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抵達以前,不怕成為人《布拉瑞揚舞團之夜》
4月
28
2020
布拉瑞揚舞團之夜(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高信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2次瀏覽
楊智翔(國立中山大學專案助理)

用跳舞的身體來開一場唱好唱滿的演唱會,怎麼樣?

遭逢新冠肺炎肆虐,布拉瑞揚舞團原定今年四月十七日至十九日於臺北國家戲劇院演出的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節目《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以下簡稱《沒有》)延期。此刻全球疫情尚未趨緩,許多節目延期時間遲遲未定,今年適逢舞團創團五週年之際,藝術總監暨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決定於同一時間回到舞團所在地臺東,帶來一場「直播節目」──《布拉瑞揚舞團之夜》(以下簡稱《布拉》)。這場「售票演出」,盼能與陰鬱、失落的彼此加油打氣,扶振受重創的社會與世界。

從首都到臺東市,從劇院到戶外音樂酒吧,從現場到線上、線下混雜,表演空間尺度的變異幅度之巨,引人關注,儘管節目全程直播票券仍銷售一空(不少觀眾甚至全程站著觀賞),現場仍有大量排隊期盼可能入場的觀眾,不禁令人猜想:是此時此刻的節目過於珍稀?還是觀眾對於「在場」的引頸期盼?又或者,吸引到多少首都的觀眾移駕?原先並無關注舞團的在地民眾又有多少轉念前來?此外,要舞者呈現一場演唱會,究竟是怎樣的聲音景觀?我們該要如何期待可能的身體風景?舞團與舞蹈之外、全球與地方的距離令《布拉》處處無不令人高度好奇,替臺灣祈福的同時,也正為表演藝術打開另一種對「距離」的想像。

幾近空台的舞台上僅有一幅巨大粉紅色布幕【1】,上頭斗大寫著「台灣加油、TAIWAN, We are the world.」,十位舞者上台齊唱十七年前SARS肆虐全球時的華語歌曲〈手牽手〉,「手牽手我的朋友/愛永遠在你左右……」濃烈的、卑微的情感與訴求瞬間透由聲景將歡騰的心帶往深沉且動容的記憶裡。在進場之前工作人員嚴謹地一一量測體溫及要求觀眾演出全程禁止摘下口罩,觀眾席也恪守政府規範的社交距離,彼此間格至少一公尺,物理性的距離在吸納舞台上如此純粹的包容後,引人對此時的疫情格外顯得無能為力、動彈不得。

節目正式開始後,主持人希望所有人今天暫時忘記新冠病毒,並提醒這是以歌唱為主的演出,現場有酒水可購買,在失去與人交談、接觸的自由時,身體便更加渴望當自由來臨的那一刻,但動不得又欲求不滿的情況下,身體還能如何思考?進場前觀眾獲得貼紙,一連串的節目分為紅隊與白隊輪流出擊,觀眾可就日韓精選、八○年代及原民部落等不同主題的歌曲對決投票,選出心目中完美的演出。簡單的節目互動在禁錮的「社交距離」之下,顯得珍貴無比,如此平凡的舉動便將「在場」的力量格外放大,要人不要害怕,我們同在一起,正一起為更美好的那一方作決定。

以一位舞者演唱一首歌為原則,其中舞者高旻辰帶來川島茉樹代〈初戀〉時在舞台上遊刃有餘的身體表現令人記憶深刻,婉約的曲風轉為高亢、激烈、控訴般的唱腔,配搭突如其來的翻滾、旋身凝望、跳踢及頓地,令人無法思量在今年四月份的《PAR表演藝術》雜誌中,他表示創作上的恐懼來自唱歌與不順遂的感情,顯然舞蹈為他「不怕成為人」的過程,已帶來無遠弗屆的影響。【2】《布拉》就在如此衝突又刻骨的一首首歌曲翻唱中,將關照自身需求與境遇的意識蔓延擴展。

《沒有》靈感來自臺東縣東河鄉都蘭部落的Pakalungay訓練,【3】該訓練指的是:部落青年依年紀將逐層納入不同的年齡階級,彼此各司其職,在進入年齡階級前須受數年的Pakalungay傳統技能學習,需跟隨部落長老及兄長了解歌舞、傳說、母語、捕魚及採拾等能力,完成訓練後待時機成熟方能「成為人」進入年齡階級,擔負起公共事務及文化傳承等社會責任。「怎麼樣不會害怕?」編舞家布拉瑞揚轉譯文化學習精神至舞作中的身體,期待能帶給大家一點點力量,面對自己、認識自己。我們雖無法在《布拉》中瞥見《沒有》的任何一點片段(但下半場安排有《拉歌》、《阿棲睞》、《路吶》、《#是否》等過往作品選粹),卻可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演唱會中領略《沒有》企圖帶出的精神意念,「延期卻不延遲」巧妙地將節目藏在歡樂歌舞的包裝底下,療癒《沒有》尚未抵達的遺憾,是《布拉》以身體布局舞團創作核心的意外驚喜,有點好笑、有點感動、有點開心,同時也有點認真、有點重量。

