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與實的交錯《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
6月
06
2019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02次瀏覽
戴碧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生)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籧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為栢優座製作的一檔融合戲曲、傳統與流行音樂和西方戲劇表演的演出。其劇情主線為一名渡鴉【1】學徒與附身於渡鴉老師身上的死神,一同完成一名死亡士兵遺願的故事。透過一個現代家庭在除夕夜所發生的事件,與三國時代長板坡之戰的交錯呈現,描述士兵的死因與完成遺願的過程。

本演出以精細的安排,將三國與現代的事件穿插,造成前後對照的效果;並在寫實的劇情與表演中,加入了戲曲身體的風格化技巧。奇特的是,演員的服裝並沒有因為情境的時代而有相應的變化,只使用了演員肢體語言的變化與道具呈現時代與角色的差異。在音樂上,不論是戲曲段子,或是融合了古詩詞與戲曲曲調的流行歌曲,都採用了預錄形式。甚至,在前面幾場戲中,演員邊唱著鑼鼓點邊出場,這些細微的元素都在象徵著場景的虛假性,時時刻刻提醒著觀眾,這一切都只是一場戲。

不過,雖是一場戲,其戲劇的情境卻相當貼近人心。不論婆媳、夫妻或事業與家庭衝突,幾乎充斥在每個家人的日常互動中。劇中藉由與三國長板坡之戰的情境交錯呈現、對照,以傳達演員對三國角色的重新詮釋,讓觀眾與三國角色有了情感連結。寫實的劇情內容與象徵虛假的戲曲身體、音響失真的預錄音樂,以及不合時代的服裝,形成一虛一實的強烈對比。

《莊子》中的〈齊物論〉有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寓言叫〈莊周夢蝶〉,筆者認為這場演出與此篇寓言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的故事線相當完整,內容也相當寫實,卻是以上述象徵虛假性的元素來呈現。同個演員飾演的角色,在三國與現代兩個不同時空中,被安排了可互為對照的事件,於是同個演員飾演不同時代的兩個角色之間,存在著相當程度的關聯性,也暗示著其轉世或夢境的可能性。既可能是現代角色的夢境,也可能是三國時代之角色轉世到現代,也就難說哪一時代的情境才是真實的。甚至,戲中出現的渡鴉,因是創作者所杜撰的職業,更是加強虛實交錯的象徵。

演出的最後端出了真正的菜餚,在合家歡樂的氣氛中結束了。菜餚的香氣將觀眾由看戲的心境帶回了現實,而且還可在戲台上真實享用年夜飯。也許我們沒辦法真正分清楚現實跟虛幻、戲裡或戲外。但這並不重要,三國和現代的情境都可能是真或假,重要的是你從這物化的演繹中,體悟了什麼。

註釋

1、在戲中的解釋為幫死者完成遺願並下葬的一種職業。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

演出|栢優座
時間|2019/6/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古喻今」,不僅是在題材的選擇,同時也展現於戲曲身段的現代應用。三國系列藉此帶出一個很好的發想,試圖在歷史縫隙中找尋人性的衝突與情感的拉扯:《大》劇帶出華人社會中敏感的家庭倫理關係,《地》劇則在向背叛的主題探問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林慧真)
2月
10
2020
戲曲演員的養成紮根多半使他們難以拋下程式化的身體,難題便在面對這樣的佈景時出現--捨棄富麗堂皇的佈景設置,回歸貼近戲曲象徵性的一桌二椅型態。既寫意又寫實的作品中,該如何在不捨棄四功五法的狀態下,巧妙地將戲曲身體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吳旻真)
6月
10
2019
在編寫與比喻使用仍有拓展空間的情況下,全劇立意與企圖仍已經清楚地表達出來。唱腔、身段等京劇元素不僅為當代社會穿透特定議題的真空地域,也將現代情境難以描繪的心理波動,化幽微為外顯,以具創新與挑戰的視野提供具體清晰的寫意空間。(張敦智)
6月
06
2019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