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了什麼虛實?《超自然神樂乩》
8月
18
2020
超自然神樂乩(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軒朗 )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8次瀏覽

張懿文(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超自然神樂乩》以後人類視角,演出科技時代的電子薩滿招魂,透過阿凡達(avatar)擬像,進入巫的身體,想像未來與宗教靈體對話的「出神」經驗。藝術家徐家輝延續著去年《極黑之暗》中透過科技、靈媒與土方巽的舞踏身體交流,【1】而今年的《超自然神樂乩》,則分別以西伯利亞祖靈翁鋼(OnGon)與臺灣三太子哪吒為主題,上半場通過田野調查的影片、配戴動態捕捉感應器的舞者,還有隨之旋轉、擺動向量線條的動畫風景,企圖發展數位時代中「出神」的舞蹈經驗之可能,與下半場喧囂熱鬧的臺灣當代數位化宗教表演相較,帶給觀眾兩種完全不同的觀舞經驗。

上半場舞作,穿插著徐家輝至西伯利亞拜訪薩滿巫師,尋找翁鋼祖靈的紀錄片。他先從蘇維埃政府壓迫薩滿儀式的殖民脈絡起始,以田野調查的紀錄影片,帶領觀眾進入此篇章。影片中巫師衣袍和法器色澤鮮豔,有如異國奇觀,對此宗教和儀式完全疏離的臺灣觀眾,只能從徐家輝反省著「儀式演出一場兩百至三百歐元」的文化觀光消費層面,以及他和薩滿巫師非得透過第三者(翻譯人員)來達成互動的溝通方式,來思考這場宗教文化之旅,是否如電影或俗語 「Lost in Translation」所暗示的迷失?而這個影片的開場,好似也隱藏了「不可能再現他者儀式」的隱喻。

超自然神樂乩(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軒朗 )

演出開始時,觀眾席最前方就是音控台,而極簡空曠的舞台上,除了正中央白色圓形外,後方的投影幕和雷射光裝置,直接呈現在空間中,宣示了演出的企圖——透過科技介入靈肉、穿梭數位與自然,讓神明透過科技而降臨、讓舞者進入出神體驗。舞者王甯穿戴著動作感應裝置,緩慢步入舞台,在電子音樂音頻低但節奏強烈的波動中,聲音滲透了整個劇場空間,讓人聯想到遼闊草原的浩瀚無垠,而金屬與電音摻雜、層層堆疊的音效,也形塑出一種調性冷冽,具科幻感而中性的空間,舞者全身被感應裝置包裹,也像科幻小說中的未來實驗場景。王甯以精準的方式舞動身軀,與此同時,透過感應裝置的轉換,投影幕上也即時出現了抽象的薩滿形象,不過雖然舞者與投影中的薩滿一起晃動,但在舞者受限於地心引力站立舞動時,投影上的薩滿卻有著不同動態,不停旋轉而創造出有網路流線意象的垂直縱橫線條,彷彿透過影像流動,創造出一個宇宙。隨著重低音與繁複的背景投影,創作者似乎刻意透過大幅度和高頻率的聲音,來牽動觀眾的視神經,引發類似3D暈眩的效果,意圖使人進入有意識與恍惚間的中間點,也就是,透過技術讓人進入科技時代宗教祭儀中的「出神」狀態。

然而,這場科技表演並沒有讓人達到「出神」的狀態,卻反而給人一種莫名的疏離感——舞者的身體動作精準,卻看不出動作與前述紀錄片之間的關聯;背景的薩滿投影看似有趣,卻依舊無法讓人得知與舞者相互擺動間的意義。我們不知道這些動作是否來自舞者過去既有的身體訓練,抑或是一種裝模作樣的「精確表演」,而臺灣的觀眾對於這個來自西伯利亞的遙遠宗教,既不能深刻理解原始脈絡、也無實際參與,更不可能從短短而破碎的田野調查影片中,得知此種薩滿祭儀的相關細節,只能從形式的神祕和視覺意象的新穎,感受到召喚異國神靈的意圖。雖然創作者企圖透過科技藝術的介入,將異國情調的特質中性化,然而這場召喚「出神」的嘗試,卻在冷凝的科技藝術現場,徒留漠然的疏離。

有趣的是,這樣的疏離感,卻反而能引發其他的創作聯想:為何創作者會想要透過「科技」再現「出神」的身體經驗呢?科技時代下的數位「出神」取代真實意義的出神,有什麼特殊之處?若以舞蹈起源論而言,舞蹈的起源之一即是宗教儀式,而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專業訓練與祭儀中的身體訓練,一直有著互通之處。在現代舞傳統論述中,從美國現代舞瑪莎葛蘭姆的希臘神話、聖丹尼斯對東方女神的嚮往,甚至是俄羅斯尼金斯基現代芭蕾《春之祭》重現儀式召喚神靈的場景,都探討了一種劇場中出神的相關經驗。而我認為《超自然神樂乩》與前述現代性的身體論述不同,它提出了對數位身體性的幾個疑問:數位時代如何解釋舞蹈的起源?在人機合體的時代中,舞蹈的重力、跳躍、移動和轉身有何不同?為何要用阿凡達來跳舞?身處在科技時代、甚至是人類世的時代,數位的身體性應該如何被解釋?上半場的演出,似乎正是創作者透過科技回答上述議題的實驗性過程。

超自然神樂乩(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軒朗 )

