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怨《雙姝怨》
9月
23
2019
雙姝怨(人力飛行劇團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99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今年的《雙姝怨》,是劇場前輩王墨林,繼2007年,改編莉蓮・海爾曼(Lillian Hellman) 的同名劇作《雙姝怨》(The Children's Hour, 1934)首演後,再一次的重新製作。這個新版本,與其說是劇本改編,更多是政治背景與氛圍的對照和借鏡,其中亦不乏言及劇作家海爾曼本人曾經遭逢的波及。相較於劇情的直接轉譯,瀰漫於二十世紀上半的冷戰恐共情結,及其所導致的社會壓抑,或許更是這 2019年版的演出所試圖傳遞的訊息。

以方形水池為中心的舞台設計,宛若阻礙、區隔的比喻,相對於情節刻意捕捉的政治情境(1947年前後),這個沒有時空設定的抽象場景,營造出封閉的意象、難以暢行的場域。圍繞水池四周的細長平台走道,主角兩位女子,各自出現於一側,彷彿影射彼此身世、社會階層、身份地位的差異,或是對於東亞聖戰、未來生活的觀點對立。一位是台灣人春子、南管戲女演員,夢想兩人共同逃離動盪不安的環境;一位是灣生日本人芳子、學校女教員,渴望離台返鄉嫁作人妻。當她們一起躍入池中,以舞姿動作交代內在的嚮往、衝突、情誼,就好像上演短暫停格的夢境,不切實際。當春子進入水中,作為個人生命了斷的手段,或是事後成為芳子獨自一人的悼念,猶如呈現斷裂的絕對、聯繫的被剝奪。生命存在的核心,始終是她們抵達不了的境地。

於是,漂流的意象,成為認同的標記。主角口中的「內地」,不同於當下劇情外的時空,意指頌讚櫻花的國度。這詞彙本身所隱含的主體性意識,使它的指代對象,隨時代的演變而有定義的不同。戲裡戲外,即使往往指向家鄉,卻都屬於外來者的鄉愁。一如水面佔據舞台的正中,將人物的行動限於邊緣遊走或是暫時性逗留,定位形成中空,身份認同游移無定所。好比劇中多樣族群語言的交替採用,反映島國多次政權轉移帶來的動盪與變動。此外,自舞台一側上方垂下的鎢絲燈泡,使人想起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的創作——這位在二戰尾聲出生於猶太家庭的藝術家,其所有作品皆繫於納粹滅絕猶太族群的悲劇——鎢絲燈光是他經常使用的物件,作為離散(Diaspora)、集體記憶、生命不具名等意義的喚起。因而,舞台上營造的唯美情境,包含落雨、櫻花飄落等,被賦予一股緘默的、死亡的氣息。

噤聲、屈從、束縛的氣氛與感受,作為演出本身的基調,再現政治強行控制下的陰暗恐懼。演員們在姿態語速上的刻意延緩或拉長,倘若是一種表現策略,或許就是藉由讓表達方式,完全受制於某種統一的呆板節奏,甚至是一致的單調情緒,以彰顯威權帶來的箝制與壓抑。在這樣的威權結構下,劇情裡觸及的女性主義啟蒙、情感交流的變奏,儘管遭受污名,被視為社會禁忌,似乎不過是次要的噱頭。打從序場,額外添加的女性「敘述者」角色,耳提面命的講起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並隨著人物情節,把舞台帶回冷戰恐共與戒嚴的情境,不時地在故事發展過程裡,交付歷史性註解。當中,懷有對於時代傷痛的重訪,對於歷史痕跡、記憶及意識的懷舊。

若要誇張的比擬,在電影《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 2006)裡,我們所愛的茱蒂丹契(Judi Dench)飾演的M夫人,出場後的第一句,即是對後冷戰特工龐德不計後果的高調行動,發表怒言,句尾她感慨補上:「我真是懷念冷戰時期(Christ, I miss the Cold War)」。確實,於今日回顧、記取台灣曾經的生命歷程,絕對是一個重要課題;然而,面對處理當下排山倒海而來且尚無以為名的脅迫與惡質結構體系,更是一個必要課題。

《雙姝怨》

演出|人力飛行劇團
時間|2019/09/14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1930年代保守的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從麥卡錫主義時代的美國,到1945年間,正面臨政權移轉,情勢詭譎不定的台灣,《雙姝怨》不再只是兩個女人的親密心事,如何被保守社會扼殺的故事……但,這也正是《雙姝怨》留下縫隙,讓我們可以切入提問。最基本的提問,是冷戰、戒嚴體制作為敘事、論證前提的有效性。(陳正熙)
9月
27
2019
如前所述,演說不是演戲,字卡和純粹的話語使用多少溢出了戲/影劇的框架。換句話說,報告劇解決了一個問題,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創作者如何以戲劇處理「非人的」、抽象的結構?(張又升)
9月
23
2019
從劇末的靈光便可以了解,那是因為,如果歷史作為作品的材料,必須被重述,並不應該只是創作者深怕自己或他人忘記,而進行的誦念與呼喊。它必定關乎可能性。曾經遺落的,被撿拾起來;曾經封閉的,被重新敞開。(張敦智)
9月
23
2019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