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寫實與真遊戲《2012新人新視野──戲劇篇》
11月
26
2012
新人新視野/約瑟夫‧維特杰(國藝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3次瀏覽
鴻鴻

由國藝會和兩廳院共同甄選、製作的《新人新視野》,提供「學院後」創作者與專業環境接軌的橋樑。今年戲劇篇的兩個製作,一個挪用西方文本試圖本土化,一個取材西方背景卻自由原創;一個貼近寫實、一個後設遊戲;不只風格迥異,更是兩種背道而馳的美學方向。

黎映辰導演的《媽媽我還要》是1983年普立茲得獎劇作《晚安母親》的刪節版,呈現一個女兒自殺前與母親的對話,陳述生活的種種不如意,母親力勸不果,最終不得不接受女兒的死亡。兩位經驗豐富的演員,不知為何採用相當通俗劇灑狗血的表演方法。在不大的實驗劇場內,卻選擇使用麥克風擴音,徒然讓表演更加失真。背景是一道傾斜的牆,只是指陳出這個家庭內部的傾斜,卻與表演完全無涉。導演用了少許手法,例如強調甜食的重要性,例如讓演員把桌子立起當作門,又例如添加最後一個畫面,讓母女對坐,落葉從天而降。但基本上還是在一種極其保守的「偽寫實」風格內,沒有經營出真正的寫實質感,也沒有新視野可言。

姜睿明導演的《約瑟夫‧維特杰》是由一批北藝大學生集體發展而成,取材一名入籍美國五十多年的前納粹份子被起訴的新聞。情節在法庭與往事間往返,看到一名德國少年如何隨熱中納粹的哥哥加入黨衛軍、如何在戰後與哥哥互換身份逃亡、以及在流亡中的多重匪夷所思的經歷,最終引出國家與個人認同的大哉問,也隱隱扣回台灣今日的現實,頗有布雷希特以西方筆墨借喻四川與高加索的意味。

這曲折的故事被導演以靈活的歌隊調度,快速切換角色與節奏,表演機智,主題耐人尋味,敘事方式出人意表,有小型史詩的架勢。可惜或者編導與演員仍太年輕,對於二戰時期德國社會的描寫與轉折,有不少不合情理的設想,在表演上也帶有太多當代台灣青年的氣息。空台上只有一根頂天斜柱,像把這飄忽不定的人生牢牢釘在台上。全場以現場鼓聲做為配樂主軸,時而宛如舞龍舞獅出場、時而彷彿非洲鼓附身,往往太跳tone。導演本人穿插的一段戲中戲,更有譁眾取寵、玩得過火之嫌。然而以遊戲性風格書寫龐大的國家權力與個人身份的命題,最終散發出一股深沈的漂泊感,堪稱舉重若輕,創意十足。只是,我忍不住會想,何必捨近求遠?從台灣近當代史中,豈不有更多如此乖謬的人生?倘若他們有心書寫,理應更能掌握真實的分寸,予觀眾更深的撞擊。

《2012新人新視野──戲劇篇》

演出|導演/黎映辰、導演/姜睿明
時間|2012/11/1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
挽回人世間的正義,理當如此——但死者能否有?《騷動之川》便是意圖把它昇華到神思境界,召喚萬物齊運的感素;端看首幕的女神到幕終的女童,一個令人矚目的美學扣環。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