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鑄身體,串聯邊陲《一般之歌第二部──磷火之海》
3月
18
2020
磷火之海(差事劇團提供/攝影曹禹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1次瀏覽
黃馨儀(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2015年黃蝶南天舞踏團開啟「蘭嶼行動計畫」,並於該年十月帶著日本祝島反核的紀錄片、拆解改編前作成《飛魚馬戲團》,分別在野銀、朗島與核廢料儲存場外空地進行初接觸演出。此行動計畫也為成立逾十年的黃蝶南天舞踏團東亞邊陲的串聯前哨,接替的是2016年二月由成員與達悟族夥伴共同踏上沖繩,進行沖繩戰役考察與反美軍基地點的實地聲援,同時也放映關曉榮《國境邊陲──1997島嶼上的人類》,與沖繩人交流分享抗爭經驗。同年七月,則又前往蘭嶼,以新作《飛魚馬戲團──爆發前夕篇》與紀錄片放映,希望藉由舞踏找到深入並行的力量,和達悟族人一起思考未來的可能。然而也在這一週的演出之後,黃蝶南天舞踏團決定停止,主要成員分頭回到在意的「戰場」,更聚焦地尋找島弧邊陲的行動方案。

2018年,前團員以「磷火鑄型所」繼續行動,並推出第一個作品《燃燒的風:一般之歌首部曲》,搭配三十年前關曉榮在蘭嶼的紀實攝影《尊嚴與屈辱》,以時間與歷史作為軸線如同「蘭嶼,蘭嶼人三十五年來的抗爭沒有停過,天空燃起點點磷火,那是白色島嶼的祖先眼睛,心痛的看顧他們的子孫。」【1】而作為二部曲的《磷火之海》,讓達悟人長年的抗爭與痛苦,隨風延燒過海。

磷火鑄型所此次在台灣本島的演出,一樣本著達悟族人核廢抗爭的脈絡,卻不由「人」的視角開始。黑幕降下後,中央舞台區域大空,觀眾僅在角落樹旁看到兩隻蠕蟲,不細看可能不易察覺,兩位舞者李薇與黃緣文相連又如若一隻。蠕蟲相互推擠著、相互角力著,似還未知曉未來與目的,只是本能地動著、求取空間,試圖攀升上樹。下一個場景則是以鷹架下亮起的燈泡開始,舞者關晨引蹲踞在旁,懵懵睜眼,直至另兩位舞者再入場才發現牠們其實是雞。三隻雞膀翅拍簌,咯咯行走,又聚攏而睡,寧靜安詳。用「寧靜安詳」形容舞踏表演其實很怪,但在《磷火之海》中卻不時閃現這樣的時刻,或許是呈現過去的和平,或許是風雨飄搖的室內靜好,對比多數時間的面目糾結,片刻的靜謐異常美好。

然而雞群後來卻有了變異,顫動而倒立而起,最終吊掛著。但舞者的倒吊不是鬆軟死滅的,雙腿有力地勾著鐵架、雙手仍放於體側,即使受縛也絕不投降、繼續抵抗。畫面暗去後,再度現身的舞者李薇穿著閃亮舞衣,性感起舞。音樂是西方的,歡快優雅,她流動地舞著,而後才發現他是魚非人,當隨著吊環而起,更看見了其為飛魚。飛魚閃耀、飛魚展現,吊環是飛魚的舞台、也是其圈套,但飛魚即是達悟族的表徵,共生共榮,生死相依,也傳承著祖先的許諾與教導。【2】然而最後閃耀優雅的飛魚卻掉入黑箱中、不再見身影。下一景再上場的兩位舞者成為防守的人,以竹子抵抗、以竹子布陣,只是巨大的生鏽鐵桶兀自由黑箱中升起,佔據生靈生活的天空,灰暗沉重又時不時洩漏出沙塵。兩人的抵抗成為徒勞,改拿石子想要反擊卻不斷倒地、難以穩固彼此。局面狼狽,但抗爭者從不放棄。演出當晚下著雨,雨水從山城廣場的遮棚縫隙滲出,地面濕滑,鋪排的紙箱也已破爛,表演者倒得真切,更讓觀者的無力與擔憂上升。

