72次瀏覽
郝妮爾(專案評論人)

「我不知道什麼是幸福,但我知道即使遭遇再大的痛苦,只要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那麼無論順境或逆境,都會距離真正的幸福越來越近。」

「是啊,只要能擁有最美好的幸福,那麼飽嚐痛苦也是一種恩賜。」

-宮澤賢治《銀河鐵道の夜》【1】

《我並不哀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以下簡稱《我不哀傷》)這齣戲的主要構成元素有三:一、日本作家宮澤賢治的短篇小說《銀河鐵道の夜》,二、由柯智豪的音樂創作為起頭的特殊創作過程,三、編導柴幸男風格明確的生死觀。以下我將從第三點開始回頭討論。

三月於臺南藝術節推出的作品《我的星球》,是製作人陳汗青將日本導演柴幸男介紹至臺灣的初聲之作;描述一群即將畢業的高中生,看著身邊的人紛紛移民火星(作為都市的象徵),自己仍舊待在地球上(作為鄉下的隱喻),想要在寥寥無人的學校中做完最後一場表演。此時,一位從火星移民地球的「轉學生」乍到,輕聲唱出自己的移民理由:「我來這裡,是為了死去。」劇末,轉學生終於和地球高中生打成一片,成為他們表演的唯一觀眾,在拍合照的時候詢問她的新朋友-「可以不要忘了我嗎?」

遺忘,幾乎可說是柴幸男創作的巨大命題:一直被惦記的死者算不算死去?遭眾人遺忘的生者算不算活著?只在乎自己而遺忘世界的人、或者只在乎世界而不關心自己的人,我們到底要把心放在哪個位置,才算是活著呢?

回頭來看《我不哀傷》,在北藝大的舞蹈廳與戲劇廳分別存在著兩個角色:「小我」與「小逝」,如同她們的名字,舞蹈廳的小我將在她成長的過程中,變成一個只關心自己而漠視身旁悲劇的人;小逝則在戲劇廳中不斷接到從天而降的「悲劇」劇本(那些小我無權參與的悲劇),並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新演繹各種傷痛。

如果說,《我的星球》能讓觀眾感受到一己存在之重量;那麼《我不哀傷》則是讓觀眾徹底明白自己的輕薄——無論我們付出多大的愛與努力,世界的悲劇還是不會消失,小從一隻兔子被惡意殺死,到巨大的天災傷亡,我們能做的只有痛苦而已,如是,為什麼要耗費那麼大的力氣哀慟?為什麼不乾脆成為一個平靜的旁觀者,慶幸著悲劇不是降臨在自己身上?

《我不哀傷》乍聽之下是一齣沉重、指責意味濃厚的戲,實則非也。

舞蹈廳中的「小我」由三人分別飾演小(陳以恩飾)、中(蔡亘晏飾)、老(黃采儀飾)三個年紀,隨著她們長大,「小我」對「小逝」(施宣卉飾)的記憶越來越淡薄,她忘記當初是不是真的有人期待自己的出生——因為「只要像妳這樣關心悲劇的人增加的話,一定可以拯救我,把我從這裡拉出去」。

「小逝」是誰?為什麼要被拯救?要從哪裡拉出去?這些答案身處舞蹈廳的觀眾無從得知。只能看見在戲的尾聲,「小逝」終於從黑暗中走出,重複著開場時她「小我」說過的話,這是這回兩人身份轉換,「小逝」成為忘記一切、即將誕生的嬰兒,「小我」成為記得一切,已然死去的存在。燈光暗去,全戲終了,我們將哀傷地知道接下來的世界不會有任何改變,一如我們曾經相信自己的付出能夠改變什麼,卻繼續活在充滿各種悲劇的現實裡一樣。

本戲寓意之深,隱喻如此明確,卻不讓人有被批判的感覺。戲裡並沒有拐彎抹角地說出一個政治正確的標準答案、要我們友愛世人或者關心社會,也沒有反向操作地完全表現一個冷漠疏離社會的人。事實上,「小我」是那種看到小動物受傷會掉眼淚、可能偶爾還捐錢到哪個單位的人,極其平凡,平凡到幾乎可說是幸福的女孩。當她回顧此生,踩進各種必然的懊悔,以為自己有能力扭轉過去,才發現所做的一切全是枉然--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而是到最後一刻才明白,她根本沒有全然投入悲劇關懷上,她最在乎的仍舊是自己。

「我只要當一個平凡的人就好了,這樣就會幸福了。」

「小我」終於不幸地發現了這個幸福的結論。

柴幸男如此誠實地剖析人的心理,又一次轉化了生死的價值,反而容易引領觀者回顧自己一生難免踩進的、曾經視為悲劇的水窪,憶起那些被淋濕的記憶,而感到被深深的理解著。

演出過程中,連接著戲劇廳的「小逝」與舞蹈廳的「小我」,除了藉由郵差先生(Fa飾演)來回傳遞的書信之外,接著就是音樂與文學了。

《我不哀傷》是一齣音樂先行的作品——柴幸男產出劇本之前,先給音樂設計柯智豪六十個關鍵字,任其自由發揮,自己再順著音樂的節奏與氛圍撰寫。其實,在觀看的過程當中我們很難知道音樂先行的差別在哪裡,因為大多時候,樂音都像薄霧一樣襯著整場演出,有些時候不認真聽簡直就要忘記有音樂的存在了。

