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以為常的「非常」假議題《單向封鎖》
9月
14
2020
單向封鎖(狂想劇場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70次瀏覽

陳正熙(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對我來說,台灣媒體的蓬勃發展是一個假象:關於資訊開放的假象,關於言論自由的假象,關於多元文化的假象。且不論各個媒體的黨派立場(或令人反感的顏色分別),在各個版面、平台、攝影棚裡,每天放送流通的資訊與言論,無論就知識的「含金量」,或思考辯證的廣度與深度而論,多半都是讓人失望的,無論嚴肅認真或嬉笑怒罵,或各種迷因、梗圖、金句、懶人包,也都只能引發熱烈但短暫的茶壺風波,不能刺激冷靜而持續的討論交流。各種似是而非、真假難辨的訊息,各種只問立場、不辨是非的論點,在不同的媒體之間不斷地被政客、主播、記者、編輯、觀眾、讀者、名嘴、網紅,反覆吞食、咀嚼、反芻,直到一個新聞話題走完它的流程(cycle),而這個流程(cycle)隨著媒體環境的改變而越趨短促,從一週到二十四個小時,到一個白天、一個早上、一個小時,最終被新的cycle取代、遺忘。

這些,大約是多數台灣人可以接受的共識,卻也是多數台灣人所無法擺脫的魔咒:我們對任何公共議題的理解,依靠的是黨同伐異的政治人物、不求甚解的新聞從業人員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媒體紅人(名嘴)。如此,我們還有什麼希望?

唯一的希望,可能只是揭露這個事實,拒絕接受這些人的餵養,冷眼旁觀,甚至對他們的「表演」嗤之以鼻。或者,將他們放在一個他們不熟悉的場域中,例如劇場,看看他們是不是還能那麼從容自在、理所當然地放言高論?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單向封鎖》創作者的意圖,但,我是這樣看待這個作品。

就形式而論,《單向封鎖》將一個典型的電視談話節目搬上舞台,邀請「真實」的新聞工作者、名嘴、網紅、獨立音樂創作者和特種營業者,加上一位由演員「假扮」的學者角色,就最近當紅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各抒已見,有預先書寫的腳本內容,參雜著現場即興發揮的對談,一方面模擬電視節目現場,也同時以後設凸顯劇場和電視節目的人為性與表演性。

就內容而論,無論是腳本或即興,都不脫過去半年多來,我們透過直播、對談、分享所得到的新冠肺炎相關資訊,和對社會各領域的影響,而其主調也就是政府有效控制疫情(順時中),台灣國際能見度提升,島內少數「唱衰」份子自討無趣,全民營造共同生命體感受。當然,對談之中也多少涉及新聞媒體的報導真偽與責任問題,和社會階級、族群問題,但,因為現場媒體人的代表性,整個基調還是以正面肯定、「政治正確」為主,除了「學者」角色偶有刻意「脫軌」的發言之外,整個節目幾乎沒有實質的對立衝突,更甭論不同觀點的辯論交鋒。

因此,《單向封鎖》在形式與內容,都和目前的電視談話性節目沒有太大差別,仍然是以一群立場相近的來賓為主,穿插著少數(通常只有一個孤軍)的「異議者」,反覆申論在其他媒體已經被製造回收再利用的訊息,至於觀眾透過即時通訊軟體,在手機社群中的即時反應、互動,看似開放、自由、民主,對舞台上的表演幾乎沒有任何影響(除了對主持人和大鵰博士的評論),對觀眾的觀看方式、對疫情的瞭解,甚至對身為「台灣人」的自我認識,並沒有真正構成挑戰,也少有啟發刺激,至於科技的應用也沒有真正改變或衝撞既有的劇場成規。

但,將劇場轉化為攝影棚,或者將攝影棚場景放在劇場的框架中,亦有某種「除魅」的效果:一看即為虛構的攝影棚,化解了對「忠實再現」的不合理期待,沒有媒體機制(鏡頭的聚焦、邊條的強調)的中介,觀眾不僅直接面對與談者,更能整體地觀察、比較、評論與談者的論述,清楚意識到表象與實質、膚淺作秀與實質論證、個人利益與公眾權益的差異與矛盾。

《單向封鎖》以「單向封鎖」描述受疫情影響的生存狀態,和資訊流通交換的通路狀況,試著探究這樣的「非常」,是否可以挑戰我們的「習以為常」;只是,在疫情爆發之前,至少就媒體中所呈現的社會現實來看,台灣本身就已經自限/自陷於某種「單向封鎖」的狀態,我們與國境以外世界的連結,大約都侷限於經濟(特別是股市)和流行文化的層面,對國際事務的思考也很難超越兩岸對峙的格局,更甭論對歐美主要國家以外地區的關注,「受害者情結」和「自我感覺良好」交替浮現、相互強化,構成了這個社會的集體心理狀態。

單向封鎖(狂想劇場提供/攝影陳少維)

因此,《單向封鎖》所描繪的「非常」,會不會其實是我們長久以來的「習以為常」?

劇末,對新聞工作仍充滿熱情期盼的實習生,和豪情壯志已被消磨殆盡的工作人員,一面收拾錄影結束後的攝影棚,一面討論起在收視率和媒體專業之間的取捨難題,為全劇做了簡單的總結,似乎也想藉以論證電視談話節目的存在意義。只是,這一段對話所討論的主題,對我而言,其實是一個「假議題」:從業人員的專業,和媒體經營的責任,也就是所謂的良心與收視率,從來就不是一個「二選一」的題目,反而更像是為自己的怠惰和無為所找到的藉口。整體而論,看完《單向封鎖》,與看完《XX面對面》、《XX龍捲風》、《X知道了》、《XX戰情室》的感受相近,彷彿接收了許多的訊息,卻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彷彿瞭解了各方的論述,卻不易掌握實在的觀點──問題是形式上的選擇,還是對素材的處理方法,或者,是對自身(劇場、媒體)的本質少了更細膩的批判省視?

在劇場的舞台上,那些來自新聞媒體的劇場「新人」,都還是能從容自在地侃侃而談、即興發揮,反而是扮演主持角色的資深劇場演員頻吃螺絲、掉拍,這個對比,或許是意料之外,卻有深刻的寓意:在這樣的權力關係中,劇場的主體性如何,在關掉電視、退出群組、走出劇場之後,或許可以再多想想。

《單向封鎖》

演出|狂想劇場
時間|2020/08/23 14:3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無論是《單向封鎖》或是《揚帆》都是企圖很大的作品,因應處理議題的複雜性,也嘗試不同的觀演互動模式,期待就此達到不一樣的體驗與討論。然而不可諱言的也是,當觀演關係變得複雜與開放,作品本身的結構設計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戰,因為要能有效地「互動」,那就必須給予觀眾真實的權力與自由。但這之中又有一個困境:觀眾的自由須有意義與真實,卻又要能夠是團隊能夠處理與管理的──一切必須經過良好的設計。(黃馨儀)
9月
08
2020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