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往哪去?《C-LAB 聲響藝術節系列音樂會─科技X音樂》
12月
26
2019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6次瀏覽

馮奕祺(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碩士班)


跨界展演為近年來明顯的趨勢,許多創作者紛紛「跨」出長久耕耘的領域,與他領域互動。筆者觀察現今「跨」界有幾個現象:一、科技進步,使得創作者有更多不同以往的手法去詮釋作品。二、為了追求更高的藝術水準,進而跨到他領域探究其型態或與之互動。三、在票房宣傳上,「跨」也常常被作為銷售賣點之一,以此吸引更多淺在客群。筆者認為不論「跨」的動機為何,「跨」出後的動作則需創作者不斷實驗,才能得知更多面向。

今年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為宣告「臺灣聲響實驗室」啟用,而與法國「音樂與聲響研究統合中心」(IRCAM)合作舉辦「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1】。而藝術節也展出數件新聲音科技作品,橫跨音樂、劇場、電影等領域,也希望藉由聲音的實驗,找尋更多聲響的藝術性。

而此次藝術節作品中,筆者最感興趣的為「C-LAB聲響藝術節系列音樂會─科技X音樂」,演出團隊為臺北市立國樂團(TCO)與L’Instant Donné室內樂團。演出上半場由法國L’instant Donée室內樂團演奏四首聲響作品,而IRCAM也負責電腦音樂設計的部分,下半場由臺北市立國樂團演奏陳樹熙的《藍與白》,以及陳鋼與何占豪共同創作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今年正適逢該作六十週年,也特邀1989年首次在臺擔任此曲主奏的小提琴家蘇顯達。經由上下半場的節目安排,突顯東、西方各自的美學精神,理性對比感性,科學實驗對比經驗傳承,對於像筆者非音樂專業的觀眾來說,這似乎是快速且更具體來體驗音樂的跨文化詮釋。

音樂會上半場為四種不同科技運用的聲響作品:

一、拉斐爾.山度(Raphaël Cendo):《數據劃痕》Scratch data,打擊樂器和電音,10分鐘。

二、馬格努斯.林登伯格(Magnus Lindberg):《船長二世》Steamboat Bill Junior ,單簧管和大提琴,10分鐘。

三、奧立佛.梅湘(Olivier Messiaen):《鳥群深淵》Abîme des oiseaux(《時間終結四重奏》之第三樂章 mouvement du 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 ),單簧管,8分鐘。

四、亞歷山大.舒伯(Alexander Schubert):《嚴肅的微笑》Serious Smile),鋼琴、打擊樂、大提琴、指揮和電音,13分鐘【2】

筆者在此依序稍做討論:

《數據劃痕》音樂家運用電音聲響及打擊樂器呈現出擊樂中獨特的節奏性及渲染性,在這段聲響表演中,這些聲響不是和諧悅耳的音樂,也不是鬼哭狼嚎的噪音,擊樂長期以來為交響樂團中扮演「節奏」與「速度」的重要角色;而電子音樂為20世紀以來,逐漸興起的新型態音樂,而在電子樂中,創作者可以大膽的嘗試不同的節奏及聲響,甚至隨意排列組合,對於普羅大眾來說,比起創作需要規範的曲目,電子音樂則平易近人些。這段聲響表演中,雖說是一段節奏性的聲響呈現,卻也探討著不同時代的音樂呈現方式,筆者也在思考此段聲響表演是否為「現代音樂」還是「一段具有節奏性的聲響」呢?然而「音樂」的定義是否需要被重新思考呢?


數位劃痕(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船長二世》、《鳥群深淵》較為一般常見的演奏方式,無科技元素加入。筆者深感納悶,主題為「科技X音樂」,那為何這兩個曲目是無添加任何科技的呢?「文本誕生,作者已死。」【3】,對筆者來說,透過兩首曲目演奏更能感受科技使用與否及渲染力,看著觀眾反應,也能理解為何要「跨」。


嚴肅的微笑(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在節目冊中,《嚴肅的微笑》是被這樣定位的,「為一齣燈光與動作的滑稽劇場」【4】;但筆者下了一個副標,「演奏家們一同呈現一段聲光表演」,四個演奏者,其中三位個別演奏鋼琴、打擊樂器、大提琴,一位擔任指揮家,而背景撥放事先預錄好的聲音,錄音中有除了上述三種樂器的聲音,還有電子音及其他聲響,觀眾很難去分辨演奏者是現場演奏還是搭配錄音做出演奏動作,此種虛虛實實的曖昧關係,讓筆者重新思考「人」音樂中的定位,究竟是科技驅動演奏,還是創作驅動科技使用呢?在目前科技使用頻繁的世代,「人」在藝術創作中是否也要重新定位?

下半場為臺北市立國樂團演奏陳樹熙的《藍與白》以及陳鋼與何占豪共同創作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藍與白》為陳樹熙的作品,他嘗試用音效與音樂描繪勾勒之。【5】對於筆者來說,是個新奇的體驗,在臺北市立國樂團的現場演奏下,也加入一些錄製的情境音效,兩個為不同時空下的聲響,藉由觀者的聽覺建立起第三個視覺化的想像空間。透過科技整合創造多層次的虛實空間,這也是不少當代藝術創作者使用的原因;而在創作面,陳樹熙具西方音樂基礎,但所成長背景透過自我文化與土地的認同,創作出此作。筆者認為此創作過程為跨文化的對話。要將自身所受的專業訓練系統,帶入原生的文化自我認同,而不被自身專業的系統框架設限,這也是「跨」界/領域表演中所需學習的態度。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提供)

如文首所提,2019年適逢《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創作六十週年,特邀1989年首次在臺擔任《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主奏的小提琴家蘇顯達。【6】此舉有向大師及歷史致敬的意味。提到梁山伯與祝英台,想必一定會提到1963年由香港邵氏電影翻拍的經典版本,筆者為1992年出生,但還是有幸看過此經典之作。

此段演奏中,觀眾須配戴3D眼鏡來欣賞立體影像,影像場景由香港沙畫藝術家海潮創作,搭配「真快樂掌中劇團」的操偶呈現,就使用媒介來說,3D立體影像X沙畫藝術X現場國樂X偶戲呈現,已為跨界型態展演,也讓筆者立刻想到最近具討論性的「沉浸式」一詞;而在美學部分,來自於香港的沙畫場景創作、真快樂掌中劇團的操偶呈現以及臺北市立國樂團的國樂現場演奏;而不同藝術創作需整合在一起,藝術總監及其美學扮演關鍵的角色,這也是筆者觀察目前跨界展演中,不斷提及的議題。除了整合外,如何將不同藝術的美感各自彰顯並不互相干擾,也是當今「跨」所努力的目標。身處在跨界的時代,雖時刻充滿變動,但筆者深信變動會激發更多能量,期許未來我們能「跨」的自然且優雅。


註釋

1、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官方網站。https://clab.org.tw/event/c-lab-sound-festival%EF%BC%9Adiversonics/

2、C-LAB聲響藝術節演出手冊。

3、羅蘭‧巴特

4、同註2。

5、同上註。

6、同上註。

《C-LAB 聲響藝術節系列音樂會─科技X音樂》

演出|L’Instant Donné室內樂團、 臺北市立國樂團附設學院國樂團
時間|2019/11/23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