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即興提問的演出──《混沌身響》第四季第七、八番
5月
08
2020
混沌身響 邢懷碩 X DJ誠意重(驫舞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6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聲音和身體的即興可以粗略分為兩種。第一,根據特定方法及時發揮,在接受某些音樂調性和身體規則之後,隨意遊走。第二,拒絕方法,依照直覺、本能和靈感,讓音樂和身體自己說話。

第一種類似一台設計好的彈珠檯,彈珠射出後,我們不知道它會落到哪一格,卻明白不管落到哪一格,都是在設置好的軌道上依某些力度彈跳。第二種猶如撒落一地的彈珠,我們壓根不知道(或至少算不出)它們要往哪裡去、其中有什麼預先設置好的力學限制。

第一種給人安全感,表現也更容易聽看,久了卻不免乏味,畢竟整個過程總是在情理之中。第二種給人刺激感,表現極具冒險性,久了卻因為深陷迷茫而備感麻木,畢竟太過意料之外,而意料之外的頻率又太高。那麼,能夠有「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第三種選擇嗎?

由舞者陳武康和鋼琴家李世揚策劃的「混沌身響」,至今已滿四年;一年一季,一季八番,也就是八個晚上的演出。幾乎每場演出都邀請一位舞者和一位音樂家/聲音藝術家合作,在驫舞劇場共創一場不超過一小時的現場即興表演。舞者和音樂家在演出當天碰面,針對表演討論的時間不到四小時,其中包含音樂家的器材設置和舞者的暖身,就連燈光和觀眾席座位的安排也是他們現場決定,一切真槍實彈。

第七番(四月八日)是王宇光(舞蹈)和黃思農(音樂)的組合,第八番(四月二十九日)則是邢懷碩(舞蹈)和DJ誠意重(音樂)。兩場演出的幾個主要段落恰恰對應了前述的兩種即興。由於筆者經歷所限,下文較側重音樂,也聚焦在即興,而不是舞者和音樂家互動成敗的問題上。

在第七番中,王宇光大量利用斜身貼牆的動作,黃思農則以延遲(delay)音效和疊錄做出可預期、類似節奏的聲響,在這個基礎上演奏。這些安排減低了觀眾和聽眾出乎意料的感受(尤其音樂的調性又幾乎是固定),屬於前文所說的第一種即興。當然,這並不妨礙舞者的流暢身體和音樂家編曲的能力,後者巧妙在胡琴和吉他彈奏之間轉換、對話、及時譜曲,叫人佩服,即使單獨聆聽亦有相當成熟的輪廓。

第八番一開始,邢懷碩間歇而零碎地做出讓人聯想到街舞的動作,誠意重則以挫斷/急放、刮碟、失真、延遲等手法來模糊唱盤內容,將音樂風格帶往所謂的「噪音」(noise)。這等於給現場觀眾一記悶棍:不似黃思農的穩定節奏,我們找不到焦點,只聽聞許多不連貫的聲音素材接踵而來。這些素材幾乎拒絕編曲,持續的混亂反而帶來平淡,這也是前文所說的第二種即興。

這種狀況在美學上不是不成立。針對持續的混亂所帶來的平淡(說白了,就是無聊),解法之一是提高音響品質,讓聽眾細細聆賞噪音中每一個聲音素材的深度紋理(各種頻率和音色),不問最低限度的編曲,走向與意義不直接相關的「聲音唯物主義」(音響品質最終屬於物理問題)。可惜場地方的音響規格和擺設都有限制,更麻煩的是,誠意重似乎操作到一半才發現效果器接線不良,但這已嚴重影響音響品質。

段落的轉換在一定程度上拯救或避開了這些問題。這裡所說的段落轉換,可能是整場即興演出中唯一事先談好的,也是表演者可以掌握的。口語一點地說,大約是每二十到三十分鐘算一個段落,之後根據某些cue點轉入下一個段落,把所謂的即興限制在單一段落內。

離開上述段落,黃思農適當的回授(反饋,feedback)聲響隨著舞者身體綿延,創造了跟穩定節奏截然不同的感受,王宇光在類似音樂段落中也有不同表現。當邢懷碩走路和說話(內容是他的「逃家私小說」)時,誠意重也恰巧改變了唱盤聲響,拋出更簡約的聲線,幾乎成為舞蹈的配樂,而非之前平起平坐的對話者。

相較之下,王宇光和黃思農的組合在段落轉換上更婉轉、巧妙,邢懷碩和誠意重在這方面較直白、俐落;後者最終毀壞唱片和器材的手法無論是否刻意,都走上以「情緒大爆發」為終局的常見套路。但不得不說,身體和聲音在此更有張力,各類素材也被清晰感知,因此是好看好聽的。

總的來說,即興中的舞者和音樂家在找到特定方法時,往往會因為安全感而產生自信,隨著自信而表現自在。隨後,他們又害怕這樣的方法成為自由的牢籠,只能苦思變化。變化時,有時因為無法迅速找到著力點,索性任由混亂發生,拋棄方法,即興就這麼擺盪在兩種極端之間。在這個過程中,事先安排好的段落轉換使表演者和聽眾在短時間內耳目一新,脫離「ㄍㄧㄥ」不下去的窘境;不過,若沒有適當發揮,新的段落隨時可能再次令人昏睡。

在即興的兩種極端之外,或許「方法上的即興」是第三種選擇:既不溫順地在特定方法內即興,又不盲目地拒絕方法。回到前述彈珠檯的比喻,我們不能滿足於讓彈珠在設置好的軌道內掉落,也不能任由彈珠隨意灑落一地,而是必須靈活調動彈珠檯本身的各個軌道。這要求即興成為一門專業的技藝,即興演出者成為通曉各派風格的博雅型藝術家,並且審時度勢地運用各種素材。就此而言,「混沌身響」與其說是一系列即興計畫,不如說是促使我們對即興提問的實驗,值得我們再三參與、深刻回味。

《混沌身響》

演出|混沌身響(王宇光、黃思農、邢懷碩、DJ誠意重)
時間|2020/04/08 20:00、04/29 20:00
地點|驫舞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林文中與古箏演奏家董昭民搭配,演出前並不認識的兩人在場上互相感受,專注於當下,像是被一股莫名力量牽引,即使背對對方也能同時間切換狀態,呈現相同質感的表演能量。(白斐嵐)
5月
17
2017
系列作品成了一場接力賽。排在前面的成了領頭羊,小心翼翼但不過分謹慎地開展出各種可能性;晚登場的像是有了參照的座標點,越玩越開,規模越來越大。當即興舞台即將要變成四維空間的大型裝置遊樂場後,何時物極必反,回歸基本盤,似乎是預料中的時間問題。(白斐嵐)
3月
01
2017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
結合飲食、玩樂等體驗的沉浸式演出,大概在COVID-19疫情於台灣爆發前達高峰(2019年、2020年),隨後因疫情各種限制而接近覆滅。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限制鬆綁,這類沉浸式演出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一村喜事》在這波趨勢裡,有效結合眷村美食與環境、辦桌習俗與氣氛,在新開放的空軍三重一村裡頭,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真的辦了場喜事。
12月
20
2023
本文聚焦有別於當代藝術中「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延時性展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或「計畫型創作(project art)」涉及現場展演等等呈現形式,而是具有特定時間長度且約定俗成下觀眾需全程參與、並不鼓勵觀眾自由進出的劇場作品為主要討論對象。
12月
18
2023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