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浸式展演與開放詮釋《嗨歌三百首》
5月
31
2017
嗨歌三百首(呂學緯 攝,北師美術館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7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Masingkiay(阿美語,意為瘋癲地、神經的)。

你將是我們的客人,透過作客的行爲,我們與你認識、交流並分享。於有限的時間裡,共同經營這段或長或短的關係,在你和我身上、在美術館的空間中,留下生活軌跡。

『我們,曾經瘋狂地,一起,在這裡。』

——《嗨歌三百首》策展論述

開幕第一個週六徹夜通宵,臉書同溫層的臉友開了現場直播,既有壯觀眾人手牽手共舞,又有令人稍許吃驚的殺豬祭拜儀式。星期日才進入美術館,一樓的服務人員指引著參觀者寫一張自我介紹的問卷,上面列了兩個簡單的問題:「自我介紹:About Me、我覺得原住民都 I think indigenous people are all…..」,這張紙意圖誘惑著參與者跳入描繪原住民刻板印象的挑戰中,讓人馬上感到些許不安。

走進二樓展場,左側是一個西方樣式的長方型宴會餐桌,右側則是用台灣啤酒罐子堆疊出來的裝置藝術,本預期的是一夜未眠精疲力竭的眾人,沒想到入口玄關處一個熱情的演員,一見到人進入,馬上大聲地吆喝招呼:「歡迎~來~你要喝什麼?這邊請!」一位年輕的阿美族原住民被指派來招呼我「這個客人」,請我自己找一個牆面貼上之前寫好的問卷,連忙找了一個被成堆國農鮮乳的紙盒遮住的地板角落,貼上寫著刻板印象的紙條,希望沒有人看見,心理感覺頗為羞恥。轉身坐在台灣啤酒黃色塑膠置物籃倒放的椅子上,他告訴我「還是有人寫原住民都騎山豬上學啊」,又補充說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因為來者是客,透過交談打破既定印象,溝通才是化解誤會的第一步。

既然是難得可以和原住民聊天的機會,忍不住記者魂上身,叨叨絮絮開始一連串提問,卻又不時憂慮自己所處的位置,為什麼作為「客人」可以理所當然地問問題,這「交朋友」不該是雙方互惠平等的關係嗎?聊天的空檔,入口玄關處的演員開始呼喊著上菜了,原來是山豬肉來了,保力達B也開始供應,趁著大夥兒忙進忙出的空檔,終於有時間定下神來仔細觀察四周:這個美術館充滿了物質性,國農牛奶的包裝紙盒和台灣啤酒的罐子和紙箱在四周錯落有致,而台灣啤酒罐裝材質在弧面中閃閃發光,也隱約透露類似當代普普藝術家Jeff Koons雕塑作品的質地【1】,這些品牌商品數量龐大擺放成堆的集體感,也讓人聯想到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系列商品(如康寶濃湯或可口可樂)的大量複製絹印版畫,放置在美術館的藝術史脈絡之中,普普藝術是擁抱消費物質社會的享樂主義,然而,在北師美術館的展演脈絡中,這些物質性,卻與天花板上佈置的紅藍白工地塑膠棚布、拉電線纜的木頭桌子、和台灣啤酒裝箱的黃色塑膠籃倒掛椅子,構成了一個劇場般的生活日常。

導演陳彥斌是下一個談話的「主人」,阿美族的他提到了從小待在親戚家的記憶,開雜貨店的小房間裡,塞滿了空間的物件成為他的日常,在這個美術館的空間裡,他打造了小時候的「家」之印象,參觀者都是來參訪的客人,因為想透過親身互動體驗的過程,去達到溝通互動、交流與認識的可能。隨著展演時間的推移,水、國農牛奶、保力達B、花生、閹豬肉(siraw)、muna(糯米飯)、台灣啤酒、bula(米酒)等不同的酒水飲料和食物也依序上場,陳彥斌為我做了原住民特調:保力達B+國農牛奶,味道很是奇特,像是中藥混合牛奶的氣味,而配酒的山豬肉和糯米飯則是嚼勁十足,滋味極佳,陳彥斌說他從莎士比亞的作品《仲夏夜之夢》得來靈感,在此所準備的豐盛食物、飲料都成了魔法,暗示著某種新的契機和不可思議的發展。

太魯閣族TAI身體劇場團長瓦旦.督喜,雖然不是這次演出的演員,特地花蓮趕來台北觀展的他,仍表示自己也是這個場子的「主人」,還拿著掃把作勢清掃,卻被陳彥斌給請到這桌坐下,便開始討論之前TAI演出和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同名作品《織布:男人X女人》。瓦旦.督喜說在自己的部落裡,織布是已經遺失的技藝,而男子織布更是禁忌,但他認為在織布中,有某種超越了殖民時期影響,而在身體勞動中被保存下來的「語言」,不但是技術,也是圖文技巧,乘載了歷史的份量,他提到在織布中使用的植物染,不會傷害土地,可以分解,保留了與環境和諧共存的關係,而在織布之中,原民的記憶成為體現的知識,具有重量,充滿文化的脈絡,是一種互動的關係。也聊了他在不同部落間田野調查時的謹慎小心態度,他堅持在儀式中不要翻譯,等結束再翻,因為這樣才可以同時性的感受語言真正的意義,不要讓儀式的身體性語言被中斷。

