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之下——身體、科技與存在的交錯綻放《毛月亮》
4月
11
2024
毛月亮(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8次瀏覽

文 黃皪瑭(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在學生)

黑暗中,一束光芒劃破舞台的寂靜,一位舞者如同一尊殘破的雕像屹立不動,散發出詭異而神秘的氣息,如同時空交界處的使者降臨。這一刻,彷彿時光凝固,觀眾被帶入一個充滿神秘氛圍的境地。伴隨著音樂的低吟,舞者們的身軀在燈光的烘托下緩緩起伏,宛如原始生靈般蠕動,又彷彿是某種古老的儀式在混沌中逐漸浮現,有機物的生命力在黑暗中悄然萌發,結構演化。每一位舞者的動作都如同微小的粒子,在無形的力量引導下,彼此吸引、牽連、交融。

作品的終結,則是深邃無垠的幽暗。舞台上煙霧瀰漫,宛如宇宙中的黑暗虛空,或是地球上的晨霧彌漫。在這片幽暗之中,人們似乎能夠瞥見某種末日或者重生的景象。舞者們相互堆疊,身體輪廓在煙霧中若隱若現,彷彿在示意著生命的脆弱和宇宙的無情,將觀眾帶入一種超越時空的體驗。這種起源與終結的呼應,使得觀眾彷彿經歷了一次生命的輪迴,穿越到不同的空間、季節和溫度,如山嶺、迷霧和暖陽。

作品中,冰島後搖滾樂團Sigur Rós的音樂虛空飄渺,對於未曾領略過其韻味的觀者而言,共同步入冰涼蒼白的迷航卻是輕而易舉之事。他們的音樂猶如鯨魚的吟唱,將我們包裹在水中,頓時喪失時間感和空間感。舞台中央,一座巨大的鏡面伴隨著音樂傾斜而下,為整個舞台增添了深邃的氛圍。鏡面反射著舞者的身影以及舞台前端的光滑地面,營造出一個充滿光影效果的超現實空間。音樂、鏡面、LED螢幕和舞者的服裝都成為了表達意義的媒介,它們反映了人類對於外在形象和內在情感的探索。

在《毛月亮》的舞台上,表演者們如同森林中的動物、生靈,各具特色,凸顯出魅力的多元力度和沉穩氣息。儘管他們的服裝僅在下身有所不同,然而這種微妙的差異卻讓每個舞者的形象顯得獨特而個性化。有的流蘇點綴,旋轉起來如狐狸嬉戲,給人輕盈靈動之感;有的則更有層次且厚重,像野獸的皮毛,給人一種沉穩而有力的感覺。這種視覺上的對比,使得舞台上的畫面更加豐富細膩,更詮釋了自然萬物的多樣性與生命力。

《毛月亮》所展現的不僅僅是一場舞蹈表演,更是身體、科技和存在的交融與交錯。LED螢幕成為了表演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它不僅作為背景,還通過投影呈現了各種身體意象。從一群看似身披毛料從遠古走來的人們,到男女舞者赤裸著上半身的交錯移動,再到全裸男體被層層疊疊鋪上白漆的影像,LED螢幕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身體形象的時空旅程。這些身體影像時而展現出原始的生命力,時而卻呈現出冷漠無情的樣貌,透過這樣的表現手法,引發觀眾對身體、性別和生命的深刻思考。身體不僅僅是一個物質實體,更是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方式;科技不僅僅是工具,更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存在不僅僅是生存,更是對於世界和自我理解的不斷探索。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根據鄭宗龍在演後座談中所說,舞蹈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現,更體現了人的本質。他指出,身體難以復刻另一個生命的身體,並且在完成復刻後,身體容易陷入機械化的程式化狀態,因此最具挑戰性的過程是如何擺脫這種程式化,真正展現自我。為此,舞者需要被賦予足夠的空間,以便將個人生命經歷轉化為動作表達。每一位舞者都是一個獨特而複雜的存在,每一個動作都是一次對生命的體驗和感知,正是這種深刻的情感,使得觀眾能夠深入感受到作品所傳達的生命力量。

