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再相見……真的嗎? 《再約》
11月
02
2018
再約(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382次瀏覽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阮劇團的《再約》是一部描寫當代的寫實作品,故事圍繞在一對已離婚但未公開消息的男女身上,某日他們相約幾位好友到熱炒店,卻意外揭露眾人的諸多秘密。舞台上擺著一張圓型餐桌和幾張板凳,擴音器傳來夜市街頭、杯碗盤相碰撞、卡拉OK的氛圍。戲一開始,服務生上場(余品潔 飾)檢查桌椅的擺設;接著她講著手機,觀眾得知她的好友自殺,電話另一端是好友的母親指責著她(後來我們知道好友是她的未婚夫)。她帶著沉重的情緒,手上拿著一把菜刀,肢體與面容明顯的僵硬,接待前來的顧客李俊元(舒偉傑 飾)。觀眾其實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只見她與李先生的互動與對話,因為怪異(強調數次啤酒放久不好喝)產生某種緊張懸疑感。李先生交給她一個蛋糕與戒指,說是慶祝結婚五周年並要她之後送上來給他的「太太」。

接著蔡書羽(廖家輝 飾)上場,明顯的變裝打扮,透過眼神與李俊元的對話,我們知道他們之間發生某種曖昧的關係。「太太」許惠萍上場(張如君 飾),懸疑的氣氛更濃了,三個人眼神飄來飄去,要不低頭玩手機,要不就是利用電視或卡拉OK沖淡尷尬。等到同學朋友趙宇豪(陳盈達 飾)到來,四人的關係更形錯綜複雜,言談之間觀眾得知李的學生自殺了。蔡與趙原本不相識,被蔡性感陰柔的外貌吸引打情罵俏,兩人相偕到廁所。「夫妻」因細故下台去,在空無一人的舞台上,服務生頭戴白紗,幻想自己結婚,套上婚戒後低頭哭泣。

趙不知蔡男扮女身,氣沖沖的回到舞台上;許公開離婚的消息,並說隔天就要出發去澳洲。就在混亂之際,服務生送上蛋糕,假死亡的陳永慶(陳懷駿 飾)冒雨前來,開啟一連爆的過程。亂紛紛之際,酒家女孩林姵慈(張晅慈 飾)上場,哭著尋找強暴她的趙宇豪。在此戲劇高潮之際,導演李銘宸安排了一段暗場廣播,對於場上發生的事件予以說書評介,之後舞台動作翻轉,酒家女作勢要殺趙宇豪,服務生要殺許惠萍,進一步揭露他們不為人知的深層糾葛,戲於服務生在後台自殺而結束。

這是一齣每個人心中都有秘密的戲,推動戲劇的動力就是這些秘密的揭露,是一部三一律劇作。三一律溯源至亞里士多德【1】與十七世紀的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2】,其原則就是一齣戲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一晝夜之內,地點在一個場景,情節服從於一個主題。《再約》從頭到尾不過是一個晚上的時間,地點集中在熱炒店,主題就在藉由一群人的相遇,接露他們不欲人知的渴/慾望、情感與關係。不同的是,三一律的劇本通常會有五幕,而《再約》嚴格說來是獨幕劇,說書評介的廣播只是在高潮之前短暫喘息,讓之後翻轉的舞台動作更加緊奏、更有動能。

導演李銘宸採用環形舞台,讓舞台緊繃的能量有著流離的動線(比如演員下場到洗手間或者廚房),觀眾跟隨劇情發展但總有無法目睹清楚的片刻,呼應本劇秘密的主題。表演整體上,口語對白有時不夠清楚,有時過於平板。在幾個緊張的場景,演員做到了肢體的擬真,但不夠有說服力;比如下半段起於酒家女哭告趙宇豪後,掏出一把刀作勢要殺他,他跪坐在地不敢動彈。演員陳盈達的身型壯碩,其粗獷的花花公子特質與害怕一把小刀的景象叫人難以連結。當服務生摔破酒瓶,欲以酒瓶當武器,觀眾可以看到破碎的酒瓶一點也不可怕,但基於劇情需要,場上每個演員都作勢緊張狀,繪影不繪神,是寫實表演常犯的缺點。

在角色呈現上,廖家輝男扮女裝的表演最具說服力,可說是眉宇肢體流動皆自如。所有的演員皆科班出身,該有一致性的水平,但有些角色呈現與演員特質過於相像而不太有特色。這些角色的扁平或表演凝聚力的不足,仍需要演員在方法演技的高度磨練,才得以讓肢體與對白刻劃出模擬寫實的能量張力。

藉由這齣以自殺開場、以自殺結束的寫實劇作,編劇陳弘洋刻劃出台灣年輕一代的壓力,沒有出口、痛苦到借酒消愁,甚至對傷痛無感的景況(有人自殺了,眾人想的卻是去那裡續攤),是一部對台灣當代深刻批判的作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再約》是阮劇團「劇本農場」成果之一,「劇本農場」計畫自2013年起,有計劃地邀請年輕劇作家寫作,累積關於台灣當代的劇本【3】,不僅極具特色,也將為台灣的戲劇創作挹注全新的動能與面向,值得期待與鼓勵。

(感謝阮劇團提供的演出劇本)

註釋

1、參考姚一葦的戲劇理論,http://thuir.thu.edu.tw/retrieve/3331/096THU00045005-005.pdf (2018/10/29查詢)

2、參考義大利藝術喜劇與法國新古典主義,http://www.general.nsysu.edu.tw/gehs/gehs52/3.pdf (2018/10/29查詢)

3、參考演出節目單。

《再約》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8/10/13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劇情超展開的同時,精心鋪排的角色背景、誠懇真摯的情感流露、時而出現的尷尬靜默、時而出現的死亡訊息、對菜始終沒來的無止境等待等,皆讓全戲有了重量,未顯得過於虛浮。(吳政翰)
11月
09
2018
時間的節奏在鬆緩緊弛間,產生張力,彷彿真的是一 頓吃了兩小時的飯局。除了語言產生的節奏,演員表演也是半壓抑的肢體動作,以接近真實的尺幅,丈量身體移動與空間裡的走動。李銘宸用「慢」營造懸疑,用留白啟動觀眾自動腦補真實。(紀慧玲)
10月
23
2018
劇中唱的歌「當愛已成往事」再劇情如此尷尬的局面,兩個不相愛的人怎會願意合唱,這樣的荒謬安排,卻流露出令人鼻酸的滋味。而最後一首「牽阮的手」卻也沒有誰能夠牽著彼此走。劇終以黯淡的方式結尾,結束這一道菜都沒有被端上桌的飯局。(劉俊德)
10月
22
2018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