《布拉》對於「距離」的想像,除了舞蹈作品轉化為聲景(或許演唱狀態的身體表現也可視為舞蹈的衍生)、未竟之作與昔日作品的唱合,此外還有全球化議題及直播在地化交融的視角值得關注。因全球化疫情影響,迫使《沒有》延期而迎來《布拉》,卻選擇最全球化的「線上直播」來回應,為臺灣加油、放聲世界。臺東瞬間因劇場的介入成為今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外展的座標,坐在場內並打開手機,線上同時有超過五百人以上共同觀看,跑不停的即時留言與在場的風景構成獨特且具全球性的「臺東距離」。

這樣的距離感,促使地方轉向核心,美國流行樂歌手Lady GaGa近期曾舉辦跨國界的全球巨星線上演唱會,試圖鼓舞抗疫醫護;同樣作為線上演唱會的《布拉》更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不僅為臺灣加油、為世界加油,更凸顯出「臺灣」作為世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之高度,在同一片星空下我們可聽見卑南族歌手Sangpuy(桑布伊)的〈Na’emaalrup〉(獵人)、排灣族歌手Aljenljeng(阿仍仍)的〈感謝〉、閩南語歌手黃妃的〈追追追〉、華語歌手蘇芮的〈一樣的月光〉、日本歌手中島美嘉的〈雪花〉及美國歌手Lady GaGa的〈Bad Romance〉等跨族群的音樂。在嚴峻疫情之下,臺灣雖被世界衛生體系遺棄,可我們對族群、性別、差異及世界的包容使我們對距離的抗壓韌性越來越高漲,線下我們輸出口罩抵擋共同的敵人,線上有各式各樣的節目能撫癒全人類。在成為人以前,我們不須害怕,我們勇敢、我們仰頭、我們闊步。

要說是時間的推進逼得我們不得不面對自己,或許更該說是災難的不可預期扯著我們不得不在短時間內「成為那個人」。節目當晚高潮之一的片段,要屬身著一襲艷紅色繡紋西裝的舞者曾志浩,他那揉雜太平洋憂傷抑鬱氣息的獨特唱腔為舞團之夜沾上一抹濃郁的臺東氣味。事後觀察,他於今年三月底起開始經營「Ponay的原式cover」粉絲專頁【4】,正朝翻唱歌手的網紅邁進,時間點正巧與《沒有》決定延期的通知相距不遠,不曉得是否為疫情影響而造就的「副業」,但可見的現象是,在《布拉》演後相繼有台灣達人秀、東森新聞等大型媒體平台分享其演唱片段,點閱人數不斷攀升,災難與舞者彼此之間的關聯性耐人尋味。

病毒足以侵蝕身體,但同時也將能動性從身體釋放,表演藝術的可能尚有一大塊未知的領域正待我們探究,尚未抵達以前,我們該怕什麼?在「唱出你的熱情/伸出你的雙手」以後,相信「當天空昏暗/當氣溫失常/你用巨大的堅強/總能抵擋」,因為「我決定愛你一萬年」,也因為「上帝總會聽見我的祈禱」【5】。爆棚的觀眾或許反應著,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的,正是此刻所有人想對自己的吶喊。

註釋

1、極可能為呼應臺灣近期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採取口罩實名制所衍生,男童拒絕佩戴粉紅色口罩之性別刻板、自我認同等議題,因而形成臺灣社會各行各業乃至眾多品牌識別一片突如其來的「#粉紅色」浪潮,詳請可參考以下時事話題: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515369(檢索日期:2020/04/21)。

2、參考吳孟軒:〈家人是永遠的羈絆 最愛誠實面對自己〉,《PAR表演藝術》第328期(2020年4月),頁50-55。

3、參考節目訪談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15&v=2409b0qO9KU&feature=emb_title(檢索日期:2020/04/21)。

4、「Ponay的原式cover」粉絲專頁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onayfancover/(檢索日期:2020/04/21)。

5、以上歌詞出自眾多歌手合唱的〈明天會更好〉、張惠妹的〈彩虹〉、伍佰的〈愛你一萬年〉及川島茉樹代的〈初戀〉,皆為本節目中所演唱的曲目。

《布拉瑞揚舞團之夜》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
時間|2020/04/17 20:00
地點|臺東鐵花村/線上直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五年臺東的駐地舞團生活,離鄉又回鄉的布拉瑞揚已經成為家鄉裡那一個牽起男孩們的手的大哥哥,他和他們,曾經的Pakarungay(巴卡路耐),把辛苦舞成力量,把徬徨舞成生活,他們把百年難得一見的疫情衝擊,轉化成大自然裡的養份,和平共處。(楊純純)
5月
12
2020
臺東的存在一直是作為臺灣島嶼的邊陲地方,也是表演藝術展演的邊陲地方,於是舞團為了發出自己的聲音,就必須逆轉地方與臺北/世界的關係,因為疫情而生的《布拉瑞揚舞團之夜》,或許就產生了這個扭轉的契機,一時之間,臺東成為亮點。(羅倩)
5月
04
2020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