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見生命的不易——《連篇歌曲》及《少女須知》
12月
09
2022
《連篇歌曲》(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90次瀏覽

兩年一度的衛武營「臺灣舞蹈平台」今年由駐地藝術家周書毅擔任策展人,其中一檔節目組合兩件形式、主題差異極大的作品接續演出。演後座談策展人提及:兩件作品都有鋼琴,也皆提到累積,串連彼此似有某種對話關係。我反覆咀嚼「累積」對於兩作核心命題的指涉,或許,如何照見生命的不易並勇於面對、抗衡與回應,會是穿梭這檔組合節目的關鍵意涵。然而,演出裡這些抉擇如何發生?藉著身體,他們想展現何種過程?甚至作品最終何以打動人心,堆疊出濃烈的情感呢?


不會照著排練走的連篇動態

首先是田孝慈、李世揚、戴孜嬣三位主創者,攜手客席藝術家高辛毓帶來六十分鐘的結構即興《連篇歌曲》。一切從一塊舖滿舞台、輕柔而巨大的塑膠薄膜開始,黑暗裡幾處微光漸啟,表演者在膜裡緩緩竄行,帶著光線朝四處滑出,終至薄膜整片升至半空,留下一人場上仰望。場面似有出生、乍到的意象。一組平台鋼琴與琴椅出現,頂上懸著一盞燈,罩著透光但表面凹凸不平的材質,光線有些昏暗。 

後續一連串行動從各自背景出發,舞蹈、彈琴、拉中提琴,三人不間斷地場面流動,使得觀眾很快便察覺事實並非如此區分。斷斷續續的琴聲背後,有著演奏者循跡使用身體的動能,當他遠離樂器發展肢體,空缺的琴響便被拋擲到了空間裡頭,舞者將其延續並復返琴弦撥動造響,兩相持續換位的情況最終達致交融/互抗的地步。當一切樂聲逐漸成形、流淌之際,舞者與音樂家共造的「聲音—身體」已然難以剝離、獨立,正相互依存、支持或抵抗在一起。可說,因為身體,有了聲音;也因為聲音,遇見了身體。

而後,田孝慈推進一盞移動式燈源,加入客席表演者,整個場面添入新意,幾度看似走不下去的僵局於是接續,懸在不可預測、不明所以而不穩定的動態,再度綿延不息。場上四人展現極度的專注、自在與彈性,經營自身行為的同時,也接納突如其來的影響外力,幻化為彼此下一階段前進的方向。像是田孝慈倚在演奏中的戴孜嬣並改變對方姿態後,幽微變動的樂聲也指引著李世揚作出相應轉變。接下來該如何是好?是繼續接球並回應?抵抗而反動?或者離場再重來?快速流變的他們,顯然沒有任何評估的時間,只能緊握直覺引領眾人前行。 

每一人每一次微小的選擇變化,都牽繫著所有人接下來的不能與可能,那些偶然的巧合、不易重來的片刻、意外而致的悸動,處處隱喻著再怎麼排練也無法全然照著走的人生。舞台的空、場面的暗、樂聲的斷、動能的緩都架構著生命的難,尾聲出口深處那道孤寂的身影,凸顯了再怎麼累積,終點也只能自己面對的事實。


浪漫壓迫下的抵抗與順從永不止息

接續是女性主義藝術家蘇品文《少女須知》。這件首演於2018年臺北藝穗節的作品1,我曾於2020臺北白晝之夜,觀賞過於臺北市極限運動訓練中心演出的版本,這次在廳院內與鋼琴家林麥可的合作,是此作又一嶄新的嘗試。與過去單人演出截然不同的是,舞台上加入一架平台鋼琴及一位西裝筆挺的演奏家,持續在蘇品文的背後彈奏浪漫、輕柔而悠揚的蕭邦樂曲。在悅耳、舒緩的聽覺饗宴裡,舞台上的演/奏佈局,隱隱潛藏著那道不可見卻深可感的力量,與他始終頂著的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美的歷史》這本精裝書的連結關係,因而反映出其對身體的控制與壓抑狀態。一切優美地離奇。

