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時空的遺願《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
6月
10
2019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栢優座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99次瀏覽
吳旻真(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一作,從戰亂後屍橫遍野的場景,微觀到一名鳴鼓金士兵死前的遺願牌,帶領觀眾任意的穿梭兩個時空,分別講述漢末三國的「長坂坡之戰」,以及現代的家庭問題。人物角色的時空旅行之中,又以編導許栢昂將三國中的麋夫人用以對應現代場景中的法國媳婦最令人印象深刻(編按:上述兩角色皆由同一位演員方姿懿飾演),兩者同樣是地域造成文化認知的異同,導致結果的不圓滿。

在此一提編導許栢昂的用心,利用語言來分隔角色人物性格,除了口白有客語、台語、國語、京白和台灣國語的變化以外,包括腔調都有講究,清楚能分辨出編曲者許家銘的用心,在不同時空利用西皮與二黃的聲腔辨認,甚至大膽地加入現代歌曲曲調。這些設計能幫助年輕演員快速地進入其他角色。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提到,如果將所有內在的過程,運用在你所扮演的人的精神和肉體生活之上,即我們所謂的活角色的「生」。演員不只是要呈現角色的外在,也必須將自己的人品特性與角色調和,將靈魂灌注進去,演員便成為靈活的載體。

戲曲演員的養成紮根多半使他們難以拋下程式化的身體,難題便在面對這樣的佈景時出現——捨棄富麗堂皇的佈景設置,回歸貼近戲曲象徵性的一桌二椅型態。既寫意又寫實的作品中,該如何在不捨棄四功五法的狀態下(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步法),巧妙地將戲曲身體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好比說從餐桌進廚房的轉換,演員利用微妙的身段來呈現,加上空間的設計,讓觀眾一目了然;或者擦拭餐桌這個微小動作,也是從戲曲八角巾身段演化而來,一點不突兀。唯一稍微不協調的動作就屬那夫妻吵架的片段,利用京劇的「掃堂」來表示心中憤怒的情緒,實難不令人聯想到家暴現象,不過轉化京劇程式動作,是栢優座一直以來堅持著並且近年逐漸成熟的構思,可以期待未來趨近完美的融合。

總體而言,此次作品的展示讓人看到戲曲跨界不同的風貌。觀後者如我,以為情節的銜接上需要再增加兩個時空的關聯性,不單單只是部分人物的社會與家庭地位設定有所雷同,或依靠事件的巧合來成為跨時空的接著劑。再者,或許是時間的限制,創作者為了交代劇情的開展反而犧牲作品的完整性,例如,渡鴉(黃宇琳飾)希望能完成核心人物鳴金士兵(許栢昂飾)遺命牌的願望-回家吃頓飯,可以說創造出了另一個時空的三兒子(又或者能解釋成鳴金士兵投胎後的生活),這個三兒子始終逃避回家吃「那頓飯」,不過,演出最後釋出的理由似乎不夠充足,戲劇衝突要成立就有些困難。再給製作團隊一些時間,也許這將會是一個更成熟的作品。

以上是觀後者的見解。最後,分享自己的感受,古今中外唯一恆久不變的,就是情感,雖然說《大》劇主軸是圍繞著古代那名鳴金士兵,不過讓觀者感觸最深的卻是演出結束後吃到年夜飯的瞬間,當代青年為了打拼,時常忘卻了在生命中重要的人,時光飛逝之中,簡單地和自己喜歡的人坐在一起吃一頓飯,或許,就是最難忘卻也最幸福的吧。

《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

演出|栢優座
時間|2019/06/0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古喻今」,不僅是在題材的選擇,同時也展現於戲曲身段的現代應用。三國系列藉此帶出一個很好的發想,試圖在歷史縫隙中找尋人性的衝突與情感的拉扯:《大》劇帶出華人社會中敏感的家庭倫理關係,《地》劇則在向背叛的主題探問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林慧真)
2月
10
2020
在編寫與比喻使用仍有拓展空間的情況下,全劇立意與企圖仍已經清楚地表達出來。唱腔、身段等京劇元素不僅為當代社會穿透特定議題的真空地域,也將現代情境難以描繪的心理波動,化幽微為外顯,以具創新與挑戰的視野提供具體清晰的寫意空間。(張敦智)
6月
06
2019
劇中藉由與三國長板坡之戰的情境交錯呈現、對照,以傳達演員對三國角色的重新詮釋,讓觀眾與三國角色有了情感連結。寫實的劇情內容與象徵虛假的戲曲身體、音響失真的預錄音樂,以及不合時代的服裝,形成一虛一實的強烈對比。(戴碧持)
6月
06
2019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