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濫觴」,是上帝開的窗?——從《少女練習》、《SHE_O.S.》談舞蹈新參與的可能
12月
21
2021
SHE O.S.(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陳宥中 )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0次瀏覽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演出|蘇品文
時間|2021/10/01 -10/31
地點|Wixsite

演出|葉名樺
時間|2021/10/20-11/22
地點|LIVE TV

「我們下一次看演出是什麼時候?」這動人的隻字片語,從疫情的餘燼當中重生而來。2021年五月開啟了第三級警戒,直至七月實施微解封,繼而九月文化部宣布取消間隔座,如今已有多數觀眾回到劇場的擁抱。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試想有一天,我們很可能被迫再次離開劇場,那麼身為創作者,是否該持續對後疫情時代的劇場樣貌進行探索?是否要繼承前人之經驗,利用藝文紓困與線上展演所換來的喘息,繼續尋找藝術表演者在數位時代下所需的獨特能力?

事實上,在幾次的線上觀演過後,筆者曾回想起2008年日本漫畫《宇宙兄弟》中,所描述過的「三次元螞蟻」【1】:

    「⋯⋯一次元的螞蟻只能沿著列隊行走,而二次元的螞蟻在遇到石頭之後會懂得左右繞道而行,三次元的螞蟻則是在遇見無限衍生的高牆下,懂得上下移動並另闢新道路的開拓者。」


許多創作者早在疫情之前,其實就如同三次元的螞蟻一般,開拓了觀眾對世界的認識與見解,昔日我看見以色列巴希瓦舞團的作品《Deca Dance》打破第四面牆,將台下的觀眾帶到舞台上共舞;而後有周東彥運用多媒體科技,打造不同視覺維度的《我和我的午茶時光》;2020年疫情前期,驫舞劇場《看見你的自由步》,也融合了AR擴增實境的技術,讓觀賞者能進一步「參與」舞蹈。這所有邁步,沒有一樁不是從多次的嘗試、數不盡的失敗經驗中所換回。倘若,在緊接著的這段劇烈搖晃日子裡,創作者放棄了翻過高牆、看見新的風景,僅僅選擇維持以往的行為模式、保守地評估效益,那麼後疫情時期的一連串線上展演嘗試,就不僅如夢幻泡影,更可能像是一群揮舞大旗的二次元螞蟻,只走著橫線,永無止境的朝左右邊牆前行。

回看藝文現況,似乎是受兩個月為週期的政策所影響,有不少演出被迫取消或試圖進行調整,如「2021正港雄有戲」嵬舞劇場舞蹈團《野獸的咆嘯》順延到2022年後發表,又或者臺中國家歌劇院「FUN時光」丞舞製作團隊《愛麗絲》,緊隨微解封,在八月實現了線上展演與連線座談,但以上所述,其底蘊仍是依順著傳統劇場的模式,所以我認為值得後續關注的,是2021臺北藝術節當中以「參與式展演」形式進行的幾檔演出,以及2022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所預告的「線上互動」演出。

但為了保留未來持續觀察的餘地,此處先不討論藝文與線上互動可能面臨的衝擊。此文先談臺北藝術節的蘇品文《少女練習》、葉名樺《SHE_O.S.》兩支舞蹈類作品展露出的潛能——作品的「可聆聽性」,因為這兩個作品使筆者產生了與以往迥異的「線上觀演」體驗,更好奇著未來舞蹈產業的發展可能。


劇場不死,只是休息

狹義的「劇場」一詞為西方文化的產物,表演藝術工作者泰半業已熟悉且熟用其功能特性——於是每一年都有數以百計的藝文作品,能夠在劇場中孵化成長,縱然後疫情侷限了劇場大門的敞開,卻也有許多的創作一如2021年的白晝之夜,在虛擬的網路之中百花齊放。

《SHE O.S.》中見到了葉名樺採用半紀錄式的手法,分別提及裕容齡、瑪歌・芳婷與羅曼菲三人等與葉名樺自身經驗重疊的輪廓。觀眾的身體即使離開了劇場,心思卻仍然被她留在了劇場當中。整段二十五分鐘的線上播映,說起來應算是許多減法的總和,去掉了部分的舞蹈演出、見不到劇場外貌與原本長篇內容的結構,因此出現了與一般的線上演出相異的質地,但若真要細究,卻也很難描述出明顯的分別。爬梳的過程裡,葉名樺的聲音不以常見的紀錄片受訪者格式滲入,而是念讀文本、以「舞蹈有聲書」的概念,走進觀眾的視覺與聽覺裡頭。然而觀演時筆者卻感覺《SHE O.S.》的資訊量較為龐大,若觀賞的民眾無相關舞蹈經驗的浸潤,又要乘載其中的生命歷程、女性特質等等,可能會需要像我一樣反覆觀看,才能來得及在觀影當下,同步釐清腦海裡湧如潮水般的身影與內容。

SHE O.S.(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陳宥中 )

另外在以往劇場的觀賞體驗裡,觀賞者雖坐在觀眾席中,卻仍然擁有選擇聚焦作品何處的權力,可受限於影像與鏡頭的單一性,拍攝《SHE O.S.》時所出現的分鏡,程度上也定調了觀賞者得如何去接觸作品,被固化的觀賞體驗,雖也有其意義所在,但觀演時筆者還是有些許遺憾,於是乎在《SHE O.S.》中最吸引我的,恐怕還是「口述」這一環節。