蘇品文在清透純淨的白光裡,自始至終動作優雅,面帶一抹不多不少恰恰好的微笑直視觀眾。他打開行李,一一拿出物件排列,接上延長線,插上燈泡,磨咖啡豆,煮咖啡,逐漸褪去洋裝至裸體(nudity),喝滾燙咖啡,擺各種相當吃力的姿勢,喝,吐氣,拿麥克風變聲朗讀《少女須知》,戴黑手套,拿按摩棒震動頸部,疾速揮舞手腕與指頭,逐漸收回物件進行李箱,拿線綁腰,臀部畫八字扭動,嘟嘴裝哭裝鬧,靜止不動。中間一度書本墜落,轟然巨響、琴聲中斷,他迅速頂回,像是沒發生任何事一樣繼續日常。


《少女須知》(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峻永)

據演後座談了解,林麥可彈奏與蘇品文的動作並無固定搭配。儘管上述編排與2020年的版本差異不大,然而明顯可察覺,飽含自由度的樂聲,加上極度正式的正裝彈奏,對比小心翼翼且緊繃的身體,及一絲不掛全然裸裎的行為,深化了本作亟欲處理的性別與身體議題之層次。就算他一舉一動的背後,貌似有著一股溫文高雅的勢力掌控,但在連續不止的日常動作裡,他以更加雅致的姿態展示無懼的身體,表露一面順從、一面抵抗的過人毅力。這全來自頭頂那本書的重量,及環饒在周圍柔美又可怖的反差旋律所致。

透過兩人高度弔詭的關係建立,少女身體累積的不易更顯張力。他的笑容令人無力,他的渴望寸步難行,即便如此,咖啡再燙他還是爽口直飲,展示百態、開腿歡迎那個保有生命力、仍未棄絕慾望的自己。人生不易,可有些厚重的、無形的壓迫是致使其更為艱難的主因。某種程度上,美的歷史或許就是美的包袱,他渾身輕盈的儀態、空洞的目光,直叫人不忍且動容。

整體而言,上述兩作在生命課題的處理上,具有強烈對比:《連篇歌曲》開展於晦暗微光,在自由裡保持警覺以回應外部變化,連結彼此的是身體,深具差異性的也是身體;《少女須知》則是全程光明,以凸顯被壓縮在體內的暗黑,機智地埋藏顯而易懂的宣示於日常行為的再現裡。前者內斂深邃,後者直白坦率,兩作接續演出,撐開了在生命中某些時刻難以言喻的五味雜陳。這組動情的策劃不僅體現了生命的難,同時也在累積中醞釀出直面的意志,對話的結果,交織出了一則令人難以忘懷、耐人尋味的身體詩篇。


 

註解:

1、關於2018年首演的評論紀錄,敬請參考表演藝術評論台評論人紀慧玲〈凝視與反凝視:女體主權的回奪《少女須知》、《身體計畫》〉。

《連篇歌曲》

演出|田孝慈、李世揚、戴孜嬣
時間|2022/11/12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少女須知》

演出|蘇品文
時間|2022/11/12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當中的視線交流,莫非就是最後的揭露,因其穿透的本質,指向可能的到達,抑或是說,目光的愛撫,原是身體親密接觸的最高庇護,藉由觸覺的懸置,綻放慾望的強度。(謝淳清)
8月
30
2019
透過舞蹈打開的身體路徑。兩者不約而同都從舞蹈的他者身體重新連結到認識自身的身體,彷彿與舞者身體連成一線,兩個作品都特別關注女性的身體意識。(羅倩)
9月
27
2018
 
透過身體動作的重新編碼,不論是解構情欲身體,或解構身體性別差異,或重建身體/自主情欲認同,當女性身體找回自我意識,回到主體性,女體書寫得以重新建構,一具活生生的肉體可以有各種想像,性別平等的身體權力因而解放,身體觀才有進步的出路。(紀慧玲)
8月
18
2018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