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原型《木頭會說話》
8月
05
2016
木頭會說話(台北兒童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2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相較於廖若涵過去導演作品主題,如《游泳池沒水》、《無差別日常》等劇目,多在處理對暴力的反制、壓迫的反動,以極速、冷調的質感,演繹社會與個體之間的對立,此次挑戰兒童劇,新作《木頭會說話》關照焦點轉向人文與自然的對話,透過孩童們的感官來重新探索世界,基調平實而溫馨,融合了肢體、聲響、物件、互動、環境,以純真而直率的美學語彙,呈現出劇場性及生活感。

整場演出,無比「自然」。始於白天,止於白天,日光穿過透明窗櫺,灑進教堂式的挑高室內空間;地上中央擺有數個半環形的手作木造裝置,像是樹幹的分體;在場孩童的笑語、喧鬧,此起彼落。不論是既存的自然,人造的自然,以及兩者混合而成的自然,種種自然的痕跡一體現身,變形也召喚了自然的存在。置身此般自然與人工的混體中,孩子們開展出了自我想像的環境劇場。

約莫五十分鐘的展演,娓娓道來了一段人類與樹木從發現、認識、相處、照顧、祝福,一直到別離的生命交集旅程。隨著演員們的口述引導,小朋友們(以及些許大朋友)穿梭於分離的樹幹裝置之間,時而模擬劇中自然行動,如風吹,如樹搖,如葉擺;時而像是疊合成為了故事中的主人翁一般,感覺了樹木,同理了樹木,照護了樹木。大人們則坐在地中兩側觀看孩子們的一舉一動,亦看著故事透過這些一舉一動,緩緩體現。

眼前立體開展的這一大本「故事書」,不僅有聲、有形,而且充滿互動、流動。從進場前每人依不同顏色標籤分組,到進場後依循演員指令去發掘環境、體認樹木,試圖燃起隨眾的好奇心、遊戲感和探險欲,自然地推進自我也推進故事,並且自然地與自然產生互動。甚至途中,不論大小朋友,皆透過與樹木分享秘密的時機,對著樹洞悄悄地說出了自己的願望,直到趨近劇末,這些願望的回音一一再現,像是樹木即時即刻的回應,亦像時間流逝過後的自我觀照。

此演出跳脫一般兒童劇中常見「我演你看」的單向模式,打破了觀演疆界,觀眾更加主動地成為了展演構成的一部分,與演員共同創作文本,而且整體交融形體和聲響,富饒視聽元素,仿擬自然聲息。可貴的是,這些元素並非用來餵養感官的聲光刺激,而是不僅作為喚醒對於自然記憶的工具,也透過引導觀眾緩步觀察樹紋、輕踏滿地樹葉、感覺樹木溫度、聆聽自然呼吸的同時,重新開啟我們身為人類本初的官能和感知。

木頭原本不會說話,是觀者的想像使之開口。此般想像,源自於對一個生命體溝通的意願和渴望,而兩兩生命體所共同搭建起的,即是溝通的原型,可以不靠語言和文字,只有呼吸和脈動,只有最直接也最單純的觀看、聆聽、觸摸、感覺,進一步地將作品所傳遞的意涵,跨越了樹木保育、環境保護,延伸至對普世的關懷與熱愛,呼應了廖若涵以往創作脈絡上,關照生命困境、深掘人性本我的議題核心和敏銳視角。

《木頭會說話》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6/07/23 14:0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藝文中心雅頌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