在這個令人陶醉的舞台上,《毛月亮》將身體、科技和存在的微妙關係呈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個動作、每一次光影的變幻,都是對生命存在的一種詩意詮釋。正如鄭宗龍所言,月照千湖,每個湖裡皆有一個月亮,而觀眾就如同這千湖之一,或許就在某一瞬間,舞台上的月光灑進他們內心的湖泊,映照出獨屬於自己心中的月亮;而舞台上的這些月亮,雖然各不相同,卻在黑暗中共同閃耀,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心靈的奇妙之旅。或許,正是在這片光影交錯之間,我們才能與自己內心最深處的聲音對話,與世界與生命共鳴。《毛月亮》不僅是一場舞蹈表演,更是一次感悟生命、探索存在的啓程。

《毛月亮》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24/03/07 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群體的概念使肢體嫁接在彼此的肢體之上,在這裡鄭宗龍並沒有明確地刻畫動機,而是透過一連串的現象來回應無無明盡的意識觀想。這樣難以捕捉、不可視的質感,以筆者個人的直觀感受來說,同時結合編舞者自身人格與背景來進行梳理,《毛》有大部分的創作核心依舊是向其兒時的童年回憶「童乩」靠攏。然而無定向的身體路徑、見山是山的現象敘說,在許多舞者空靈甚至理性的面部表情底下,似乎蘊生不出我們刻板印象中的艋舺喧囂,對應到的是來自Sigur Rós其精靈般的夢境殘響,以及直入火山流質與冰冷空氣的地理風貌:自然現象,這恐怕是理解《毛》更好的方式,同時也是編舞者如冰晶般構築舞蹈肢體的其中一種可能也說不定。
3月
12
2024
看了《毛月亮》在衛武營首演後,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是:該如何看待影像(Image)在舞蹈作品中的位置,以及舞台上觀眾目光注視的焦點,究竟是影像還是舞蹈?換句話說,《毛月亮》的主體是作為「影像的身體」?還是作為「舞蹈的身體」?(羅倩)
5月
13
2019
究竟臺灣人的身體性是什麼?臺灣人的身體就是陣頭或八家將的身體嗎?……在此,我的疑問比答案多。尋找答案,不是單一編舞家、單一舞團、單一研究者的責任;尋找答案的過程,當然也不會是直接而短暫的。(陳祈知)
5月
07
2019
《毛月亮》演出前被論述者框入「人類世」的理論視野中,若要以此脈絡詮釋,反而是提醒了我們,反省人類中心主義的警鐘並非要將人類從視野中移除,而是要喚醒身體最根本的覺知,重新找回與其他物種共感的能力。「知識與言說」才不至陷入和「身體與實踐」永遠形同陌路的當代困境。(陳雅萍)
5月
01
2019
影像和舞者,如此失衡、紛亂,令人失去觀看的焦點。不過畫面提醒我們,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輕易地就可以上線連結全世界……我們早已迷航,成為彼此較勁、爭奪資源,科技世界裡的數位難民,在一起卻顯得孤單空虛。(楊智翔)
4月
29
2019
舞作中的這些元素呼應了我們生活在都市裡面的種種對照,鄭宗龍稱《毛月亮》是一個「未來的部落」,筆者認為就好像在看一部世界毀滅後重生的電影一般,不只有享盡視覺與聽覺的美好,也看見這個世代的寫照。值得讓人反思。(許芷榕)
4月
29
2019
畢竟,身體與舞團長期難分難捨的情結,似乎是台灣舞蹈創作者的魔咒,彷彿沒有身體就不成創作,更別談舞團,於是身體風格往往就框住了想像,框住了創作。(樊香君)
4月
29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