即使跌落顛頗,他們仍義無反顧,如同前一景,舞者在沒有任何保護下吊掛上環,僅憑藉已經因雨因汗潮濕的身體作為支持,展現生命的各種姿態。這些瞬間的每一個動作都令人動容,如同底層之人(以底層來形容又是多麼自抬身價的字眼啊)沒有後路的行動,沒有資源等待保護,沒有時間犯錯重來,他們的生命是走在鋼索上的,他們的抗爭是全然地不得不。再下一景,三位舞者更是持著火圈,直接與危險共舞。三人樣態不同,或是小心、或是擔心、或是自信而謹慎,那也是舞者本人的應對態度。可是每一個人都「接招」了,生鏽的大鐵桶仍高懸,舞者玩火,達悟族人也與火共生。後來站在火圈之中,女舞者們跳起了頭髮舞,曾經祈求男子捕魚平安豐收的舞蹈也祝念著今日的達悟族人,而在此一場景之後,李薇的單人舞延續了這樣的念禱。

李薇由赤裸倒掛,到穿上類達悟族服飾,這一段的舞踏似乎是種脫胎換化,在人的姿態下也連結著第三場飛魚的身姿。而她最後親吻、挖掘土地,將採出的根莖作物(猜想是島上主食芋頭)放入懷中。婦女照料的芋頭包覆在身前如同胎兒,孕育著生命。當其落下、散布地面,如同現代化之後散佚的傳統,或是在輻射之下族人殞落的生命。在意料之外,火星竄起,燒盡背景布幕,磷火處處;同時,李薇也猛然一躍,攀附攫住鐵桶,一如撲火的飛蛾,以生命一搏、共同吊掛著。

但桶子遮掩著抵抗的人,抵抗者又再一次只有單薄的肉身支撐,如果沒有外援、如果沒有組織,這樣的堅持能有多久?火燃燒之際,另兩人頭戴火星,化為甲蟲走入,最終三人共成群體。《磷火之海》的最後畫面並不張狂也沒有給予答案,卻在相依之中又回到那莫名的安詳寧靜。成蟲呼應著第一場的幼雛,蟲子們成長了,並從彼此競爭而彼此相依,自帶光亮,也帶著生命與抗爭的火種。如同磷火鑄型所期待的──變身是其反抗、表現、溝通進而連結的途徑,【3】而火光也串起了抗爭的意志與堅持,藉由舞者的身體而彰顯。

「舞者的身體不是自由的,舞者的身體是被占據的,舞者的身體是騷動的……舞者不只是為在場的觀眾而舞。舞者與海上的磷火一起出現、閃耀,在你們面前。」【4】舞者的身體展現著這樣的宣告,所以擔心火燒害怕滑倒憂慮失衡,在半闔向內的視線中,仍感受著能量的外放;在身體的蜷縮抖動中,仍能感受到核心的堅挺。他們的舞蹈是有目的、有意念、有生命的,並且藉由身體發射。這樣變形與騷動的型貌,也讓磷火鑄型所脫出黃蝶的蛹型,有了自己的不同姿態。

唯可惜此次演出皆使用現成音樂,部分帶有歌詞,或是該音樂的既定印象太為強烈。如火圈舞趁著溫德斯電影Pina的主題曲Lilies in the Valley,讓觀看一時被切割,然後牽引到另一脈絡。在以舞者的形體鑄型外,若能再音樂的型塑,也會更靠近「一般之歌」所希望的、不斷傾訴的話語吧──

讓四處分散的沉寂的嘴唇

自泥土的每一部分聚合起來,

並且從無底的深淵終夜不斷地對我說話。

──聶魯達《一般之歌》第二章〈馬祖匹祖高地〉

註釋:

1、引自當日演出策展文字〈斷面,在亞洲冷戰記憶體中〉,此為鍾喬引李薇所言。

2、參考台灣大百科全書,達悟族飛魚的神聖傳說:「在古老的時候,達悟族的祖先們在海邊找尋食物時,有人看到了兩條有翅膀的魚在海上跳躍,於是上前圍捕。雖然後來只抓到一隻,仍很高興地將魚帶回去和其他在海邊拾到的貝類,螃蟹一起混著煮食,結果族人卻開始生病長瘡,而被抓到的飛魚族群,也生了病;這時黑翅飛魚便託夢給族人長老,告訴他,請在煮飛魚的時候,不要將飛魚和其他的魚類,食物一起烹煮,才不會斷了飛魚的食源。也要用尊敬的心態來面對飛魚,以後才能擁有豐富的飛魚可吃。於是長老在第二天醒來,即以神聖的穿戴著禮服、穿丁字褲、戴銀帽、首飾和珠寶項鍊等,用最虔誠的心,在海邊面向大海,脫下銀帽,把帽子朝向大海,對著飛魚唸道:『我生命的泉源,飛魚神明,用銀帽,呼喚您的聖明,謹遵守您的指示和教誨。』這就是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招魚祭,其過程非常地莊嚴且神聖,一年的飛魚季節就從此展開。 」全文網址: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1108。

