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籧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為栢優座製作的一檔融合戲曲、傳統與流行音樂和西方戲劇表演的演出。其劇情主線為一名渡鴉【1】學徒與附身於渡鴉老師身上的死神,一同完成一名死亡士兵遺願的故事。透過一個現代家庭在除夕夜所發生的事件,與三國時代長板坡之戰的交錯呈現,描述士兵的死因與完成遺願的過程。
本演出以精細的安排,將三國與現代的事件穿插,造成前後對照的效果;並在寫實的劇情與表演中,加入了戲曲身體的風格化技巧。奇特的是,演員的服裝並沒有因為情境的時代而有相應的變化,只使用了演員肢體語言的變化與道具呈現時代與角色的差異。在音樂上,不論是戲曲段子,或是融合了古詩詞與戲曲曲調的流行歌曲,都採用了預錄形式。甚至,在前面幾場戲中,演員邊唱著鑼鼓點邊出場,這些細微的元素都在象徵著場景的虛假性,時時刻刻提醒著觀眾,這一切都只是一場戲。
不過,雖是一場戲,其戲劇的情境卻相當貼近人心。不論婆媳、夫妻或事業與家庭衝突,幾乎充斥在每個家人的日常互動中。劇中藉由與三國長板坡之戰的情境交錯呈現、對照,以傳達演員對三國角色的重新詮釋,讓觀眾與三國角色有了情感連結。寫實的劇情內容與象徵虛假的戲曲身體、音響失真的預錄音樂,以及不合時代的服裝,形成一虛一實的強烈對比。
《莊子》中的〈齊物論〉有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寓言叫〈莊周夢蝶〉,筆者認為這場演出與此篇寓言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的故事線相當完整,內容也相當寫實,卻是以上述象徵虛假性的元素來呈現。同個演員飾演的角色,在三國與現代兩個不同時空中,被安排了可互為對照的事件,於是同個演員飾演不同時代的兩個角色之間,存在著相當程度的關聯性,也暗示著其轉世或夢境的可能性。既可能是現代角色的夢境,也可能是三國時代之角色轉世到現代,也就難說哪一時代的情境才是真實的。甚至,戲中出現的渡鴉,因是創作者所杜撰的職業,更是加強虛實交錯的象徵。
演出的最後端出了真正的菜餚,在合家歡樂的氣氛中結束了。菜餚的香氣將觀眾由看戲的心境帶回了現實,而且還可在戲台上真實享用年夜飯。也許我們沒辦法真正分清楚現實跟虛幻、戲裡或戲外。但這並不重要,三國和現代的情境都可能是真或假,重要的是你從這物化的演繹中,體悟了什麼。
註釋
1、在戲中的解釋為幫死者完成遺願並下葬的一種職業。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
演出|栢優座
時間|2019/6/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