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人類和土地的關係《吃土》
9月
26
2023
吃土(壞鞋子舞蹈劇場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4次瀏覽

文 游于萱(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在職碩士生)

人類和土地的關係,究竟是共生?還是破壞?隨著演出的進行,漸漸從作品裡得到答案。2020年首演的《吃土》,歷經疫情後,帶來更多的感動,也因為走過疫情,作品更能讓觀眾喚起群體意識,更懂得土地的珍貴。

現場樂手緩緩敲起節奏,舞者陸續上場,一場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此展開,舞者肢體的力度和眼神的專注,帶來飽滿的能量已超越了劇場的框架,能量早已滲透進觀眾的心中,也蔓延到這片土壤之中。

黑布就像土的意象,帶領觀眾回到原始,第一段的音樂,夾雜破碎的聲音,就像大地給人類的訊息般,不知是種環境即將敗壞的警訊還是是種輕聲的抗議訊息,舞者透過肢體和它一言一句的對話,舞者在聲音和聲音之間空隙去感受,挖掘內在,找尋縫隙和聲音的關係,透過每步的踩踏,召喚土地,每一步都非常扎實的踩在土地上,藉此進行和土地的連結意識,進行溝通和對話,舞者亦透過雙人動作重心的給予,真實的重心轉移和碰撞,引領觀眾進到精神空間裡頭,去療癒現在被人類污染的現代化生活。

隨著音樂的轉折,黑布被舞者帶到左上舞台,就像是這片土地遭受地震各種災害後,帶來無情的改變,再來顯現在舞台上的是白色的地墊,隨著燈光的照射,地墊有種灰白色水泥建築地的感覺,就像現代化時代的來臨,土壤的消逝,迎來的是高樓大廈林立,也讓原本狂野享受在土壤中踩踏的舞者變調,每一步伐都踏在冷冰冰的土地上。在嗩吶宏亮高亢激昂的演奏中,牽引著觀眾進到時空隧道,感慨繁華被摧毀,用嗩吶模擬人的笑聲,然後大哭起來,北管就像人和天地溝通的橋樑般,表達舞者的內心世界,面對未知的未來如何共處,就在一陣激昂的音樂下,舞者漸漸地從黑布裡蔓延出來,此時舞者已褪去原本身上的服裝,只留下膚色單調的服裝,回歸初始,像繁榮褪去後,這片土地剩下什麼? 是新生命的誕生亦或是人類的重生呢? 這片土地再次被喚起,從身體長成新的樣貌,我看見是新生命新世界的開始,不悲觀地看待土地崩壞,而是新的出發,樂觀地找尋答案,舞者期望用他們的力量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重視,期許我們持續思考,找尋與環境的永續相處方式。

音樂的碰撞,累積土地的能量

一般人想到北管便是台灣廟會、陣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卻沒想過北管、擊樂及電子樂的碰撞,看似衝突卻又不違和的巧妙融合在舞作中,彼此間不搶風采,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來說故事。從北管樂曲牌開始,再依照舞者的肢體發展,搭配曲牌,擊樂用五拍或七拍去搭配,彼此間像是乒乓球般碰撞、變化,你一言我一句,萌生出新的樂章,感受到音樂的震撼和情緒的激昂,引領觀眾聽見原始、繁華、自我破壞和末日預言的意象。

第二版的《吃土》服裝,舞者一開始身穿灰色調的服裝,則是以象徵水泥牆的概念,以水泥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土作為服裝概念,不同於土色系具象的表達土地,用水泥表示大樓的興盛,讓城市繁華,服裝設計師想藉此探討自然和人類文明混合在一起,結合後會變成什麼?

我想,人類要回歸原始,找到初心,真誠的感謝大地給予人類的資源,珍惜與感謝和這塊寶島並共生下去,繼續發展下一個篇章。

《吃土》

演出|壞鞋子舞蹈劇場
時間|2023/09/23 19:30
地點|桃園米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吃土》的開場,當淡水南北軒的樂師們、李慈湄和壞鞋子的舞者們在舞台上並列行走、爬行,混音儀器和北管樂器置放的空間呈多點散佈在上舞台,這已經暗示著他們之間存在著對等分享的關係,也許它們未必需要以植物為導引,反而可以透過直面以當代劇場為藉口媒合舞蹈和傳統藝術相互攀爬和附著所開展的繁茂生態。(王昱程)
9月
02
2020
以田野調查尋根進而發展出的舞蹈作品,已有前例,如林文中舞團的《小南管》、藝姿舞集的《伊那》,那麼《吃土》的特別之處在哪裡?我認為壞鞋子舞蹈劇場未來可以再交待得清楚一點。(鄭雅珊)
7月
27
2020
當代的創作者向傳統、民俗取經之時,該在創作/傳統、藝術/民俗這兩組座標線劃出的象限之間選擇什麼位置,或許是創作者乃至於觀眾觀看時最重要的課題,這也是我在觀看《吃土》時,腦中不停運轉的思考面向。(蔡孟凱)
7月
27
2020
究竟《吃土》中所運用的民間元素是奠基於傳統文化素材的嶄新詮釋,或是作為臺灣文化資產所聚焦的傳統延續性問題?當北管樂走進當代劇場轉譯後的語彙,透過部分預錄鋪陳至現場演奏,由虛至實的轉化、素材借用、重新佈局的問題值得被提出來探討。(張瑋珊)
7月
23
2020
臺灣人的身體究竟是何樣貌?編舞家林宜瑾的確在當代舞蹈的身體語彙中另闢蹊徑,但仍然必須考量其從何而來?並且該走向何方?正如《吃土》給予的警示:「ㄢˋ身體」仍存在其有限性,雖說臺灣的土地充斥著各式混種文化、傳藝,但也不代表一種身體能夠在任何環境中生長。
7月
23
2020
先不論林宜瑾近年來是如何理解「土地」、「自然」、「生活」的內涵,以及如何在系列創作中建構其對「台灣」或「民間」的觀點,單純就《吃土》所呈現出的結果來看,其在身體技術上反應出了林宜瑾在動作發展上的兩個致命性弱點,而此兩個致命性的弱點,也正恰恰好回應了林宜瑾創作論述中的含糊之處。(吳孟軒)
7月
23
2020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