而下半場的〈寶島三太子〉,則以臺灣民眾熟悉的宗教人物著手,由表演者林素蓮、陳彥斌Fangas Nayaw和宋偉杰擔任「哪吒」代言人,與上半場類似,同樣以明顯的科技在場,巧妙地呼應臺灣三太子信仰已被數位媒體改變的現實。有趣的是,因為三太子文化在臺灣如此庶民、如此貼近生活,且一般人都或多或少熟悉宮廟身體的搖擺動勢,觀眾甚至不需要田調影片前導,就可以輕易地進入這個演出之中——而前提是對寶島三太子脈絡有一定的熟稔度。

有藝術家採訪三太子乩身的影片,和現場演出三位「哪吒」代言人光怪陸離的直播現場,充滿嬉笑歡鬧又不正經的氣息,但卻也與當代網路直播和網紅媒體、宮廟數位行銷化的現實互文指涉。舞台放置著多架螢幕,在不同的場景會移動變換,三個代言人/舞者/肉身也呈現著完全不同的質地,是臺灣多元身體形貌的影射,也暗示臺灣信仰文化的不同切面:綜藝化、混種媒體、眾聲喧嘩。在耳熟能詳的混雜聲響中,三位表演者也逐漸進入起乩的舞動,此刻我的心思卻完全進入了陳彥斌成為「阿美族乩童」的想像,這似乎也湊巧地暗示了臺灣多元宗教文化的混種特質,令人莞爾卻又值得深思。

演出結尾,舞台後方投影上出現了數位化建模放大的口腔,從嘴巴咽喉、食道一路來到了口腔內部,最後才發現竟是一尊3D建模的「哪吒」。觀眾透過螢幕中的三太子背影,一同在未來世界的臺灣城市殘骸中前進,祂的移動方式和空間場景,就像虛擬的一場線上遊戲,而(遊戲)影片中破敗牆面上「Free Formosa」的標語,也許回應著現實世界香港的主權問題,或許也暗示了藝術家對臺灣未來的憂心忡忡。而此刻在DJ台前,早已打扮得金光閃閃的現場音樂設計Betty Apple,開始向側邊直線緩步前行,呼應螢幕中走過廢墟殘骸的遊戲主角,一起漫步到城市盡頭。望向閃耀著金光旋轉的巨大虛擬三太子,讓人聯想到藝術家姚瑞中的作品《巨神連線》——巨神遺跡在虛擬世界裡被遺棄,而被遺棄的數位神像,又代表了什麼樣的現實隱喻?

註釋

1、徐家輝這幾件作品也讓人想到藝術家許家維2016年創作的《神靈的書寫》錄像裝置,許家維透過扛乩儀式邀請鐵甲元帥進入攝影棚,向祂詢問有關武夷山上廟宇的原初樣貌,透過對神轎所進行的動態捕捉(motion capture),將神轎的動態轉化為3D動畫,再依據元帥所描述的線索,在影片中建構一個3D的廟宇場景。《神靈的書寫》與《極黑之暗》、《超自然神樂乩》同樣探問當代藝術與民俗儀式、數位世界與神性世界的關係,但許家維的作品是以視覺藝術展覽的方式呈現。

《超自然神樂乩》

演出|徐家輝Choy Ka-Fai
時間|2020/08/02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超自然神樂乩》這裡,已不再強調紀錄一場直接與真實的翁鋼儀式,連續性的影片時間結構已被打散,更像藝術家的田野旅行筆記。遠方的儀式真實成為一種虛構,即刻的線上直播參與才是當下的真實,影像是否成了對於在場的取代,或是一種共在?(羅倩)
9月
01
2020
談《超自然神樂乩》(以下簡稱《神樂乩》),不能不談「神仙」。⋯⋯究竟是神祗降駕而引導作為人的乩身?還是人的肉身依其社群傳統信仰文化及身體訓練所反射的對於神祗的想像?然後,從這些思考裡,我們得以進一步提問:「神」究竟是什麼?(朱峯誼)
8月
20
2020
藝術家們在鍥而不捨的嘗試下,也讓當代藝術的宇宙中,多了一些閃爍的火光,甚至成功透過呈現方式或外在形象的移轉,讓民間信仰有了更為人所知的親切面貌。但這一切,仍舊應該要建立在各項傳統精神核心的本質,而非僅是既定印象的表象投射。(楊純純)
8月
17
2020
我們不難理解徐家輝把當代科技與上古宗教儀式接合起來的作法。在古今對照與辯證之間,他讓我們看見當代舞者(或是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身體訓練,與上古宗教儀式乩身的通靈功夫,兩造之間是否連通,有何異同?世俗化社會後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其前身是否就是宗教社會裡的巫覡?(許仁豪)
8月
10
2020
徐家輝聲稱「《超自然神樂乩》是去獲取自由與抵抗」,事實上,他只是「自由地」將宗教狂喜與自嗨混為一談,將出神與自我麻醉劃上等號,並以「多元性」、「面對異己的開放狀態」的名義,包裝自己橫空出世且混亂無比的宗教觀。(吳孟軒)
8月
10
2020
筆者在整理該從什麼視角切入這個作品時,我發現這個作品是極難評論的,就像神靈/信仰/宇宙都是目前尚未有定論、難以被評斷一樣,但除了紀錄形式與震撼的感受外,我能怎麼剖析創作者的意圖,並且稱量觀者的感受則是這篇評論最主要想測繪的方向。(戴宇恆)
8月
05
2020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