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即興提問的演出──《混沌身響》第四季第七、八番
5月
08
2020
混沌身響 邢懷碩 X DJ誠意重(驫舞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83次瀏覽

文 張又升(2019年度專案評論人)


聲音和身體的即興可以粗略分為兩種。第一,根據特定方法及時發揮,在接受某些音樂調性和身體規則之後,隨意遊走。第二,拒絕方法,依照直覺、本能和靈感,讓音樂和身體自己說話。

第一種類似一台設計好的彈珠檯,彈珠射出後,我們不知道它會落到哪一格,卻明白不管落到哪一格,都是在設置好的軌道上依某些力度彈跳。第二種猶如撒落一地的彈珠,我們壓根不知道(或至少算不出)它們要往哪裡去、其中有什麼預先設置好的力學限制。

第一種給人安全感,表現也更容易聽看,久了卻不免乏味,畢竟整個過程總是在情理之中。第二種給人刺激感,表現極具冒險性,久了卻因為深陷迷茫而備感麻木,畢竟太過意料之外,而意料之外的頻率又太高。那麼,能夠有「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第三種選擇嗎?

由舞者陳武康和鋼琴家李世揚策劃的「混沌身響」,至今已滿四年;一年一季,一季八番,也就是八個晚上的演出。幾乎每場演出都邀請一位舞者和一位音樂家/聲音藝術家合作,在驫舞劇場共創一場不超過一小時的現場即興表演。舞者和音樂家在演出當天碰面,針對表演討論的時間不到四小時,其中包含音樂家的器材設置和舞者的暖身,就連燈光和觀眾席座位的安排也是他們現場決定,一切真槍實彈。

第七番(四月八日)是王宇光(舞蹈)和黃思農(音樂)的組合,第八番(四月二十九日)則是邢懷碩(舞蹈)和DJ誠意重(音樂)。兩場演出的幾個主要段落恰恰對應了前述的兩種即興。由於筆者經歷所限,下文較側重音樂,也聚焦在即興,而不是舞者和音樂家互動成敗的問題上。

在第七番中,王宇光大量利用斜身貼牆的動作,黃思農則以延遲(delay)音效和疊錄做出可預期、類似節奏的聲響,在這個基礎上演奏。這些安排減低了觀眾和聽眾出乎意料的感受(尤其音樂的調性又幾乎是固定),屬於前文所說的第一種即興。當然,這並不妨礙舞者的流暢身體和音樂家編曲的能力,後者巧妙在胡琴和吉他彈奏之間轉換、對話、及時譜曲,叫人佩服,即使單獨聆聽亦有相當成熟的輪廓。

第八番一開始,邢懷碩間歇而零碎地做出讓人聯想到街舞的動作,誠意重則以挫斷/急放、刮碟、失真、延遲等手法來模糊唱盤內容,將音樂風格帶往所謂的「噪音」(noise)。這等於給現場觀眾一記悶棍:不似黃思農的穩定節奏,我們找不到焦點,只聽聞許多不連貫的聲音素材接踵而來。這些素材幾乎拒絕編曲,持續的混亂反而帶來平淡,這也是前文所說的第二種即興。

這種狀況在美學上不是不成立。針對持續的混亂所帶來的平淡(說白了,就是無聊),解法之一是提高音響品質,讓聽眾細細聆賞噪音中每一個聲音素材的深度紋理(各種頻率和音色),不問最低限度的編曲,走向與意義不直接相關的「聲音唯物主義」(音響品質最終屬於物理問題)。可惜場地方的音響規格和擺設都有限制,更麻煩的是,誠意重似乎操作到一半才發現效果器接線不良,但這已嚴重影響音響品質。

段落的轉換在一定程度上拯救或避開了這些問題。這裡所說的段落轉換,可能是整場即興演出中唯一事先談好的,也是表演者可以掌握的。口語一點地說,大約是每二十到三十分鐘算一個段落,之後根據某些cue點轉入下一個段落,把所謂的即興限制在單一段落內。

離開上述段落,黃思農適當的回授(反饋,feedback)聲響隨著舞者身體綿延,創造了跟穩定節奏截然不同的感受,王宇光在類似音樂段落中也有不同表現。當邢懷碩走路和說話(內容是他的「逃家私小說」)時,誠意重也恰巧改變了唱盤聲響,拋出更簡約的聲線,幾乎成為舞蹈的配樂,而非之前平起平坐的對話者。

相較之下,王宇光和黃思農的組合在段落轉換上更婉轉、巧妙,邢懷碩和誠意重在這方面較直白、俐落;後者最終毀壞唱片和器材的手法無論是否刻意,都走上以「情緒大爆發」為終局的常見套路。但不得不說,身體和聲音在此更有張力,各類素材也被清晰感知,因此是好看好聽的。

總的來說,即興中的舞者和音樂家在找到特定方法時,往往會因為安全感而產生自信,隨著自信而表現自在。隨後,他們又害怕這樣的方法成為自由的牢籠,只能苦思變化。變化時,有時因為無法迅速找到著力點,索性任由混亂發生,拋棄方法,即興就這麼擺盪在兩種極端之間。在這個過程中,事先安排好的段落轉換使表演者和聽眾在短時間內耳目一新,脫離「ㄍㄧㄥ」不下去的窘境;不過,若沒有適當發揮,新的段落隨時可能再次令人昏睡。

在即興的兩種極端之外,或許「方法上的即興」是第三種選擇:既不溫順地在特定方法內即興,又不盲目地拒絕方法。回到前述彈珠檯的比喻,我們不能滿足於讓彈珠在設置好的軌道內掉落,也不能任由彈珠隨意灑落一地,而是必須靈活調動彈珠檯本身的各個軌道。這要求即興成為一門專業的技藝,即興演出者成為通曉各派風格的博雅型藝術家,並且審時度勢地運用各種素材。就此而言,「混沌身響」與其說是一系列即興計畫,不如說是促使我們對即興提問的實驗,值得我們再三參與、深刻回味。

《混沌身響》

演出|混沌身響(王宇光、黃思農、邢懷碩、DJ誠意重)
時間|2020/04/08 20:00、04/29 20:00
地點|驫舞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林文中與古箏演奏家董昭民搭配,演出前並不認識的兩人在場上互相感受,專注於當下,像是被一股莫名力量牽引,即使背對對方也能同時間切換狀態,呈現相同質感的表演能量。(白斐嵐)
5月
17
2017
系列作品成了一場接力賽。排在前面的成了領頭羊,小心翼翼但不過分謹慎地開展出各種可能性;晚登場的像是有了參照的座標點,越玩越開,規模越來越大。當即興舞台即將要變成四維空間的大型裝置遊樂場後,何時物極必反,回歸基本盤,似乎是預料中的時間問題。(白斐嵐)
3月
01
2017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