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筆者期許下次能在再次聽到林沂蓁帶領國內樂團演出音樂會,甚或是她長期投注時間的歌劇領域,更認識這位青年指揮家,以及她在台上的不同表現。
12月
11
2023
光是指揮與曲目的不同,就讓樂團有如此大的程度落差,而樂團需要靠哪些曲目才能不斷維持好的狀態?又要靠哪一類的指揮才能讓樂團進步,可以挑戰展現旋律之外的作品?需要一個相當縝密的計畫
10月
13
2023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今年推出韋伯的《魔彈射手》,作為年度歌劇製作,選擇演出這部作品,其實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本文將試著從本次的《魔彈射手》的演出狀況與觀後心得,綜合思考歌劇製作的困難、與其在臺灣的運作複雜性。
9月
22
2023
作為首齣在北藝中心上演的西方傳統歌劇,這次演出沒有將新劇場與新設備技術使用得淋漓盡致,在整合上也有多處未能到位的遺憾。
11月
13
2022
本場音樂會雖有諸多令人動容之處,但多數都需藉著旋律,讓團員自主地奏出音樂的起伏。然而可惜的是,需要被帶領的對話與相互競爭之樂段,卻都未能做到足夠的效果。
10月
12
2022
或者退幾步來說,即使音樂影像不必然要貼近樂曲內容,錢南章本人也完全同意編導的自由創意,但藉藝術創作的自由,作政績宣導之實,是可以被接受的嗎?(顏采騰)
8月
15
2022
殷巴爾之所以為馬勒權威,正因為他能在忠於作曲家與自主解構之間取得平衡。他勢必是經過一番探究、揣度、思辯、掙扎、求證⋯⋯《第九號交響曲》所蘊藏的細節太多、太複雜,裡面有太多精巧的設計,每一個細微的起伏都是關鍵。殷巴爾自然不曾忽略這些細節。(劉馬利)
5月
09
2022
一場音樂會可能遍佈失誤,但若能看見台上樂手對指揮的信賴報以賣力演奏,並讓音樂會現場成為眾人屏氣凝神的場域,則是當代瞬息萬變的都會生活下,最好的感官體驗。就算僅有短暫一刻。(徐韻豐)
4月
28
2022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伊利亞胡‧殷巴爾本次來台的第二場音樂會,以歌劇大師華格納的藝術歌曲《威森東克之歌》與《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與愛之死作為上半場的開場曲目,並邀請旅義聲樂家左涵瀛擔任女高音獨唱。(徐韻豐)
11月
10
2021
女高音左涵瀛為臺灣少見的戲劇女高音,近年來常受邀回臺演出,也印證了作為義大利劇院獨唱歌手的堅強實力,面對龐大的樂團編制,仍游刃有餘地展現戲劇女高音的音質光彩。而下半場的柴科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在指揮殷巴爾獨特的演出風格裡⋯⋯(黃于真)
11月
10
2021
我一直以為演出曲目偏重於馬勒、布魯克納、蕭士塔高維契等浪漫晚期作品的殷巴爾屬於和古樂無甚關聯的那端。直到這場《100%貝多芬》,殷巴爾率領北市交演奏貝多芬的第六號《田園》與第七號交響曲,我才發現:除了水藍(報章媒體曾經大肆宣傳他的古樂詮釋在臺灣多麼標新)之外,我們竟默默擁有了另一位率領現代樂團、卻深具古樂韻味的貝多芬詮釋者。(顏采騰)
3月
19
2021
2020年十月八日在國家音樂廳的賴德和樂展,推出作曲家2016年〈海神家族〉與2009年〈吾鄉印象〉兩首交響曲作品,分別由范楷西與邱君強指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林孟佳)
10月
22
2020
在關注音樂劇場的這一年間,我愈來愈深信,在「音樂會」與「音樂劇場」之間,應當還有一樣東西叫做「劇場化的音樂會」,存在於前述兩者劃分的形式光譜的中間。它可能是一部納入劇場手法,複合形式的音樂會製作,但相較於音樂劇場,卻更為聚焦在樂曲的演奏和呈現。(蔡孟凱)
9月
14
2020
不過當我們在《大燈對》裡滿足於北管曲牌調性旋律的乍現、又或是驚嘆於丞舞團隊骨牌式地推倒層層書籍的創意時,也該有所警覺:這些表達的手法是否不知不覺間,帶著我們走向了如現代人麻痺地觀賞影視媒體,或是邊開車邊聽廣播音樂那類散心分神、只求片刻感官解放的觀賞方式?我們對於「表演藝術作品」的界定,究竟該在哪裡劃下界線才是健康的?(顏采騰)
8月
28
2020
最後,那旋律居然突圍出「面」與「間」的陌生化手法,娓娓地、長長地、美美地在空中有調搖曳,輕輕地刷著應該是連一般聽眾等級能感動的心肉突觸。此間,有幾顆音在樂堂中空氣中的悠悠聯繫,屢次勾起我對Danny Boy那首歌的回想。莞爾,原來天地玄黃的奧秘之間,也有「酸的饅頭」(Sentimental)。似乎可以說對於「旋律」,潘皇龍在他擅長的陌生化手法之外,又異己地陌生化了自己。這回,我扎扎實實地被「嚇一跳」。(沈雕龍)
8月
27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