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需要理解,但不需要親近《親愛的人生》
3月
27
2018
親愛的人生(劉悅德 攝,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07次瀏覽
張敦智(專案評論人)

對孟若小說而言,情節與筆調是一體兩面的。小說這門藝術在十六世紀地理大發現後,以工業革命為推手起飛的同時,伴隨歷史上第一波帝國主義的誕生。因此作為形式,小說實際上展示的除了創作者以獨白創建另一世界的可能,同時其內在場域的生成,也建造了一座以寫作者為疆界的帝國。而優秀創作者所嘗試的,正是在虛構帝國裡透過文字使繁複的現實重新、清晰地浮現出來。在此過程裡,語言調性本身就像房屋建材的選用一樣,明確體現事件被建構同時背後的觀點與態度。孟若筆下的建材是冰冷的。它使日常生活碎片因此蒙上近乎諷刺的調性,以及旁觀的淡然。主要也因如此,小說空間也被拔高;最細緻的觀察佐以最疏離的口吻,使人物在她筆下雖然血肉飽滿,卻又無比卑微,反面映射人物背後遙遙無際、難以掌握的世界。而王嘉明版本《親愛的人生》則將這些態度全數抽離,留下相似的劇情、冷靜的口吻,以及在抒情氛圍裡不斷塌陷的故事。

在事件不斷聚焦、縮小的前提下,微小事件依然是孟若小說的支點。儘管日常而平凡,但其本質仍屬劇情走向。這讓小說搬演至舞台時面臨第一道問題,那就是:在不屬於荒謬派、也無意訴諸任何先鋒派實驗精神的條件下——甚至明顯是完全的寫實作品——如何將細膩、微小的事件搬演至舞台上。

因此,說到細膩、微小的舞台事件,不得不想起已經被無數人拿來跟孟若並置討論,同時具短篇小說作者與劇作家身份的契訶夫。他們倆唯一不同之處,可說是孟若未能如契訶夫在作品封面寫上斗大「喜劇」二字,提醒讀者他眼裡的淡然。除此之外,兩人對世間喜怒哀樂的冷淡的態度是一樣的。這一切到了王嘉明戲裡,則變為透過淡淡哀傷連結而成,綿延跌宕、抒情塌軟的散文。以〈刺青〉為例,晚年在旅館幫忙打掃的妻子並無在敘事中有任何生命上的掙扎與發現,全程僅隨幽然、緩慢的敘事口吻,被動地嚥下了世間的所有恐怖。當際遇對她殘忍相向,這位妻子卻全然接受,連思想都波瀾不驚。這種消極對一位主體要求的頹敗,可說是已無限逼近了死亡。在缺乏一切距離、與批判性的條件下,舞台呈現這樣的生命態度,慢速、抒情地迎接孩子與丈夫的死,角色甚至無法發出任何來自事件「當下」的聲音,那最後僅剩的,可說是存在主義中個人囈語也被抽乾後,最終僅存的荒蕪。一個無人、殘酷,但(在王嘉明舞台上)仍圓滿的世界。

在使氛圍靠近小說、以及使畫面具可看性層面上,導演確已做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努力。包括〈記憶〉裡以不同燈區呈現火車/思緒同步變換、以乒乓球桌切割敘事時空與事件時空、還有〈刺青〉最後大片潔白床單象徵的無奈等。開頭與結尾也各以一分鐘倒數,引領觀眾進入王嘉明想像中小說沈著、冷靜的氛圍。這些細節就技術層面而言,其實大多有效,只是被建立在與孟若截然不同的敘事態度中。在緩慢節奏、細微事件裡,契訶夫與孟若的人物皆有來自事件的當下掙扎。在當下痛苦,在當下求生,因此如果成功(或永遠地失敗了),也將從當下解脫。當下的性質與戲劇的需求其實不謀而合。然而因改編受小說體裁影響,舞台上所有當下都退隱到敘事(或回憶)者聲音之後了,同時奪去了人物在事件現場面向未來的可能。但契訶夫角色的悲傷一如《海鷗》主角,其實都來自思考;孟若筆下人物喜悅或恐懼的靈光也都源於對未來的渴望。而正是這點,在《親愛的人生》舞台劇裡被徹底刪除。劇中對過去不無遺憾、恐懼,但仍沈著的接納,也可算是種歇斯底里了;角色人物裡,似有編導本身未意識到的瘋狂。同樣具親切、多元鄉土元素,也一樣充滿感傷情懷的《人間條件》系列,角色們至少都在當下曾思考人生。改編自孟若後,《親愛的人生》更是《人間條件》放棄抵抗的版本,在殘酷世界裡、本土元素下,冰冷但(不知為何)全盤接受著命運的安排。