《SHE O.S.》裡,除了日常屬性片段——慶祝生日的橋段——會將民眾拉回現實,其餘片段諸如葉名樺以第一人稱視角,口述著裕容齡的故事與氛圍,或是一句話道盡羅曼菲一生的宏願與美好等等。練習著芭蕾的葉名樺,以身體力行之姿挑選了影片中出現的所有文字和語調,除了真切的生命力外,她讓觀賞的筆者彷彿不再只是作品中的過客,而是有種身歷其境的「練習感」。徜徉其中的這般滋味,同時也讓我串連起參與蘇品文《少女練習》的經驗。《少女練習》可以說是階段式的經驗誘發,也是我所能想像到,關於未來劇場樣貌的新參與可能。

蘇品文的《少女練習》,是在其《少女須知》三部曲基礎上所建立的「共演性質」作品:參與演出的民眾會在事前收到一個藍色包裹,並透過其中的QR Code與團隊所準備的咖啡包,在家中自行擇時聆聽藝術家的指示,共同完成《少女練習》的基本雛形。

觀眾收到包裹後,可依個人的時間、心情,選擇喜歡的場地,多次體驗《少女練習》(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蔡耀徵)

 蘇品文 與 少女練習(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蔡耀徵)

《少女練習》和多數我接觸過的演上展演與播映最大的不同,在於她是「徹底」的減法,提供「徒留聽覺的共感體驗」,但這般操作卻仍保留了劇場的儀式性、即時性與選擇性,譬如就「收到包裹」一事來說,在質量上就與APP的票券上有所區別;而我照著蘇品文在音檔中的提示:在一個月的期限中,尋找到一個適合獨處的房間,並找到一本書、煮滾一壺水、沖泡一杯咖啡,在感受自己裸體的過程中,擺脫了視覺的拘束,卻依舊擁有視覺的可能;聆聽音檔,感受蘇品文在《少女須知》中演出的氛圍,同時,民眾也可以創造自己獨立的《少女練習》,不同的重量與不同的溫度。

雖不能確知這是否為蘇品文一連串編排時,早已設想好的目的,卻也不能否認,此自由開放的溫柔包裹,確實在不同距離的隔離下,保留了劇場本質且開闢了不同空間。即使聲音依然也是種固化的重複,但筆者在《少女練習》中實際操作了早晨的練習與夜晚的聆聽,的確感受到了無法重複的「劇場體驗」。


三次元螞蟻所擁有的可能性

據筆者觀察,「後疫情」一詞最早出現在2020年十月下旬,卻在2021年五月過後隨即煙消雲散,直到近期才又隱隱然回歸,倘若再次浮現,可能也僅是個模糊且難以定義的形容詞,而線上觀演直至近日回歸的劇場實體演出,疫情一詞幾乎成為濫觴,卻也似乎沒有進一步劃出所謂疫情前後的區別與更易——以舞蹈影像為本質的線上觀演云云,其實並不是一個嶄新的概念,即使技術與創意思維有明顯的提升,且本身可凝聚的能量也有足夠的歷史定位,但在數位票房的產業報導中,果陀劇場藝術總監梁志民曾提及,「線上收看」始終有它的不可行性存在,而臺北愛樂合唱團的音樂總監古育仲也坦言,「線上直播」是因為疫情被迫作出的「調整」【2】。

至此,我對於後疫情時期的提問,已不只在於傳統的劇場工作者是否已準備好前進到不同的階段,同時也好奇觀眾是否有所準備,迎接未來演出形式可能的變遷,並能夠敏銳地感受新形態劇場的脈動與意涵,對此尋求進一步的探索與渴望?一如有團隊堅守劇場的不可取代性,並說明實際效益並不高等等因素擺在眼前,但也有團隊如神秘失控人聲樂團團長陳午明,提議在現代科技的演進中,也有找到改變表演藝術界對於線上「新現場」的契機可能。

或許說短時間內,大部分的觀眾們仍習慣於/眷戀於原本的劇場樣貌,然而此刻的表演藝術工作者不妨能結合自身本就多變的特質,並在後續商業機制與線上技術中開闢嶄新視野,持續著對於未來的劇場想像,那直到下一次「災難性」的鉅變來臨,藝文產業將面臨到的更迭,或許也能透過另一扇窗,找到另一道出口。

註釋

1、《宇宙兄弟》(2008-)為日本漫畫家小山宙哉的作品,三次元螞蟻為第26章節的故事內容,內容述說一次元的螞蟻只能沿著列隊行走,而二次元的螞蟻在遇到石頭之後會懂得左右繞道而行,三次元的螞蟻則是在遇見無限衍生的高牆下,懂得上下移動並另闢新道路的開拓者。

2、參考《線上「新現場」(上)/表演藝術對「數位票房」有想像了嗎?》,2020年6月,江昭倫著。

《SHE O.S.》

演出|葉名樺
時間|2021/10/20-11/22
地點|LIVE TV

《少女練習》

演出|蘇品文
時間|2021/10/01 -10/31
地點|Wixsit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