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影之路邁向劇場——《哎~撒撒》線上影像版
8月
25
2021
哎~撒撒(蒂摩爾古薪舞集提供/攝影巴卅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1次瀏覽

陳佳伶(專案評論人)


本屆的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以線上轉型為策略,推出了四檔線上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的《哎~撒撒》為其中一檔,作品採用重新拍攝的舞蹈影像與過往的演出紀錄,兩者交錯剪輯而成的方式製作,選擇此節目觀看,並視之為可評論對象,考量其不單只是庫存留檔影像的直接應用,欲觀察與討論的標的在於:「影像媒介」是以何種方式介入並參與作品,對作品的增添與削減又在哪一個部分。

作品的結構仍舊以演出時的舞台畫面為主,另加入棚拍影像,亦穿插著戶外實景的畫面。在作品起始的三分鐘內,即完整提出「影像架構循環」的邏輯,以此種遞進方式來鋪陳情節。依創作理念,創作者先以棚內擺拍場景帶出了蘋果酸甜所代表的愛情意象,轉接到應是創作所在地的三地門村落實景,而後在真實場地的影格中,連接另一顆舞台場景,透過舞者同樣且連續的動作來表達其視覺張力。


哎~撒撒(蒂摩爾古薪舞集提供/攝影巴卅席)


哎~撒撒(蒂摩爾古薪舞集提供/攝影巴卅席)


哎~撒撒(蒂摩爾古薪舞集提供/攝影陳長志)

棚拍、實景與舞台紀錄影像這三者的影像推衍,前面兩者有提示導引的功能,穿針引線,將一切縫合至舞台影像的內裡。就舞台紀錄影像而言,其採取標準做法,以切齊舞台、交代空間環境且最穩定的一顆遠景鏡頭為主軸,輔助的則是並置於遠景、關注人物動態的全景畫面,過程中或有半身肢體動作的中景鏡位作為連貫。如此三顆鏡頭便構成了演出的主要影像,平心而論,觀眾的舞台可見經驗應更為收放自如且複雜,從三維空間轉為線上觀看後,視覺經驗被制約收束於規格化的影像基本變化裡,難以顧及觀者對於多元視角的心理需求,也貶抑了影像語言的豐富表現力。在棚拍內容中,如空間規劃與物件陳列是相對易於掌握安排的,而擔負起在影像中傳達清晰訊息的任務;實景中的部落畫面則未刻意清場,呈現了如實的日常樣貌,撩撥起大眾對於創作源自於生活的想像。可說棚拍、實景影像的出現,解救了紀錄影像的單調性,擴充了舞台紀錄無法達到的境界。

魔鬼細節一如天使容顏都潛藏在影像的端倪中,在有些情境裡體現呼應了觀者的感受,有些片段卻產生出視覺的陷落。部落耆老的形象一方面視為圖像符號,一方面也在影片中扮演自己,在舞者如歌如泣地詠唱之際,長老作為第一線現場的觀眾,成為無法在場缺席者的代言身體,伴隨著長者眼眸輪廓的微妙變化,投射出閱聽者濕潤的目框;另一段以氣味為剪接點的聚焦畫面,從自然場景中搓揉植物,跳接到舞台上兩手腕摩擦的動作,這種擴展嗅覺的方式,點燃了參與者的淋漓興味。部分視覺的落差因為在影像上呈現更形明顯,紀錄影像的影格忽有明暗變化,應是調整光圈的緣故;群舞時鏡位的選擇以遠景或全景為主,就視覺來說是協調無問題的,但過渡到雙人舞階段,急切地希望換上中景框,有助於看清發展關係的肢體,結果沒有迎得這顆鏡頭換來內心悵然若失;棚內景直線透視場面,吞吐蘋果時,在最遠端入鏡的舞者眼神飄移許久,連帶影響觀者分心出戲,以上種種大抵是現場觀眾不易察覺的微型確幸及瑕疵, 但在鏡頭直擊下,美好與缺憾都透過影像被放大了。

若不限於只討論影像,我們是否有充足的觀點去思索舞作的內容?本作品拋出了部分線索,例如「身體語彙有無產生權力宰制的狀態」,但在局部影像技術落差的干擾下,以及屈就舞台紀錄的構成方式,無法得知是否因為素材取捨而弱化或模糊了製作的原意,冒然評語恐有誤讀的可能。創作團隊開啟了影像觀照視野與運用途徑,日後預期更熟悉工具的語言,有助於提升為以影像出發的劇場作品,在影像中評析創作內容將不再成為問題。本次觀賞三十分鐘線上影像短版的精華呈現,參與雜揉台式與榫接外來文化的原住民風格饗宴,反映著當代情境異地共處的狀態,如同曾經在場的觀眾,原聲原型般地共同體會節慶式的歡快與接地的悲傷。個人欣然期待未來在劇場中與此演出重逢,同時也希望有朝一日出現完整版獨立舞蹈影像,經由身體到影像的多重視角,共構出創作的深度觀點,成為既能融入臨場經驗,也能閱讀影像的劇場人。

《哎~撒撒》

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
時間|2021/08/06至08/29
地點|線上(box offic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Ai~ sa sa不依賴尋找原住民或部落的定義,卻又不假裝無視於種種現代、性別、西方與規範,亦不是僅在諧擬中創造替身,而是主動地掌握發言動作、選擇場景,將這個自由的身體,延伸至任何觀視之下⋯⋯(汪俊彥)
8月
31
2021
他們所追求的並非動作意義上的美,而是由內在情緒自然產生的狀態,舞者們盡情瀟灑自信,此時,觀眾是否覺得好看,彷彿不再是最重要的事,他們專注地將自己內在的情感、情緒狀態及想說的話傳遞給現場的每一個人,顛覆了以往我對於「美」的認知。(黃珮綺)
1月
02
2020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