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掌・控」了戲台上的人生《掰》
12月
01
2021
掰(真快樂掌中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14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戲偶是「有體無魂」,猶如劇中的唱詞「柴頭尪仔無性命」,而操偶師的手是「有魂無體」,戲偶的生命由操偶師「掌控」。若說人生如戲,在人世間這一座舞台之上,性命與命運又是由誰「掌控」呢?真快樂掌中劇團在今年度戲曲夢工場的新作《掰》,以宋話本《碾玉觀音》為故事主軸,帶出了「人╱偶」的身影疊合,發出生命之喟歎。

故事是由入夢開始的,夢境往往暗喻著人間的轉瞬即逝。偶師在工作桌邊吃泡麵邊看劇本,與滿桌的偶頭對望著,投影幕上投影著偶師的視角,偶的視角也對映著偶師的臉。在一陣煙霧之中,文武場樂師一人持鐘、一人持響板,如同引魂者敲打著淒冷的節奏;此時偶師化成渡魂使者,欲處理一樁夫妻糾紛,他引著祂們的魂,只見偶師的空手,不見戲偶,有魂無體的夫妻跟隨著渡魂使者在陰間跋涉,直至陰間第一殿,在鏡臺前望見了陽間的種種。

至此,故事的主軸方顯――《碾玉觀音》講述郡王府欲強娶婢女秀秀為妾,秀秀不願,趁郡王府祝融之時與府中碾玉匠崔寧私奔,兩人逃至潭州生活。不巧兩人被府內奴僕撞見,於是被抓回郡王府審問,崔寧將私奔之罪推給秀秀,郡王饒其不死判處流放。在流放途中,崔寧聽見秀秀呼喚之聲,秀秀稱為郡王赦罪,便跟隨著而來。一日郡王府派奴僕找尋崔寧刻白玉觀音,忽遇秀秀大驚,並告知崔寧,秀秀已被打殺在郡王府。崔寧不信,詢問秀秀是人是鬼,只見秀秀離地飄升,兩人一同做了鬼夫妻。

在宋話本版本中,郡王並未強娶秀秀,反而賜婚崔寧與秀秀。秀秀趁亂逃走,遇崔寧之時便要他一同私奔,威脅今夜先作夫妻,崔寧只道不敢,秀秀說:「你知道不敢,我叫將起來,教壞了你。你卻如何將我到家中?我明日府裡去說!」在原先版本裡,秀秀對愛主動又堅決,甚至不惜玉石俱焚。而真快樂的版本裡,秀秀是被壓迫的角色,崔寧的卸罪之辭顯得負心,但似乎也較難解釋秀秀既恨崔寧,又何以跟隨流放、一同過上夫妻生活,直至真相被揭穿後才索命於崔寧。這對鬼夫妻一同下了地府後,彼此都有些怨懟,可惜只能藉由渡魂使者之口知道兩人心有不甘,但並不清楚兩人各自怨歎什麼。或許,劇團在短短一小時內無法顧及情節的深化,或者,目的是藉由《碾玉觀音》的故事來傳達分離與離別的意象,操偶師的雙手結合與分開,像是分別代表著秀秀與崔寧,他們經由「上帝之手」結合,卻也「手分手」的分離,至於離別後的陰間重聚,並非處理的重點,可以說創作的概念與形式優先於故事結構。


掰(真快樂掌中劇團提供/攝影陳又維)

這齣戲更強烈的意旨乃是人在世間的舞台上,猶如偶在彩樓之上的展演,生命是短暫的,如南柯一夢。多數時候,偶待在戲籠裡,等待下一齣戲的上場,而人也在虛無縹緲的異空間裡計算一世的功過,再等待下一世的新角色。戲末,生、旦、淨、末、丑等眾多角色自空中落下,經由操偶師的手,重新賦予他們生命。而誰又賦予我們生命?我們的下一世又會是什麼角色?這個設定將戲的意境加深,帶往人生哲思的境地。

如是,不難理解整齣戲都帶有喪禮祭儀的調性,文武場的鑼鼓與嗩吶淒清幽緩,陰間與引魂設定為戲劇擴展另一個隱藏的、幽冥的空間國度,訴說著那些戲台下或是謝幕的人生。同時,隱藏在戲偶之下的雙手也被揭露出來,當投影幕播映著操偶師的手部動作時,把觀眾平日不得見的、賦予戲偶靈魂的雙手清楚展現在眾人眼前,然而對觀眾而言,必須用想像去填充戲偶現今可能的姿態,現在的秀秀和崔寧正在交頸相靡或是相互擁抱?看似揭露了什麼,卻又空白了什麼,戲偶依著操偶師而生,操偶師也依著戲偶傳達悲歡離合。

至於節目冊提及的「藉由演師與布袋戲的相互視角,重新建構主從的關係」並未十分明確,整場戲仍是以操偶師的視角為主,偶爾在投影幕上可見戲偶望著的操偶師的視角,但相當少數,且尚未能牽引更深的探索,觀眾仍不知戲偶是如何看待自身或看待操偶師等等,反而藉由空手操偶的動作,更加深兩者相依、不可或缺的關係。較為可惜的是,操偶師的臉上裝有即時鏡頭,帶領觀眾以他的視角看戲偶,如此形成「觀眾-偶師-偶」層遞的觀看視角,但當日觀看時,螢幕上的訊號時時延遲或定格,無法如實傳達劇團的設定效果。彩樓的反轉、將戲台後側轉向觀眾、偶師的即時鏡頭以及螢幕上的手部動作,皆可見劇團欲揭示平日觀眾「不可見」的部份,但不可見的又豈止是隱藏的幽冥空間,不可見的人心更令人迷糊,劇中秀秀究竟有沒有真的恨過崔寧?崔寧愛過秀秀嗎?心理空間也許是另一個可深化或揭露的隱藏國度。

「人生如戲」或許是老調重彈,但《掰》卻將人與偶的身影疊合得淒然,它以幽冥國度反寫人世間的悲歡,偶的人生由操偶師掌控,那麼人的人生是否也有上帝之手來掌控?戲台與陽間,戲籠與陰間,誰又牽引著我們的靈魂?短短一小時的戲,卻猶如望鄉臺照見人生。

《掰》

演出|真快樂掌中劇團
時間|2021/11/14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所有藝術形式最終都得面對消亡的恐懼。形式與內涵,就像是肉體與靈魂。⋯⋯這股執念成為牽引著戲師化身道士、招魂重演過往回憶的原初動能。重點實不在鬼,而是肉體沉睡後魂魄依然不願消散的意念。以此觀點再看一次《掰》在形式上的實驗,⋯⋯那雙啟動一切的「手」,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為著戲偶服務,而在畫面上被揭露,成為特寫的表演元素。(白斐嵐)
12月
01
2021
此劇以「掰」為名,是有意經由「雙手分開」的意象,討論演師的雙手與戲偶的關係。但在演出上,並未因此理念而喪失故事性,而是透過〈碾玉觀音〉的故事,再建立出劇中的另一架構,⋯⋯從而使《掰》在討論「人與偶」的關係的同時,也處理「愛侶關係」。(蘇恆毅)
12月
01
2021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