瓦旦.督喜也提到自己才剛從澳洲的的第一屆原住民藝術家聚會中回來,這個活動有來自紐西蘭、澳洲、威爾斯、大洋洲上不同島嶼上的原住民,聚集在一起討論他們身為原住民的共同身份,主辦單位還安排了一場「原住民高峰會」,只有血統上具備原住民身份的人,才可以參加此會議,討論何謂原住民角度。有趣的是,因為這些原住民大部分是被英語系國家殖民,所以彼此之間英文溝通無礙,但瓦旦.督喜身為少數幾個非英語系殖民國家的原住民,反而一直處在狀況外,不知道其他人到底在談論什麼,所以最後一天的藝術家作品呈現,他便以此為題,演出了一個即使在無法溝通的狀態下,「總是被要求後,還是能按照指示做出什麼」的作品,他說好像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就是有點搞不太清楚的狀態,但還是就只好去做了,這語帶詼諧笑意,細細思索之下卻覺得有些諷刺哀傷。

聊天過程中,參與者來來去去,喧囂吵雜的交談聲是背景音樂,不時有定時地齊聲歌唱,或是隨性自發的小小樂舞演出,今天一個參與者剛好生日,一旁的原住民演員開始齊聲唱歌呼喊,舞動雙臂和雙手,在拍手歡聲中,邀請這個女生坐在椅子上,四個人一人一角把椅子抬起,上下擺動好不熱鬧,在四周的鼓鬧喧嘩聲中,彷彿還真有一種入戲的真實感。在這真實與虛假交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沈浸式(immersive)演出中,演員和參與者的角色不再清楚界定,詮釋權也一併交予觀眾,每個參與者都會根據自己的提問和原先的立場,得到不同的分享和感想。

那麼,在美術館這個作為傳承文化轉譯並保存檔案的空間中,如此充滿參與式美學和沉浸式體驗效果的展演,究竟回應了怎樣的藝術脈絡?一入場左側的長方形餐桌,似乎是個可以切入的討論點:陳彥斌說他特意選擇這個餐桌,擺設了十二張椅子和餐盤,刻意少了一張似乎可以呼應藝術史上重要的繪畫主題「最後的晚餐」,他描述著在餐桌上擺著西式的餐盤和餐具,但在放上原住民的傳統食物之後,還是要用手直接取用,暗示在殖民現代性的發展過程中,在看似現代的外表下,依舊是保留著自身文化的精神底蘊。而這個餐桌的宴會意象,也讓筆者聯想到當代藝術家朱蒂.芝加哥(Judy Chicago)最負盛名的裝置藝術作品《晚宴》(The Dinner Party),這件女性主義藝術的經典代表作,是一件龐大的三角形晚宴餐桌,桌上分別寫上三十九位女性藝術家名字(三角形每邊各13個座位),暗示從古至今表現卓越,但被藝術史所忽視的傑出女性藝術家,並以大量被西方藝術史貶低為女性化的工藝藝術,如彩繪瓷陶、刺繡為主題,在桌上放著類似女性生殖器的裝飾性圖案和雕塑所製成的花朵餐盤,這些造形象徵的意義不言而喻。

《嗨歌三百首》入口處的餐桌,彷彿與朱蒂.芝加哥的《晚宴》在藝術史上互文呼應:朱蒂.芝加哥以晚餐做為主題,一方面表揚了女性數千年來在家務中所做的奉獻犧牲,另一方面也要喚醒婦女勇於挺身而出,創造屬於女性的藝術歷史;而《嗨歌三百首》從西方形式的晚宴桌到拉電線纜的木頭桌,帶領著觀眾從美術館的藝術脈絡進入劇場,從長期以來在漢人所建構的歷史中,被侷限在特定環境符碼的刻板印象(米酒、山豬肉、台灣啤酒、塑膠工地帆布、拉電線纜的木頭樁,「你認為原住民都....」等)中解放,一方面重新讚賞了自身的文化物件,並邀請觀眾一同瘋狂(Masingkiay)談心交朋友,另一方面也跳脫了人類學式原住民展演或觀光娛樂演出的既定模式,創造了一個屬於原住民的新展演形式。這個在美術館空間的藝術展演計畫直指問題重心,讓參與者直接檢視並面對自身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雖然氣氛歡樂愉悅,但企圖卻十分雄偉,在長達一個月的展期中,參與者的自省和反思成為可能,這不僅僅只是《仲夏夜之夢》裡虛無飄渺魔法夢境的曇花一現,而是開啟了一個新的詮釋空間,一個可以讓「客人」去關注理解「主人」【2】的可能性。

註釋

1、例如,Jeff Koons的《氣球狗》(Ballon Dog)那閃亮平滑的不鏽鋼亮面造型,跟台灣啤酒鋁罐材質那閃爍的亮面圓弧造型,比較兩者如本文正文所述的象徵意義,似乎有對比性。

2、在展演中,一直被強調的「客人」和「主人」身份,似乎也暗示了原住民作為台灣真正主人和漢人作為「settler colonizer」的身份。又如瓦旦.督喜並不是這次演出的演員,但也可以瞬間置換自己的身份變成演出中的「主人」,如此看來,「主人」的身份似乎是以對原住民的身份認同和知識體系的理解來達成。

《嗨歌三百首》

演出|陳彥斌(創作概念暨策展人)
時間|2017/05/21/2017 13:00-17:00
地點|北師美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TAI舞者們一直以來累積著踩踏腳譜時所牽動的韻律性與精神性直接面對酒在集體層次與個人層次的意涵,讓酒的集體與個人意涵,在踩踏與律動之間有了另一重具身(embodied)的可能。
1月
16
2018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