然而作品也並非徹底頹敗的,有那麼幾個瞬間,意外的喜劇節奏閃現出接近孟若的靈光。如〈刺青〉裡的五哥,在成為伐木工人後休息回家,妻子發現他的手被自己最愛的樹木給壓斷了。這件事被妻子當笑話說出來時,無可奈何的輕盈、與對五哥悲慘際遇毫不同情的態度,使作品有了真正親近孟若的瞬間。追根究底,小說家對其角色除了深刻的理解外毫無同情的;她在《出走》中的〈不久〉裡,曾以「襯裙般」作為打都市回鄉後,女主角看到爸媽依然沒換掉破舊老車時,對底部鐵鏽的形容。想想襯裙的可愛,與鐵鏽在女兒眼裡的實際觀感,這種反差可以說是非常惡劣了。這類順著角色心意表現出的諷刺,在孟若作品比比皆是,展現出寫作者高明的諷刺。反觀舞台劇,〈記憶〉裡遭家人排擠的女主角、還是〈埤塘〉裡對拖油瓶妹妹油然生恨的姐姐,都讓敘事陷入難以自拔的悲傷。反而是想避免單一節奏而出現的喜劇調性,意外地對角色殘忍,而獲得了微光般的成功。殘忍正是契訶夫與孟若還原世界的竅門。

所以,綜上所述,如果了解角色在舞台劇《親愛的人生》中的處境,那麼喜愛這齣戲在比較乏味、且嚴肅的意義上,就將面臨更明確的考驗:「喜歡什麼?」。在舞台調度、畫面語言上,作品無疑有許多別出心裁,利用桌球桌表現穿越時空的可愛、利用白色床單鋪開無盡悲涼的空白,這些都可圈可點。但無論何種喜歡,之所以需進一步考驗,是因劇中隱含許多冰冷、抒情氛圍下對人生徹底放棄、無所思考的生命。如果僅因作品試圖冷靜,但其實無比自足、融洽的氛圍,和從其鄉土元素、情感經歷得到認同,那麼隨之而來的隱憂就是,戲劇是否呈現了內心深處理想、或曾經擁有的人生態度?那種人生值得活嗎?值得接受與推廣嗎?舞台劇作為另一封閉的世界,對此展現完全的認同。而如果該平凡、消極的程度,已經可能直接導致個體滅亡(或產生明確傾向),那這自然是所有感到滿足的觀眾,難以迴避的提問。

《親愛的人生》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8/03/24 19:30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把故事鋪展得更戲劇化何嘗不可?裡頭有太多小小的衝突與曖昧。但與其將他們徹頭徹尾說破了,不如包藏更多暗示,那些暗示藏在演員的台詞,藏在燈光的移轉,也藏在每一段過場樂的旋律裡。(郝妮爾)
4月
03
2018
縱觀全劇,戲劇當下說故事的關鍵,幾乎全部捨棄,創作者虛構了一個世界,極藝術技巧之能事,世界裡存在著寫小說的‭(‬編導‭)‬,說小說的‭(‬演員‭)‬,舞台上遍布訊息,從音景裡漫溢而出,卻原來主角是舞台景觀,複寫的文本還是孟若及其小說。(紀慧玲)
3月
30
2018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