然而,我認為正是音樂先行的關係,才加深了此戲的溫柔。在無法得知劇本全貌的狀況下,設計能抽出所有的刻板印象(諸如死亡是緩慢的,生活是輕快的,悲劇是沉重的,幸福是高昂的種種),本戲的音樂充滿自然音(如海浪與鳥鳴)、噪音(彷彿施工現場)、偶爾是錯置的古典氛圍,偶爾又是時尚的流行節奏,甚至有人聲詭異歌唱……凡此種種的創作任性,使聲音不再只是貼合主線的配角。到頭來,我竟然在輕快的節奏裡眼淚掉個沒完,又在平靜遲緩的弦律時爆笑出聲。

接著,再談到宮澤賢治的短篇小說《銀河鐵道の夜》在戲中的意義。

「小我」在快長大之前寫了一封信給「小逝」,隔夜發現了一本書,隨著她漸漸將「小逝」遺忘,這本書成為遙遠的記憶之海中最後的證據,雖然--她最後連這要證明什麼都忘記了。

小說《銀河鐵道の夜》中,主角喬凡尼和他的朋友卡帕內拉搭上了一輛奇異的列車,在那輛車上,他們因為青春期與家庭因素造成的彆扭隔閡全然不見,彼此像個大人一樣成熟的聊天,下一秒又變成孩子有漫不經心的幻想。等到「列車上的午後之夢」清醒後,喬凡尼看見鎮上騷動,不安地問:「發生什麼事了?」一個人告訴他:「有小朋友掉進河裡了」。那個小朋友,就是卡帕內拉;那場夢,原來是卡帕內拉與自己的漫長告別。

在《銀河鐵道の夜》,喬凡尼和卡帕內拉斷斷續續地討論「幸福」的真諦,在他們最接近幸福的時刻,卻是喬凡尼最是感到一股難以言喻的寂寞之時。小說中將幸福之境稱之為天堂,我認為,這也是在《我不哀傷》中一再指稱「小逝」存在的地方、「小我」死去後的世界為「地獄」的原因。無論是小說中的天堂,或者是本戲中的地獄,都不應該以一般的常識解讀才是,天堂大概是悲傷的人卻能感受幸福的地方,地獄應是幸福的人卻感到悲傷之境。

「只要能擁有最美好的幸福,那麼飽嚐痛苦也是一種恩賜。」小說中的這一句話,在我看來,幾乎是本戲的隱藏文眼。「飽嚐痛苦也是一種恩賜」這句話,究竟是妄想,是自我欺騙,是心之所向還是安慰人的話呢?

你問「小逝」,只要飽嚐痛苦,真的就能感受到幸福了嗎;你問「小我」,在擁有最美好的幸福過後,她覺得痛苦是恩賜了嗎?又或者,痛苦之人無權擁有幸福;而幸福之人,將終生被擺在悲劇之外,才是命運的常態呢?

在明白這一層面之後,回頭看「我並不哀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將會明白原來這個題名不是冷嘲熱諷,不是旁觀漠視,不是後知後覺,而是一句極其沉痛的自白——

何以言之?實在難以解釋,恕我在此提及法國小說《雲的理論》一段:小說裡的主角Akira・雲上先生對雲有異常的愛慕,但始終無法說出個所以然來,直到年老時他忽然猛然想起,自己曾經在河裡目睹核爆時遠方的雲「像一隻腳著地的古怪蕈類」,接著世界下起黑色的雨……漸漸想起他當年奇蹟似地在核爆中生還,並且徹底失去了他的人生;於求生的過程當中,Akira・雲上發現自己因娃娃臉而被人錯認成孩子的身份有助於生存,於是開始謊報年齡,取得新的身分證(與人生)就此活下去。他開始相信所有他捏造的謊、遺忘所有痛苦的記憶,直到晚年才想起這一切。對此,小說中這麼寫著:

「Akira・雲上沿路哭。他哭,不是因為自己是孤兒,也不是因為自己是廣島核爆的倖存者,更不是因為他虛構了自己的人生;他哭,是因為自己竟然可以存活下來,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樣失去性命。他這時候總算明白自己攪動了那不該攪動的。」【2】

——是的,原來真正的哀傷,是我曾經因離你遙遠而不悲傷——身為自始至終都站在悲劇以外的「小我」,在死後也總算是想起這件事了。

註釋

1、《銀河鐵道の夜》宮澤賢治著,賴庭筠譯,台北:高寶國際出版,2013年;頁281。

2、《雲的理論》史岱凡.奧德紀著,邱瑞鑾譯,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年,頁94。

《我並不哀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

演出|柴幸男、莎妹工作室、再現劇團
時間|2018/9/30 14: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舞蹈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即使這齣劇仍存在著有時過於勵志一廂情願的文藝台詞,或是轉譯過來經演員詮釋,過於舞台腔的唸白,但仍能在關鍵之處,發散並傳遞出其內在誠摯相信的信念與心志,不會因身處的世界天災人禍頻傳而有所改異。(葉根泉)
10月
08
2018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