3、參考演出節目單,磷火鑄型所介紹:「用『磷火』的火焰熔化合金成水注流到身體的鑄型模子裡,變成動物,變成樹,變成妖怪,變成門,變成牆……變身是我們用以反抗、表現、溝通進而連結的途徑。」

4、引用演出節目單文字。

《一般之歌第二部──磷火之海》

演出|磷火鑄型所
時間|2020/03/13 20:0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山城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磷火鑄型所的舞者們從眼神的放掉,到身體語言的鍛鑄,都不再刻意通過器官,如眼神、臉的扭曲等貼近舞踏的容器論,而嘗試從黃蝶南天舞踏團的影響、舞踏的日本身體文化,探出一條在混雜中創造以身為器的新路徑。事件及敘事亦相對具體,其中尤以眼神的放掉最令人印象深刻。(吳思鋒)
3月
24
2020
舞踏是庶民生活的表現,而庶民生活不是鐵板一塊,尤其台灣社會更是前與後殖民力量、西與東強權爭霸的交疊;即便在蘭嶼,純粹的前資本主義社會型態亦難復見,而基督教更已經是大宗。這並不是說我們就這麼承認、放任美國資本主義與西方現代性。恰恰相反,我們必須不斷與之對話和對抗,在亞洲也在它們內部思考反客為主的可能。(張又升)
3月
18
2020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
我們可以看見「因為/所以/然後」,在亞倫.路西恩.奧文的劇本中,並沒有絕對穩固的邏輯性,不同人稱的交互運用,一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蹈劇場中擅長的「重複」與「拼貼」。這種技法固然有其力度,但熟悉感也油然而生。而舞者的身體表現也呈現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式化語彙,如「Lip Sync」的誇飾肢體、「純肢體」的流動線條,以及「虛擬劇場」般將物件藉由身體呈現等方式,筆者也是將其視為一種多元現象。在這種多元現象下的產物有時不免容易產生疲勞,但有時也會反應出極其特殊的化學變化於舞者的表演狀態之中,就像臺灣舞者林士評被塗成像科特尤斯(Kurt Jooss)《綠桌》中死神扮相,且身著紅衣女裝的姿態時,其呈現出的一種自信與迷人,不僅沒有令人感到絲毫突兀的違和感,反倒有一種牽引般的魔力引人入勝。
3月
12
2024
在這個充滿誠實與虛假、愛與欺騙的世界當中,《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藉由舞者的肢體語言與口白聲響加強表現層次與力道,將視聽體感相互交融。無論是語調的變化、情緒的轉換,以及呼吸的節奏,宛如勾勒出生命歷程中種種起伏與轉折,使觀眾更能深刻地體驗人生中的起承轉合。而音樂、燈光與節奏的巧妙結合,將作品的情感層層堆疊令人心馳神往,打造了一場充滿感官刺激的藝術饗宴,帶領觀眾進入一段探索人類情感和關係的旅程。
3月
12
2024
群體的概念使肢體嫁接在彼此的肢體之上,在這裡鄭宗龍並沒有明確地刻畫動機,而是透過一連串的現象來回應無無明盡的意識觀想。這樣難以捕捉、不可視的質感,以筆者個人的直觀感受來說,同時結合編舞者自身人格與背景來進行梳理,《毛》有大部分的創作核心依舊是向其兒時的童年回憶「童乩」靠攏。然而無定向的身體路徑、見山是山的現象敘說,在許多舞者空靈甚至理性的面部表情底下,似乎蘊生不出我們刻板印象中的艋舺喧囂,對應到的是來自Sigur Rós其精靈般的夢境殘響,以及直入火山流質與冰冷空氣的地理風貌:自然現象,這恐怕是理解《毛》更好的方式,同時也是編舞者如冰晶般構築舞蹈肢體的其中一種可能也說不定。
3月
12
2024
單人與雙人,彼此競逐、啃噬,耗盡力氣倒地,像信任遊戲般的無所顧忌地傾倒與反推,手腳彼此纏繞包覆,時而高低錯落,時而平行的位置,無聲地藉由一個又一個的動作,引領關注探討「關係」中的衝突、調和與平衡。觀眾在之間,尋找自身的觀看位置,往復上升和墜落,帶入不同的情緒狀態。呈現出我們,不只是在愛情上的渴望依賴,卻因為各種生命中的不確定性(順利接住、碰撞諸如此類的),會遲疑、疼痛、難過和快樂,於是選擇欲拒還迎的日常樣貌。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