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與實的交錯《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
6月
06
2019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65次瀏覽
戴碧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生)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籧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為栢優座製作的一檔融合戲曲、傳統與流行音樂和西方戲劇表演的演出。其劇情主線為一名渡鴉【1】學徒與附身於渡鴉老師身上的死神,一同完成一名死亡士兵遺願的故事。透過一個現代家庭在除夕夜所發生的事件,與三國時代長板坡之戰的交錯呈現,描述士兵的死因與完成遺願的過程。

本演出以精細的安排,將三國與現代的事件穿插,造成前後對照的效果;並在寫實的劇情與表演中,加入了戲曲身體的風格化技巧。奇特的是,演員的服裝並沒有因為情境的時代而有相應的變化,只使用了演員肢體語言的變化與道具呈現時代與角色的差異。在音樂上,不論是戲曲段子,或是融合了古詩詞與戲曲曲調的流行歌曲,都採用了預錄形式。甚至,在前面幾場戲中,演員邊唱著鑼鼓點邊出場,這些細微的元素都在象徵著場景的虛假性,時時刻刻提醒著觀眾,這一切都只是一場戲。

不過,雖是一場戲,其戲劇的情境卻相當貼近人心。不論婆媳、夫妻或事業與家庭衝突,幾乎充斥在每個家人的日常互動中。劇中藉由與三國長板坡之戰的情境交錯呈現、對照,以傳達演員對三國角色的重新詮釋,讓觀眾與三國角色有了情感連結。寫實的劇情內容與象徵虛假的戲曲身體、音響失真的預錄音樂,以及不合時代的服裝,形成一虛一實的強烈對比。

《莊子》中的〈齊物論〉有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寓言叫〈莊周夢蝶〉,筆者認為這場演出與此篇寓言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的故事線相當完整,內容也相當寫實,卻是以上述象徵虛假性的元素來呈現。同個演員飾演的角色,在三國與現代兩個不同時空中,被安排了可互為對照的事件,於是同個演員飾演不同時代的兩個角色之間,存在著相當程度的關聯性,也暗示著其轉世或夢境的可能性。既可能是現代角色的夢境,也可能是三國時代之角色轉世到現代,也就難說哪一時代的情境才是真實的。甚至,戲中出現的渡鴉,因是創作者所杜撰的職業,更是加強虛實交錯的象徵。

演出的最後端出了真正的菜餚,在合家歡樂的氣氛中結束了。菜餚的香氣將觀眾由看戲的心境帶回了現實,而且還可在戲台上真實享用年夜飯。也許我們沒辦法真正分清楚現實跟虛幻、戲裡或戲外。但這並不重要,三國和現代的情境都可能是真或假,重要的是你從這物化的演繹中,體悟了什麼。

註釋

1、在戲中的解釋為幫死者完成遺願並下葬的一種職業。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

演出|栢優座
時間|2019/6/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古喻今」,不僅是在題材的選擇,同時也展現於戲曲身段的現代應用。三國系列藉此帶出一個很好的發想,試圖在歷史縫隙中找尋人性的衝突與情感的拉扯:《大》劇帶出華人社會中敏感的家庭倫理關係,《地》劇則在向背叛的主題探問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林慧真)
2月
10
2020
戲曲演員的養成紮根多半使他們難以拋下程式化的身體,難題便在面對這樣的佈景時出現--捨棄富麗堂皇的佈景設置,回歸貼近戲曲象徵性的一桌二椅型態。既寫意又寫實的作品中,該如何在不捨棄四功五法的狀態下,巧妙地將戲曲身體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吳旻真)
6月
10
2019
在編寫與比喻使用仍有拓展空間的情況下,全劇立意與企圖仍已經清楚地表達出來。唱腔、身段等京劇元素不僅為當代社會穿透特定議題的真空地域,也將現代情境難以描繪的心理波動,化幽微為外顯,以具創新與挑戰的視野提供具體清晰的寫意空間。(張敦智)
6月
06
2019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