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媚俗也不避世,一聲《哎~撒撒》,以本身的主動,踏實當代
8月
31
2021
哎~撒撒(蒂摩爾古薪舞集提供/攝影巴卅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4次瀏覽

汪俊彥(2021年度駐站評論人)


2019年蒂摩爾古薪舞集推出當年全新製作《哎~撒撒》,於屏東演藝廳實驗劇場以及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各演出三場。當年有機會在戲劇院實驗劇場觀賞,為其影像結合劇場,並在黑盒子空間中重建部落一隅,複合舞者身體動作的明快、爽朗與自信,留下深刻印象。今年度愛丁堡藝穗節雖已經重新恢復舉辦,但仍未開放國際藝術家實體參與,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則利用線上Summerhall 數位展演平台推出四齣作品,蒂摩爾古薪舞集以《哎~撒撒》為本,推出結合舞台作品的影像與新的拍攝剪輯而成的Ai~Sa sa。

Ai~Sa sa雖然看似是《哎~撒撒》的影像版,但這個作品以舞者身體表演為軸,分別佈建在劇場、部落、攝影棚等場景;而動作則透過持續延伸,不斷自由地擴增至每一個空間。當我們不視其中的「劇場」場景,是身體存在的本真所在——亦即不視舞者仍在劇場表演為中心,而其餘是為了搭配線上影像版本而產生的點綴——反而認舞者於劇場的演出與其他各處場景為平等,包含部落的巷道、住家的後院、棚內白盒子的餐桌、黑白片的影像衝突、黃燈下的獨舞與耆老共坐時的獨唱等,皆為舞者動作的無處不在,則整體線上作品呈現出身體與姿態的高度統合性:處處放蕩喜怒哀樂的情緒,雙人甚或四人間調侃、嬉鬧、打罵、捉弄的互動,個人無處不自得地沉浸或與黃燈獨盞間的對話與哀悼。由身體構成的影像敘事,無一不引導牽動著觀看者。

四位舞者服裝鮮豔明亮,三位男舞者身穿紫色襯衫加體育褲、螢光綠襯衫加芥末黃長褲與薄紗半透明的上衣與點點裙,唯一一位女舞者則是連身芥末黃小洋裝;每一位都會戴上彩色框墨鏡、每位舞者也都身體婀娜,在碎步、扭臀、搖擺、扭腰、纖細手指動作,也恣意輕鬆轉圈、翻身,在節拍點上收張,在法國香頌與蘇格蘭笛聲中,自信而毫無身體做作扭捏。


哎~撒撒(蒂摩爾古薪舞集提供/攝影陳長志)

2019年的演出介紹說明中,「ai~ sa sa」的原意是排灣族當代社會發展出的新語彙新腔調,是調侃自我的態度語助詞。演出在劇場舞台上布置了鐵皮圍籬、酒瓶、竹編、蓑衣、自然景觀植物、居家用品擺設等,以鋪建日常生活中的姿態來構築身體動作的意味清晰可見,但某種帶著喜劇張力、小小荒誕感的編舞,則不斷與前述的日常設定形成對話,形成第一層的身體自由:遊走在日常與定義日常之間。除此之外,不管在2019或是2021的版本,編舞家並身兼影像、舞台與服裝設計的巴魯・瑪迪霖,都在這個表面上看似部落日常的編舞中,加入濃濃的「歐洲味」,但Ai~ sa sa又不無調侃地處處搓弄這個「歐洲味」,這是我覺得的第二層身體自由。

在多數原住民表演的當代論述中,不乏圍繞在原民性、儀式及部落風格樣態、或城市部落、自然山野等議題的關注(幾乎對照著如京劇演出,總是少不了睜大眼細看京味足不足、程式行當在不在⋯⋯等),Ai~ sa sa當然也可以同樣問這個問題,但我更覺得Ai~ sa sa精彩而突出之處,在於不迴避編舞的具體物質情境,如在部落衍生的日常觀察,卻不陷溺於任何本真的認同追尋,如四位舞者鮮少呈現身體作為集體一致的穩定畫面,即便同樣的動作,反而多是在不同衣著的設計下各自揮灑流動。這種自由的揮灑,在幾處性別互動中,也完全突破長期現代「性」(sexual modernity)的規範,無論是性保守或是性平等。Ai~ sa sa不是兩小無猜的長大版本,四人交互變換的打鬧與即刻反轉、男舞者以薄紗、裙裝展現的刻意性挑弄,一再指出「你以為的性,卻不是我們的關係」。同樣,或許我們還可以延伸:「你以為的歐洲,卻不是我們的規範」。

從一開始煞有其事的以西餐刀具切蘋果,到後來不無認真的啃蘋果、吐蘋果核;在切洋蔥的一段,也似乎在說明:「你以為的落淚,不一定是我的哭」。Ai~ sa sa不依賴尋找原住民或部落的定義,卻又不假裝無視於種種現代、性別、西方與規範,亦不是僅在諧擬中創造替身,而是主動地掌握發言動作、選擇場景,將這個自由的身體,延伸至任何觀視之下,如實驗劇場、如部落日常、如耆老的凝視、如白盒子攝影棚內的搭景,當然也在昏暗黃燈下與自我的相處。蒂摩爾古薪舞集的Ai~ sa sa不炫技也不假裝弱者、不媚俗也不迴避世俗,精彩地定義了身體與當代的路徑。

《哎~撒撒》

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
時間|2021/08/06~08/29
地點|線上放映(box offic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屆的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以線上轉型為策略,推出了四檔線上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的《哎~撒撒》為其中一檔,⋯⋯欲觀察與討論的標的在於:「影像媒介」是以何種方式介入並參與作品,對作品的增添與削減又在哪一個部分。(陳佳伶)
8月
25
2021
他們所追求的並非動作意義上的美,而是由內在情緒自然產生的狀態,舞者們盡情瀟灑自信,此時,觀眾是否覺得好看,彷彿不再是最重要的事,他們專注地將自己內在的情感、情緒狀態及想說的話傳遞給現場的每一個人,顛覆了以往我對於「美」的認知。(黃珮綺)
1月
02
2020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