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效果滿足與過飽的平衡《探索侏羅紀―搶救任務》
4月
15
2021
探索侏儸紀-搶救任務(瓶子先生魔術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6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理想中的兒童劇,應該是娛樂性、教育性和藝術性兼具,如同金字塔穩固的底座三端,撐起一齣兒童劇的骨幹。

以此標準來檢驗瓶子先生魔術劇團《探索侏羅紀―搶救任務》,先說娛樂性,魔術本身具有強大的奇幻吸睛效果,當它與戲劇結合成為「魔術兒童劇」這樣的新品種時,形式上的創新,是一條可以持續探索開拓的創造之路。就這齣戲運用的各種魔術來說,手法俐落、戲法敏捷多變,確實有讓人目不暇給的感受,戲一開始至結束,耳畔不停聽見孩子發出「哇」的驚呼,那是真誠的讚美,是驚喜的愉悅享受,毫無懸念,娛樂性滿分!但也因為魔術的表演橋段,以及使用魔術互動的過程,一直使氣氛處在一種情緒高漲的催速狀態,有如坐雲霄飛車,瞬間飆升腎上腺素的體驗,是很過癮沒錯。可是,對兒童心理,以及理想的兒童劇而言,節奏起伏律動,不是一味追求激速快衝,而是能夠巧妙透過情節快慢適中的調節調度,讓急緩有致的節奏隱然成為一條貫穿情感和思維的線,比方小傑與考古研究者瓶子先生要穿越時空回到侏儸紀時代,此時以手影戲法呈現,可惜小傑與瓶子先生在此台詞太囉嗦多餘,當手影做出鯨魚、大象、老鷹等生物圖像,讓觀眾安靜欣賞想像並不難解,實在不需要把每個生物圖像的名稱也一一道出;而且這裡的背景音樂若能用科幻或充滿神秘感的音樂,取代戲從頭到尾多半是歡快熱鬧的音樂,讓戲的氣氛營造出穿越時空的神祕氛圍,拉開的想像空間,有助於情感對接下來的侏儸紀場面產生更大的期待與興趣,當然還有細緻的欣賞。然後,再激發觀眾對拯救任務更深刻的情感認同,也許更能體會小傑姐姐為何失蹤,先行來到侏儸紀世界執行搶救任務遭遇的困難、哀傷與希望之種種。

換言之,使觀眾的審美感受能從感官娛樂層次,進而通往內省的審美覺知時,藝術性的提升,自會加乘娛樂效果,讓戲更美好雋永可一再回味。這齣戲將來再演出,務必要再思索如何讓娛樂效果滿足,卻又不致過飽的平衡;就像品嘗美食,吃太撐絕對會不舒服的道理。這齣戲中過飽的地方,又如許多指示物件的台詞,說明那是一朵花、那是一條魚、那是什麼東西……其實都可以刪去,不用擔心兒童看不懂。語言的細琢是台灣兒童劇本常忽略的部分,有時「言有盡而意無窮」是美,凡事都說明說破,反倒失去美;當小傑看到花,台詞說到:「哇!那裡有一朵花,我喜歡花。」走近時卻又說:「我對花過敏。」然後打了一個噴嚏,恰好可以運用魔術讓花一瞬間枯萎。可以理解這裡要呈現的娛樂效果,然而卻造成教育性的扣分,一個明知道自己對花過敏卻又靠近的人,這樣的舉動豈不是有點傻!此處倘若改成不多說話就走過去看花,嗅聞一陣,突然打噴嚏,表演乘載的意涵一樣可觀可感。

話說太多之處,另見於演員習慣性地讓太多台詞都加上「哇」、「啊」、「唉呀」等語助詞,不管用在句前或句尾,使用過於浮濫,且音刻意拉長,很容易讓表演變得浮誇,這也是台灣兒童劇演員普遍的通病。既然話語太滿了,淨化之後的留白,也是讓感官鬆弛呼吸,不致於有被雍塞的感覺。

壅塞,最需要調整改善的還有演出空間,這齣戲演出的場地真的太狹窄,加上魔術表演道具與佈景甚多,演出中就出現幾次演員走位時把道具碰撞倒地,幸好演員足夠專業應變,巧妙帶過化解尷尬。將來再演出勢必要慎選場地,對戲的完善絕對有益。

最後還有一個看法,即這齣戲標榜「沉浸式劇場」,然而除了觀眾有參與寫下拯救恐龍的方法之外,其他時候觀眾仍是被動的欣賞者,離沉浸式劇場還是有些距離。按傑森.華倫(Jason Warren)《虛擬真實:沉浸式劇場創作祕笈》指出,沉浸式劇場可以看到的共同線索,「這些作品在兩方面上有所(或者試圖要)創新:觀眾的角色,以及如何使用劇場的空間。」概念方向有所指引,若要繼續以沉浸式劇場形式創作,必然要再審度琢磨。捨去標榜「沉浸式劇場」亦無妨礙,畢竟在兒童劇創作還在起步階段的瓶子先生魔術劇團,只要專注精雕細琢凸顯自身獨一無二,別人無可取代的「魔術兒童劇」,讓娛樂性、教育性和藝術性齊備,使觀眾樂於沉浸其中,成為台灣當代受歡迎的兒童劇團是可以期待與祝福的。

《探索侏羅紀―搶救任務》

演出|瓶子先生魔術劇團
時間|2021/04/11 10:30
地點|杯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